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實導師道:「莫求世間福,得之反增貪。」
為什麼說「世間福」得到了反而會增加貪欲呢?
讓我們先從「世間福」的來源談起,佛在經中開示:
《六度集經》卷4:
「貧人以三自歸、五戒、十善,奉齋懺悔、慈向眾生,故得是福。」(CBETA, T03, no. 152, p. 19, a22-23)
《佛說鹿母經》卷1:
「臣下群僚,國民大小,皆信三尊,奉五戒十善,為期三年。國豐太平,民皆壽樂。」(CBETA, T03, no. 182b, p. 457, a27-29)
從經典所示,生在人世間而能有福報是來自往世曾經修持「五戒十善」。
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持守此五戒的福業就可以取得未來世獲得人身的資格。
而有些人,除了曾持守五戒外,又積極的行善布施而大有資財;可惜的是,人世間具有此福報之人,往往將生活重心放在貪求五欲追求世俗欲樂,或貪得無厭,以錢養錢想辦法再積聚更多錢財。
而不少人認為人生是一片苦海,所以想離苦得樂往生天道,當天人的福德、道德標準要比人道來得高,得把人道所修持的五戒擴展為十善,十善是指:
在「身行」上面有三樣: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在「口行」上面有三樣: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
在「意行」上面有三樣:不貪、不瞋、不痴。
修持了五戒十善福業的結果,心中若是執著於那些福德,而沒有智慧不懂得迴向成就佛道,未來一定往生欲界天;往生欲界天以後,若轉為男身,有福報獲得五百天女奉侍你,由於執著貪愛,不捨於男女嬉戲欲樂,很自然地沉溺於五百天女等境界。既使是釋提桓因(即道教所稱的玉皇大帝)也不能例外,經典中也有記載,為了貪愛美色,還發動戰爭把阿修羅王美麗的女兒搶過來當皇后。至於欲界六天中世間福德最高的一層天「他化自在天」的天魔波旬,唯恐眷屬修學正法後離開欲界,出離他的掌控,所以千方百計阻撓佛教中人修學正道,妨害正法;這也是貪著於眷屬,被眷屬欲繫縛的明顯例子,而無法出離三界。所以說,勤求世間福,在人間多是在五欲中享樂、或有貪得無厭的「飢渴病」,即使生天上亦復如此。而且人道與天道有情,不知如何正確地累積出世間福德,同樣都是在捨報後還要繼續六道輪迴受報,縱使曾經有過世間智慧而享有相對應的福業,但是從無量世的生命而言,生天享受福報是非常的短暫無法持久,終究不是有智慧者所願意追求的終極目標。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世間福報享盡後還是會淪墮三惡道,所以這種福業是絕對不圓滿的!那麼當我們在修持福業時,要運用何種智慧,才能讓我們在人間生活時不但有福報受用,也不會成為未來的有漏因;所謂有漏因,就如同彌勒菩薩一首頌所說的「施寶如沙數,唯成有漏因,不如無我觀,了妄乃名真;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瞋,人法知無我,消遙出六塵。」
意思是說,即使布施了猶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珍寶,所成就的福德是後世有漏善果的因,因為都是世間有為善法,與解脫智慧無關;
還不如能有智慧,確實了解眾生所以為的我 ── 「蘊處界」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一切法的虛妄,而證得二種無我 ── 二乘人所證的「蘊處界」的「人無我」,以及大乘人了解「一切諸法」乃至「如來藏」本身也都是無我性的,而證得「無生法忍」的「法無我」;
想要了妄、想要證真,必須要先證得二乘人對於「蘊處界」「人無我」的「無生忍」──一切六塵諸法對於二乘人都沒有任何誘惑力,如此證境首先是要假藉遠離貪瞋的修行;
菩薩不但證得二乘人的「無生忍」,更親證出生一切法的「如來藏」本身也是「無我性」的「法無我」,大乘菩薩親證「人、法兩種無我」,就能「逍遙出六塵」。
想要達到「逍遙出六塵」的境界,不但不能貪愛於世間福報,還要跟隨有證量的真善知識,懂得依智慧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六度波羅蜜」。但是現代有很多人都宣稱在修菩薩六度,可是菩薩六度中,究竟哪些是修福?哪些是修慧?總是弄不清楚;所以 平實導師在《金剛經宗通》第七集 頁171〈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中,就用了以下這首偈來為大家詳細說明:
「五度修福業,憑之得般若,後無住行施,福智無能比」
意即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的修行都是在修福,先依憑著這五度的修學,累積修學佛法的福德資糧,未來才有可能值遇善知識隨學熏習般若。教導經由動中定力禪定的修習、專精思惟參究的靜慮,以及勸發利樂眾生的「學佛成佛」的大菩提心,終究在定力、慧力、福德等等因緣具足之下而成就般若的實證(即親證第八識如來藏);親證般若以後,接下來就是後面的依止這個「如來藏的無住心」而廣行布施,以此「如來藏心為主體」來修行無住布施,那福智可就無能比了。
關於修學佛法中,「修福」與「修般若慧」的分際,平實導師所寫的偈語,是完全符合 佛陀在《金剛經》中為佛弟子們所作的開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CBETA, T08, no. 235, p. 751, c29-p. 752, a4)
重點簡譯:那個以無量須彌山王那麼多七寶布施者的福德,尚且不及於證悟「如來藏」這個「金剛心」之後,能夠確實如法受持、讀誦、為他人說的福德其中的一分、百千萬億分、乃至以最大數目而分割後的其中一分、或者以最大數目再來作各種譬喻後的最小一分。
至於為什麼會有「福智無比」的道理,茲摘錄 平實導師在書中所寫的一些精華於下以嚮讀者:
因為證得般若的人,他轉依了「此經」如來藏而無所求,所以他是無住相的布施,福德當然非常大。不但如此,而且這個布施是布施給眾生法界的實相,是把法界中無所住的法布施給眾生;所以他是住於無所住境界中所作的布施,而他所布施的內容也是無所住法,也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因此他所得到的福德就永無窮盡;因為他所布施的法是無盡法,而這個無盡的法也是無住的法,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的根本,因此他就兼含了世間法裡的福德,而不只是出世間法的福德。
所以 佛說實證這個法的菩薩「福智無比」的原因,不是由於有相法的所得,也不是由於世間有住法的所得,而是由於自己布施這個法的時候心無所住──依如來藏故心無所住。並且當他布施這個勝妙法給眾生的時候,所布施的法也是可以讓眾生一樣證得無所住的常住境界。而這個無所住的不生滅法,正好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的根本所在;一切三世十方的世間出世間法都依這個法為根本,都從這個法生,也都由這個法而顯而運作,所以才能夠具足世間福德智慧以及出世間的福德智慧,因此 世尊說祂叫作「福智無比」的法。
這就是說,這個福德與智慧是大乘聖者的福德與智慧,因為這個福德是兼得世間與出世間的福德,也是兼得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所以 佛說「福智無比」。
總而言之,福智無比的獲得,得要按步就班,先努力修集前五度的福德,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修持,不能躐等躁進,還要依止正法道場,親近了義正法的善知識,儘量做到「行解相應」。有朝一日,自然水到渠成,悟明金剛心所在而生起般若智,依止「第八識如來藏金剛心」的「無所住心」而行廣大施,從此世出世間法的福德智慧與日俱增,廣大無比,就是真正經典中的「福智無比」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