第九目 根本定與後得時
《廣論》334 頁說:
又此根本後得時,應如何行者?如尊者(阿底峽)云:「六波羅蜜等菩薩廣大行,由本後瑜伽,堅修資糧道。」謂初業菩薩受菩薩戒,住資糧道,根本後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時所修,有者是於後得時修。謂靜慮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毘缽舍那一分,是於根本定時所修。前三波羅蜜多及靜慮般若一分,是後得時修。
精進俱通根本後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於定時修,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時,徧觀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淨後分別,應正學方便,於根本定時,應恆常修習,止觀分平等。」
此段文字再次顯示阿底峽及宗喀巴不但未證空性心,乃至連解脫道初果應斷之我見也未能斷,三縛結具足存在,故不知「根本定」與「後得時」的真義,胡言亂語籠罩學人。宗喀巴所說的根本定是指打坐時意識心不起一念謂之根本定,出定後意識住於定外動中謂之後得。宗喀巴依阿底峽之語,謂資糧道眾生修六度時,有的要在根本定中修,有的要在後得動中修。宗喀巴主張靜慮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缽舍那的一部分,是根本定中修;施、戒、忍三波羅蜜多及靜慮、般若的另一部分,是出定時動中修;精進度則於定中、動中都要修;忍度有一部分要在定中深思法意(指法忍),是在定中修;是故宗喀巴說:「住資糧道眾生修根本定及後得動,皆不出六度的範圍。」此是宗喀巴嚴重的錯解根本、後得真實義理,也錯解波羅蜜多的修持。
菩薩住資糧道,尚未證悟故未證得根本定,只能外門修集六度,以作為破參明心的資糧,故住資糧道菩薩行六度時,不是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求,而是在生活中歷緣對境中求。又菩薩開悟證真,親證第八阿賴耶識,並現見意識心於六塵境界處處作分別,而阿賴耶識本體卻如如不動,不理會六塵境界;因此確認阿賴耶識從本以來,於六塵境界不作分別,此時乃說菩薩已證得根本無分別智;如是菩薩證得第八識得根本無分別智,大乘種性已確定不疑,這樣安住此一定見而不再生疑轉易其見,心得決定得位不退,謂之菩薩得根本定。因此菩薩根本定所證第八識心本來已具足,絕不是以前沒有,修後才有。菩薩根本定也不是如宗喀巴所說,於定境中一念不生謂之根本定。
菩薩證得根本無分別智,此時只是對阿賴耶識的總相了知,故又稱為總相智,成為七住位菩薩;菩薩非就在此原地踏步,更須悟後起修,內門廣修六波羅蜜多,於歷緣對境中,再深細觀察阿賴耶識隨緣任運中的無分別性,歷經十住、十行、十迴向位而圓滿般若的別相智,此乃後得無分別智所攝。是故菩薩修六波羅蜜多,不是如宗喀巴所說:「某某波羅蜜多要在入定中修,或某某波羅蜜多要出定後在動中修。」這是錯誤的說法。
阿底峽又說:【起根本定時,徧觀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淨後分別,應正學方便,於根本定時,應恆常修習,止觀分平等。】大意是說:「生起一念不生的根本定,安住於定外時,遍觀一切法如幻、如夢、如水月等八種譬喻假相,則能淨除後得智,對境界不起分別;如是定中一念不生,定外不起分別,然後修習六波羅蜜多方便,即是三輪體空;於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恆修止觀雙運,則得空性慧;方便與智慧雙全即是佛道。」
這是宗喀巴藉阿底峽之語,作為《廣論》上士道的結語。
綜觀阿底峽所說的於定中一念不生,正是意識心,而於定外不分別的也是意識心。而且阿底峽也缺乏世間法的智慧,因為當意識在定外時,是不可能無分別的,此現量道理都不明瞭;阿底峽誤以為覺知心中沒有語言來分別時就是無分,但是離開語言妄念時的覺知心,見到或聽到……乃至知道某一法時都已經是分別完成了,並不是無分別的,所以當見到一物時立即分別完成而了知是何物了,並不是離語言妄想就是無分別;分別本是意識心的自性,當意識存在就沒有不分別的,只有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才沒有反觀自己的分別,但意識的分別功能還是在的,這都是生滅法的境界。佛說「意、法為緣生意識」,是由意根觸法塵而出生意識,因此意識為依他起性,是有生有滅之法。而阿底峽、宗喀巴認為意識是不生不滅的、可以變成無分別的真心;如果依阿底峽的說法,以意識心在定中來修,永遠也不能達到真正一念不生的境界,因為以後還是會出生妄念的;而且在定外來修,也永遠不能不起分別;因為意識的體性,就是與六塵境相應故,時時刻刻都於六塵境界中作分別故,了知時即已分別完成故。故說阿底峽要以意識心為真心而修六波羅蜜多,來達到三輪體空,是虛妄想;誤以為意識心一念不生,就能證得空性慧,更是虛妄想。
日常法師則是不依阿底峽、宗喀巴的論中文意來作解釋,他企圖以觀察蘊處界的虛妄以後心得決定,解釋為智慧的根本定;並以這個誤會後的根本定,在動態之中觀察一切法的虛妄生滅、緣起性空,作為後得定;日常法師說:「了解這些事情不是實有之性,而是如幻如化,這是緣起性空,……」1 認為這樣就是證得根本定與後得定了。但他這個說法,其實連聲聞初果斷我見的根本定都不曾獲得,更別說是大乘般若的根本定;因為他同樣不承認第八識,當然不可能證得大乘般若根本定;他還是認為粗意識或細意識是常住真心,認同了阿底峽與宗喀巴所說意識常住不壞的邪見,不外於常見外道而想要以觀察一切法緣起性空的知見,住於意識所知的這種意識覺知境界中,說這樣就可以往上進修更深妙的佛法,其實從來未離凡夫我見的愚癡境界;因此,他企圖提升阿底峽與宗喀巴所說意識一念不生境界的作為,並沒有成功,也使他曝露了自己仍然未斷我見、未斷三縛結的本質。
因此,《廣論》的學人若欲成就佛道,首先要棄捨阿底峽、宗喀巴的邪理,應先棄捨應成派中觀的六識論邪見,必定要依佛說的八識論正理,先觀察意識等識陰六識,全都必須藉六根、六塵為助緣,才能從第八識如來藏中生起,以此斷除識陰常住的我見;然後再以虛妄的意識心分別性,來尋覓真實不分別的真心阿賴耶識,因此而證得大乘般若的空性慧;再深入細觀而得不退轉於這個大乘般若的見地時,才能說是已經發起大乘般若的根本定;以後再深入細觀第八識如來藏的種種別相,發起更深妙的般若智慧以後才是後得時的無分別智。然而觸證真心阿賴耶識後,不妨真心、妄心繼續同時運作,以能分別的意識來行六波羅蜜多,同時以現觀不分別的阿賴耶識運行於六度波羅蜜多之中,來成就六波羅蜜多的三輪體空;以空性慧的總相智為基礎,悟後起修別相智,成就別相智,作為入地的資糧。
《正覺電子報 第 84 期 第57~60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