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針對菩薩證得四種涅槃,及發起的般若智慧加以說明。菩薩證得四種涅槃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無住處涅槃。 


接下來談的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可以分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四種來加以說明: 

首先是本來。祂無始劫以來就在,所以稱「非修」,祂根本不用修行,祂本來就在;可是如果不透過參禪的方式去找,無法找到祂,所以「非不修」,合起來「非修非不修」。因此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找到了真心,也就是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可以現前觀察祂的運作。正如《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解釋如下:觀察真心本來就自在的菩薩,用參禪的方式去找第八識,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找到第八識——本來就自在的第八識,也是《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正觀現在前」的道理;菩薩現前觀察本來就自在的第八識,共有八個識,祂們和合運作,真妄似一,然而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生滅不已,沒有真實我,所以稱之為空相;菩薩轉依第八識無生的體性,祂離見聞覺知,根本沒有苦厄可言,就度了一切苦厄。由此可知,觀自在菩薩是指證悟的菩薩,他可以現前觀察第八識本來就自在,而且不觀察祂,祂也自在,能夠這樣觀察的菩薩,才是真正的證悟菩薩,才是真正的觀自在菩薩。可是卻有人誤解經典所說,認為要將妄心處於一念不生,能夠這樣就是「觀自在菩薩」,那是非常荒唐的事!為什麼?因為一念不生的心,有時自在,有時不自在,不是恆常自在,是意識心所攝,不是本來就自在的第八識。 

接下來談自性。在《楞伽經》 佛曾開示:第八識有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這些唯識增上慧學的道種智,只有明心的菩薩能少分了知,地上的菩薩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可是應成派中觀的出家人,卻將第八識自性攝歸於六識的自性,說之為自性見外道,真是顛倒!不僅毀謗佛,而且也毀謗真善知識,如不趕快懺悔,未來要受無量苦。 

接下來談清淨。第八識隨七轉識於六塵中運行,而自身不於六塵起任何的貪染喜厭,這也是第八識不會六塵。正如《維摩詰所說經》開示:「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維摩詰所說經》卷二)解釋如下:諸法所依止的第八識,本身離見聞覺知,如果所作、所為都離不開見聞覺知,就落在有為、有作的意識心中,不是在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如果有人主張「意識本來就清淨」,那是錯誤的說法!因為意識是意根、法塵為緣而出生的法,祂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不是本來就清淨的法,所以是虛妄法。 

接下來談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同樣的道理,涅槃就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爾如是,恆住極寂靜的境界,這也是無五陰十八界極寂靜的境界啊!正如《心經》所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心經》所說沒有五陰十八界的境界,正是二乘人入無餘涅槃所剩下的本際,祂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也是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啊!然而有人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認為意識能來往三世——能從過去世來到今世,能從今世來到未來世——完全違背佛說。因為意識是意根、法塵為緣而出生的法,不是本來而有;祂有生住異滅的現象,所以是空相,不是空性心;又因為意識會分別,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既然意識會分別法塵,當然是憒鬧的,所以不是寂靜的。因此,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這是不如法的,完全違背佛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