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談無餘涅槃、有餘涅槃。菩薩明心見性後,不斷的精進修行,可以進入初地,於初地滿心,可以慧解脫而不取證;如要取證,他可以入無餘涅槃,入無餘涅槃前,可以證得有餘涅槃。也就是,初地滿心菩薩可以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但是菩薩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繼續在道種智用心;三地滿心,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於三地滿心可以取證俱解脫入無餘涅槃而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繼續在道種智用心;在六地滿心可以證得滅盡定,可以入無餘涅槃而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繼續在道種智用心;到了七地滿心能夠念念入滅盡定,這是心寂靜的結果,就想入無餘涅槃,這時佛就出現了,傳授這位七地菩薩一個三昧,叫作「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菩薩所得三昧勝過菩薩以前所修學的所有三昧,因此菩薩樂於修學;到了等覺以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不管內財、外財祂統統布施,為了成就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於百劫圓滿之後,上生天上,於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見佛性,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所以 佛最後證得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然而佛地的無住處涅槃,與二十一心所有法相應,每一識、每一心所有法都能獨立運作,所以能夠「隨緣赴感靡不周」,廣度無量無邊無數眾生。正如《心經》所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心經》)這個「究竟涅槃」,正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所以菩薩能證得四種涅槃,也是《心經》所說的四種涅槃。
然而坦特羅佛教卻教導眾生,不需要明心見性,只要靠觀想就能成佛;他們也教導眾生於男女性高潮快樂覺受遍全身時,說之為「正遍知」,就是「報身佛」,完全違背
世尊的教誨啊!因為 世尊告訴我們: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智慧與斷煩惱才能成就。所以說,坦特羅佛教的說法真的很荒唐!凡是有正知正見的佛弟子,不應該讓附佛外道的說法繼續在佛教界生存,讓他們繼續誤導眾生,戕害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應該要將附佛外道法趕出佛門,不要讓他們在佛門中繼續危害眾生、繼續誤導眾生。
接下來談般若智慧。可分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以及一切種智。總相智是菩薩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發起的智慧,是真見道所發起的智慧,也是根本無分別智。別相智是以總相智為基礎,修相見道的別相智,也是後得無分別智,這個智慧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才圓滿。道種智是指初地以上的智慧,是初地的菩薩觀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未究竟圓滿前名道種智,於究竟圓滿稱一切種智。
但不論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以及一切種智,卻不是二乘人、外道、凡夫所能知。這正如《大乘入楞伽經》開示:【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大乘入楞伽經》卷二)解釋如下:藏識這個心很微細,除了七住明心菩薩能少分了知,地上菩薩能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以外,其餘的二乘、外道、凡夫,窮盡定力與慧力都無法了知。從經文可以證明,阿羅漢根本沒有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發起的般若智慧,所以阿羅漢在菩薩面前只能口掛壁上,根本沒有說話的餘地。既然二乘人尚且不知,更何況是外道、凡夫所能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