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貼  77) 似是而非的「相似佛法」廣做善事而以外道法來取代正2-2.jpg

第019集

菩薩不入涅槃而證涅槃、不斷煩惱而證菩提(一)

 正彝老師開示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以及菩薩們: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針對這個主題,我們是依據 平實導師宣講《維摩詰經》整理而來,總共六冊的《維摩詰經講記》來為大家說明。

前面幾集的老師已經為大家說明了三十七道品、除八難、十善是菩薩淨土。【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所說經》卷1)也就是說,如果菩薩想要獲得佛國淨土的話,應當要先清淨自己的心地,如果能把自己的心清淨了,他所攝取的國土自然而然就清淨了。

現在這一集要從 維摩詰大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詰所說經》卷1)開始來談起。

維摩詰大士他住在自己的家中,不住在寺廟裡面,示現居家,也就是居三界家;他不但示現居家,還示現有妻子、兒女,並且常修梵行。大家或許有個疑問──為什麼等覺菩薩來到人間,要示現娶妻生子呢?這有兩個用意:第一、佛菩提不離世間法。第二、避免外道誹謗。等覺菩薩來到人間如果不娶妻生子而示現出家修行,外道往往會誹謗說:「他為什麼出家修行呢?其實是因為不能人道。」因此 維摩詰菩薩藉由示現居家來顯示他具有勝妙的智慧與廣大的資財。可是菩薩雖處居家,常在梵行之中,但是無妨示現有妻子、兒女,藉此顯示菩薩的不可思議不僅止於在法上,在事相上也是不可思議。

我們平常一向都在法上說:「菩薩不入涅槃而證涅槃,不斷煩惱而證菩提。」而聲聞人是要斷見惑、思惑煩惱,才能證菩提的;菩薩卻可以不斷思惑就證涅槃。既然證得涅槃,當然對無餘涅槃裡面的境界相,可以清楚了然分明;而阿羅漢們卻不知道涅槃裡面是什麼,他們是斷煩惱來證有餘、無餘涅槃。等到菩薩問他涅槃裡面是什麼境界,他們都不知道。佛說裡面是本際,但是本際是什麼呢?他們也不知道。所以,菩薩叫作「不可思議」。

同樣的,現在 維摩詰大士在世間相上面示現他的不可思議了:【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維摩詰所說經》卷1)

這段經文是說,他示現有眷屬,可是他對於眷屬並沒有貪著,所以常常樂於遠離,不會每天在沒有看到子女時,心中就牽掛;雖然他身上穿著寶貴的衣服,也佩戴寶物來裝飾,但其實他根本不用這些來莊嚴自己,反而是以他所修的種種利樂眾生的福業而產生的三十二相來莊嚴自身。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維摩詰所說經》卷1)

維摩詰大士雖然示現在人間,跟人類眾生一樣有飲食,卻又同時以禪悅作為他所品嚐的味道。以前金山曾有居士,也有別的地方的法師開示說:「證得初禪的人就不必吃飯了,因為初禪是以禪悅為食的。」那真是誤會大了!諸位一樣要瞭解這個法義,禪悅為食是保持他的初禪天身,保持他的初禪境界不壞;但是他在人間的色身,仍然還是要以團食為食,所以他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喝水的。所以佛在人間示現時,照樣得要吃飯,照樣要喝水,一樣要吃喝拉撒,只不過吃過飯、經行後就入於定中,出定的時候,他身上有禪悅法味,作為他的意生身和禪定所生色界天身的食物,這才是以禪悅為味。

這裡所說的「博弈」,是說以下棋來輸贏,這叫作博弈。「戲處」呢?戲處是說譬如酒樓、茶館、戲院、歌舞臺榭,這叫作戲處。他是等覺菩薩,雖然奉持沙門律行,但因為他以居士身就可以方便去這些場所;如果受了出家戒,不論是酒樓、紅燈戶,乃至戲院、唱歌、跳舞的地方都不能進去。但他是居士身,可以進去裡面作一些老闆不喜歡的事,什麼事呢?他到裡面為大家開示:「這個是唱歌跳舞,叫作世間娛樂,是無常、生滅,以後不要再來了,應該要修學佛法。」而去到了下棋的地方,他就說:「用下棋來賭博這個不好,令人迷戀生死,以後也不要再來了。」或許那裡的人會問:「叫我不來,不然你叫我去哪裡呢?」他就回答說:「你可以來跟我學法啊!」就用這樣的方法來度人,他以很多的方便來示現。

以前,禪宗二祖 慧可禪師,悟後還故意去妓女戶中睡覺,訓練自己不受干擾、不會動心。那時外在的環境不允許大乘佛法密意的廣傳,他只好這樣子修自己的道業,後來一代一代傳到六祖時,才改走平民路線,開始廣傳。這倒有一點像維摩詰大士。不過,二祖慧可在那個環境下,沒有辦法把法傳出去。

維摩詰大士則不一樣,他反而到處廣傳去度人。並且:【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維摩詰所說經》卷1)

外道或者種種異學所說的法,他也能接受,別人一說他馬上就懂、馬上就會;他不會說:「那一些沒有用啦!你們學琴棋書畫都沒有用,千萬不要學了。那種東西應該在世間消失掉。」他不會這麼講,無妨照樣有琴棋書畫,但是卻要教導他們把外道的種種錯誤觀念糾正過來,讓他們懂得尊重正法。維摩詰大士雖然本身明了於世間法的種種法要,不管是哪一類的法要,他都能夠明了。可是卻教導眾生要常樂佛法,因為世間法可以拿來作為佛法增上之用,可以拿來作為攝受眾生的方便法,所以明了世間法的種種書論典籍,並不妨礙佛法的修證。

不論是在何處,一切人見了他都很恭敬。這個恭敬是一切供養之中的無上供養,他更不貪著任何人的財物供養,眾生如果要供養他的話,只要恭敬他就行了,心裡面尊重他就行了。為什麼他不拒絕眾生尊重他呢?因為這樣一來,凡是他說的話,眾生都能聽進去;這就像是我們所恭敬的人,他說的話我們當然都會聽進去。所以他什麼都不要,只要眾生能夠信受他的話就行。他認為眾生能夠聽他說法,信受他所說的法,如實去修,那就是最好的供養,而這個叫作「法供養」。世尊也一樣不貪圖任何供養,祂常常開示說:「最好的供養就是法供養。」一切等覺菩薩也都是如此,一切現在家相的地上菩薩也都是如此,都不會對世間眾生有所貪圖而說:「你明天送一千萬來供養我吧!」絕對不會!就算你只是給他一千塊錢的小供養,他也一樣廉潔的不受供養。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維摩詰所說經》卷1)

他示現在人間的目的就是要執持正法,讓正法在人間久住流傳、人間獲安,這個就是他的目的。人間如果有正法一直不停地流傳,不但人類可以有安定的身心依止,並且諸天歡喜。特別是欲界諸天,欲界諸天之中又以忉利天最為歡喜。為什麼他們會感到歡喜呢?因為他們發覺人間只要正法常住,魔眾、魔孫就會越來越少,忉利天的敵人就會越來越少,他們的敵人就是天魔波旬與他的徒眾們,所以只要人間有正法廣大弘傳,不但人類可以有正法的依止而得到安心,諸天也都歡喜,因為他們的眷屬將會越來越多。不但了義正法的廣大弘傳是如此,即使是層次低的人天善法弘傳,就已經是如此了,因為弘揚人天善法而願意歸心三寶,將來都生到欲界天去,不會去當魔子魔孫,除非修很大的善事,但是卻同時在破壞佛法,才會成為魔子魔孫,因為天魔波旬往世,一樣是修很多的善事,但他就是想要破壞正法,想要阻擾所有離開欲界五塵境界的人,所以才成為天魔。

天魔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勢力,正是因為他往世做了很多的善事,幫助很多眾生,所以福德很大,可是他卻想要破壞正法,才會生在欲界天成為天魔。因為他過往行善的福業極大,所以先生在欲界天受報,報盡後隨即下墮無間地獄,而將來會成為魔,或者成為佛弟子,最大的分際點就是在這裡,在這個分際我們一定要弄清楚,若是廣修善事,但卻也在否定正法,或者弘揚六識論邪法,將來捨報之後都會成為魔子魔孫,所以我們對這個分際,一定要弄清楚,並且也要把這個分際,告訴所有的學佛人。

有些人已經進入佛門成為三寶弟子了,卻專門在造作成為魔子魔民的因,可是他們並不知道其中的原由,廣做善事而以外道法來取代正法,硬要與佛陀唱反調,說意識是常住的、不生滅的。如此廣做善事的領頭者福業極大,死後將生為天魔,報盡即墮無間地獄,跟隨的徒眾們,現世則已是魔子、魔孫,死後也只有下墮三塗一條路了。正在做這些魔事的人,十個有九個都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做魔事,所以我們都有義務要告訴他們。

維摩詰菩薩執持正法,以正法來攝受一切長輩,及年紀比較輕的人們,如果身為佛弟子,而不能以正法來攝持一切長幼,那就表示他的修行還沒有入門,維摩詰菩薩是等覺菩薩,當然能以正法來攝諸長幼,令正法在人間永遠弘傳不斷。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維摩詰所說經》卷1)

這是說他在人間當然也有自己的事業,所以才叫作「治生」,大菩薩們不受人家供養,因為他自己已經資財無量,為何資財無量,當然是已經有了自己的治生產業,可是他的治生產業,在經營過程當中,卻能不損害眾生的利益,所以是很和諧的。並且與別人共存,不會打壓別人而成為自己獨家壟斷,而是共存共榮的,所以叫作「諧偶」。雖然獲得世俗法上的利益,但是不會因為獲得世間法上的利益,就有喜悅之情。因為他主要還是在眾生學法的利益上面來著眼。

【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維摩詰所說經》卷1)

這就是說維摩詰大士,常常於四方馬路上來饒益眾生。換句話說,只要看見路上眾生有苦難需要救濟,他就會加以救濟。但,因為他是居士身,所以也可以入治政法參與政治活動,如果是出家菩薩就不可以了。出家菩薩去參加政治活動,那是違反律法的,所以如果出了家去競選公職,那就違背正法;去出任政府單位的職務,去當縣長、鄉長、省長,也都是違背佛法的,律法所不許可。

但在家居士無妨,你去幹宰相也沒罪,這就是開緣,居士身有這個方便,可以進入政府單位任公職,無妨照樣是菩薩。但這對出家菩薩就不行了,出家菩薩在一切時中,都要讓人覺得是慈眉善目的,隨時要維護好僧寶的形象,藉此來攝受廣大的眾生。維摩詰菩薩雖然入治政法,可是卻方便地救護眾生,不讓眾生有一絲一毫的冤枉,並且能夠輕判就儘量輕判,也為他們開示佛法,讓他們懂得懺悔,懂得懺悔以後再減輕其刑。現代的法律也有這樣的規定,因為法律不外乎人情,但是法律有時候也會加重其刑,為什麼呢?例如因為這個人他明知故犯──他是懂得法律的人,並且是執法者,卻明知故犯,所以就加重其刑。

維摩詰菩薩可以教導他們懺悔,懺悔以後減輕其刑,這也是救護眾生的一種方法,在政府單位如果懂得修行,人家說:「公門之中好修行。」確實也是如此,以他所掌握的公權力,可以方便利樂眾生。但是公門之中也好墮落,因為不法的紅包很多,但若懂得修行,他知道要清廉自守,又儘量在為眾生做事上面去努力,這也是「入治政法、救護一切。」

接下來講:【入講論處導以大乘,】(《維摩詰所說經》卷1)

這是說 維摩詰大士,他又常常進入講論之處。印度的民情,有許多地方會定期聚會,從白天談到晚上,接著繼續談,談到天亮了還在談。他們為了討論一個道理,往往可以討論到天亮,天亮討論不完,再討論到晚上,再討論到明天,這樣的場合叫作講論處。維摩詰大士有時候到了講論處,不管他們是說什麼法,若是說外道法的地方,他也為他們講大乘法;若是說二乘法的地方,他也跟他們講大乘法。一切都要導歸於大乘。

並且 維摩詰大士也進入種種的學堂誘開童蒙;換句話說,在這些學堂之中,他們沒有聽過佛法。他就方便加以引導,誘導他們可以稍微懂一點佛法,所以叫作「啟蒙」。「童」與「蒙」就是說從來沒有學過的叫作「童蒙」,所以智者大師的《小止觀》,又叫作《童蒙止觀》。主要是針對從來沒有學過禪定的人講的,所以叫作《童蒙止觀》。所以「童蒙」就是比喻小孩子,都沒有學過一樣,還是迷濛一片,這叫童蒙。如果還沒有學過佛法的人,就是對佛法有如童蒙一般的不懂,學堂是教一般世間法的地方,他去到那裡,有機會就跟他們講說佛法,讓他們可以能在佛法上得到入門。

他有時候還跑到紅燈戶、酒館裡面,這就是為了:【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維摩詰所說經》卷1)

這就是說,如果有時你看見一位菩薩跑到紅燈戶去,先不要謗他,也許他是進去跟裡面的人說:「你這樣子貪淫,就會永遠淪落在欲界裡面,不能解脫欲界的繫縛。」也許他是去開示佛法。也跟他們說:「你不要再從事這個行業了,你要好好學佛。」這也可能啊!所以眼見仍不足為憑,我們要有智慧去判斷。維摩詰大士進入婬舍示欲之過,當然不可以被婬舍老闆知道。維摩詰大士有種種方便來利樂眾生,有時進入酒肆,酒肆就是酒廊、酒店,諸位想想看,進入酒店喝到爛醉如泥,那種人是不是胸懷大志呢?當然不是,他們就是要借酒澆愁嘛,那表示酒肆裡面酗酒的人,通常都是意志消沉的人。他去到那邊則要建立他們的志願,把他們的志氣給鼓舞出來;志氣鼓舞起來以後,就開示大乘佛法,引導他們成為積極奮發的學佛人。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明了維摩詰大士以等覺菩薩之尊,為了度化眾生趣向大乘法,所行之事真的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而這往往是菩薩們道業能夠快速增上的重要因緣。這對一般的菩薩來說是很難的,所以諸地菩薩其實真的不好當,就是專門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當別人做不了的,我們若是能做,別人不願意做的,我們若願意做,這樣才有機會進入諸地。不然的話就沒有機會啦!若是專門挑好做的事來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卻都不願意去做,那就無法成就諸地應有的大福德,當然就更不必說要成就佛果了。真的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啊!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也祝福大家煩惱遠離,安樂自在。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