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13.妙供「忍辱」翻譯的話,應該翻作「安住」.jpg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618-a13_024

由正惠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佛典故事要講的是一個持戒的故事,貧窮的人因為守戒,然後修善,能夠免除災難,得到福報的故事。我們這個故事,就來跟大家說明一下:從前有一位菩薩,因為家境貧窮的關係,生活困苦就接受商人的僱用,乘船隻出海作貿易,想要採集更多有利潤的貨物。那出海之後,這個船隻就在海中突然就靜止不動,沒辦法繼續航行;因為無風的話就沒辦法動,這個時候船上的大小商人大家都很害怕,不斷地祈求禱告天地所有的神佛,希望能夠幫忙他們獲得平安。面對這樣的危險,這個窮人,就是這位修行的菩薩,他是沒有絲毫的恐懼,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憶念著三寶的功德,能夠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嚴守戒律不敢有所違犯;每天早晚三次,都能夠誠心地懺悔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的過失,能夠自責其心、永不復作。因為有慈心的關係,又自己能夠願意發大願,他發的這個大願,就是希望十方所有的眾生身心都能夠解脫自在,沒有煩惱恐怖,不會像現在的這個我這種狀況,希望我將來如果成佛的時候,一定能夠度脫這一類的眾生,使這些眾生也能夠跟我一樣的修行,解脫這些痛苦煩惱;希望於未來的無量劫,大家都能夠修行、能夠成佛。

經過七天這樣的狀況,這艘船隻仍然在原來的地方沒有辦法移動分毫,後來海神就託夢給貨主跟他說:「你如果能夠把那個窮人遺棄在海上,我便讓你們的船離開這裡。」這個貨主從夢中醒來之後,神情當然就是很哀傷,內心也感到很悲痛,不知道怎麼辦,就跟其他的商人在暗中商議怎麼解決這件事情。這個窮人、這位修行人,面對這樣的景象詳細地觀察之後,就完全明白是怎麼一回事,那就主動跟這個貨主、這些商人說:「你們千萬不要為了我一個人的性命,而害了你們這麼多人失去寶貴的生命,那絕對不是我所樂意見到的,所以我願意自己離開這艘船隻,讓你們大家能夠解除這一次的災難。」這個貨主聽到他的話之後,就準備好了竹筏,然後給他一些乾糧,就把他放上這個竹筏上,然後就推著這個竹筏,讓它遠離這個船隻;隨後這隻船、這些商人、貨主,這個大船反而被大魚攻擊而翻覆了,商人統統落到海中被大魚給吞食掉了。這位窮人、這個修行的菩薩,坐在這個竹筏上看到這種情形也無能為力,但是他隨著海風的吹送,能夠漂流到岸邊,終於回到自己的故鄉,家人都為他的安然歸來感到非常的高興。

這位窮人,也就是修行的菩薩,因為他有歸依三寶、持五戒、奉行十善,能夠持齋戒,使自己的身心清淨,然後願意懺悔往昔的這些業障,慈心地對待這些有情大眾,才能夠獲得這樣良好的一個果報。那位窮人就是佛陀祂本身的前生,然後這個菩薩,他無量劫的修行都發這個願,希望「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這樣的一個修行持戒,能夠感得這樣的福報,這個是這篇的整個故事。

那這個故事裡面它有實際的意涵,稍微跟大家解說一下:

所謂的修習佛法,無非就是修福跟修慧這兩樣。那先說修福,事實上在我們的戒、定、慧三無漏學裡面,戒本身是一個福業,定也是一個福業,只有慧才是最上的一個修行方法。如果是細分叫作戒、定、慧,如果分大類叫作福跟慧。為什麼五戒十善是一個福呢?這裡跟大家講五戒的內容:五戒可以得人身,為什麼五戒會得人身呢?因為他能夠持不殺、盜、淫、妄、酒,這些對象都是在人間的一個基本,因為不侵犯到別人,所以這個戒可以讓我們能夠再降生到人間。至於十善就更進一步,那就是身三、口四、意三,從十戒裡面再把它細分,譬如身三、口四、意三,身就是殺、盜、淫,這個都是身所造的,這三個惡業我們不作那就變成三個善了;口就是妄語、惡口、綺語、兩舌,這個口四我們又不去造作,那就又增加了四個善;然後我們意變成什麼?我們不貪、瞋、癡,這樣能夠善守這十個善業,那又比五戒更進一步,就可以生欲界天。欲界天福就是靠這十善,所以這個都屬於戒所能夠修習而上生,所以學佛要先清楚這個三界的整個架構,我們才知道整個修行的方向。

三界無非就分成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三界的架構,眾生如何相應來投胎到這些各界去呢?因為隨著我們的身口意業的心行、身行、口行,跟哪一界的眾生相應,自然就投胎到這邊去,所以我們的修行可變成三無漏,就針對三界來作這個修行,在小乘佛法裡面說三無漏。那什麼叫大乘呢?大乘佛法一定是包含小乘,這樣才算是一個圓滿的修行,所以我們在大乘的修法又叫作六度。六度就把戒、定、慧再把它細分,所以變成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因為菩薩是想要在人間成就佛道,所以他的福更需要廣大的福德,所以在戒之前他要先布施。布施的真實義,就是布施我們對五陰十八界的貪愛,當然五陰十八界包括我們的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我們這些五欲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持戒有辦法能夠持得好,因為前面先有布施的緣故,所以這個貪愛就會比較降低了,一般眾生為什麼戒持不好呢?都是因為喜歡財色名食睡的關係,所以往往就去造了這個業。造業,尤其是造惡業,戒就沒有辦法學好,戒已經受持了之後,不斷地在受持中就要忍辱,這個「忍辱」翻譯的話,應該翻作「安住」,繼續能夠再安住這個持戒的狀況,心就不散亂、身不散亂、口不散亂,安住在這種狀況久了,能夠繼續安住,不斷地安住就叫作精進。繼續地安住,久而久之他變成了一個習慣性,這樣就叫作禪定,就是心得決定,一直在這個善法上用功,然後他自然而然能夠受持了,這樣就變成禪定。因為定的關係我們的智慧就能夠展開,所以六度是一個很完整的修法,整個大乘佛法,這個六度是一一次第來修習。但是也可以說,這個六度裡面都有互攝,那其中大乘佛法最尊貴的就是這個般若慧。般若慧裡面包括兩個部分:一個就是解脫道,一個就是佛菩提道;既然是大乘佛法,佛菩提道一定是含攝解脫道的修法,這個都是要不斷地反覆地修習,然後觀行,才能夠圓滿這個修法。

我們整個布施度開始,就是從斷除三界愛這邊作起,一般我們說布施,都要有三個很重要的重點:一個就是我們布施的心有沒有勝?對方就是那個田,被布施的這個田有沒有殊勝?再來就是我們布施的物有沒有殊勝?都是以這三樣——心、田跟物來布施,它的功德跟福德就能夠起種種的受用,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那布施,我們也不是沒有智慧的布施,所以整個布施都是要讓我們能夠成就佛道、利益眾生,就是要有福又要有慧。布施的內容,當然是以法布施為最,所以佛菩薩在經論裡面都講,所有的供養以法布施為最,法布施其實就是如法的修行,整個教法一般來講,大家如果只有把這個名相這樣背起來,這樣只得聞慧,佛法一定要透過聞慧、思慧然後修慧這三個步驟,後面的思慧,聞、思、修裡面的思,就是要把我們聽聞佛法或者是看到的這些經論,能夠自己思惟、融會貫通,然後如實地一一地現前去觀察。所謂觀察就是觀行,就是觀察諸法的運行,這時候般若慧才能夠打開、才能夠開啟,所以整個過程就是要反覆地練習。

一般來講,為什麼在般若慧開之前要有禪定?禪定的意思就是心得決定,也就是在這個法上我們能夠決定依止這個法,譬如說我們參禪,你參禪的時候,能不能二六時中保持在參禪的狀況呢?因為每個人破參的因緣都不太一樣,所以隨時隨地都會能夠跟自己有相應,所謂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我們悟入的因緣,如果我們都在參禪的狀況下,有時候這個機緣到了,那就容易相應破參。所以禪定就是說,我們參禪成片也謂之禪定,我們修解脫道亦復如是,解脫道跟禪定更有息息相關,譬如說我們初果,你跟未到地定要相應,三果人要跟初禪相應,為什麼呢?我們以三果來講,三果人又叫作離地,整個阿羅漢的修法——四果,一一跟大家報告,初果是見地、二果是薄地、三果是離地、四果是畢地;地就是境界的意思,這個見地,就是初果人他的見地正確了,就是要斷這個三縛結,三縛結就是凡夫的錯誤知見,這個錯誤知見要把它斷除。第一個就是身見或者叫作我見,以我們五蘊身為我,或者修禪定的人會以意識心的禪定為我,這個我見要斷除;第二個就是什麼?初果的見地之後,第二個叫作薄地——薄貪瞋癡,薄哪一個貪瞋癡?薄欲界愛的貪瞋癡,二果人就是薄地;三果人叫作離地,能夠離開欲界愛,離欲界愛又有一個名稱,叫作斷五下分結;那當然他就能夠離開欲界,離開欲界之後呢,再上一個在四果叫作畢地,他能夠離開色界、無色界就是能夠離開三界,在這三界裡面他已經畢業了,他出三界,其實出三界就是不到三界來現身、語、意,就是不在三界裡面投胎,這樣就是真的出三界。出三界只不過是不在三界裡面現身語意而已,所以依我們的三果人離欲界愛,那能夠離欲界的人,其實初禪就一定要現起,因為初禪也是離開欲界,只不過初禪是伏欲界的愛,伏欲界愛,然後三果人,他是一一如實觀察欲界的不可愛,欲界的無常、苦、空、無我,然後他願意把它斷除掉,斷除什麼?貪愛,貪愛一斷了,後面的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就繼續地跟隨它一起斷了,所以整個修行的次第它是互相的。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乘佛法包含小乘的這些三無漏,至於大乘又加一個,就是說我們要如實地證知,我們在這個五陰十八界運作中,它有一個真心的如來藏,在那邊能夠圓滿成就一切法之實性,如果沒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那我們所謂的斷盡五陰十八界,就跟斷滅空沒有什麼兩樣,大乘佛法的殊勝就在這邊,能夠了知眾生的五陰十八界,是建立在如來藏這個法,才能夠產生種種的功德受用。所以大乘佛法不只是要斷五陰十八界的貪愛出三界,他還要能夠在我們的人間修行,就是不斷煩惱而能夠證菩提。什麼菩提呢?就是「佛菩提」也就是「般若」,又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如來藏這個法。然後依於所證的如來藏這個法,能夠現觀祂如何跟五陰十八界這個虛妄法,產生祂種種的配合,然後種種的妙用,這個部分就屬於種智的範疇。

我們初學者一般來講,都從布施、持戒這邊先下手,然後能夠繼續用功,就能夠成就忍辱跟精進;如果能夠成片,就是讓他自己能夠調伏自己,讓他無時無刻在憶佛、在參禪這種狀況,就是能夠自動地保持在這種狀況,這時候就叫作制心一處,制心一處自然就有禪定的現起,禪定的現起自然身心都會起受用,這時候才算是禪定有一點功夫,依於這個禪定的成片,因緣際會我們就能夠成就般若慧。這整個故事告訴大家,能夠好好地持戒,自然就有無上的功德。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祝福各位,學法無礙,功德圓滿,能夠好好地精進。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