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佛過程中,沒有四處遊歷探訪各道場的經驗,更無尋尋覓覓的坎坷過程,但這一路走來經由 佛菩薩的巧妙鋪陳因緣,而修學大乘法的大道,建立諸多殊勝因緣,常令自己深感是被 佛菩薩呵護著,眷顧著,如此浩瀚佛恩不曾忘失,一直以來刻劃於心,堅信唯有學佛後才知道,我們這些人一直都於諸佛的懷抱中,從來不曾被遺棄,無量世的未來絕對仍然有著 如來無盡的深恩依靠,這樣縱使有數不盡的生死輪轉,我也仍然高峰站立,永無畏懼!

 

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跑到爸媽的房間,站在鏡子前踮著小腳伸長脖子,對著鏡子把頭左擺擺右晃晃,重複著問自己:「我是誰?為什麼這個人是我?為什麼我是別人認定的某某某?」,望著鏡子中的自己,心中有著滿腹的疑惑,無法明白為什麼我要讓自己長成這個樣子?如此的相貌是由誰來決定的呢?難道我無法決定如何的相貌嗎?我心裡所想的又是和這身體是怎麼聯結在一起的呢?別人所認知的我,所看到的我,真的是這個鏡子中眼前的這個人嗎?難道這個人真的是我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g:一線曙光

玄奘菩薩─
釋門千里駒

是偉大的冒險家、旅行家、翻譯家、辯論家、宗教家、哲學家、道德家

、外交家、地理學家;被譽為中國最傑出的留學生。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佛教自東漢傳到中國,歷經無數次法難,韓愈就曾經作《論佛骨表》上奏曰:「許多帝王事佛求褔,乃更得禍,佛不足事……」以種種理由要唐憲宗不要信佛;所幸,佛法尚可以傳到今天。然而,為何要學佛?是為了減少煩惱、健康快樂?是為了改變自我、超越困境?人生的苦惱都是因被七情六慾所困,因貪、瞋、痴、慢、疑,而沈淪於物質慾望、名聲地位,致心不得自在。要如何才能夠看淡物質、看破名聞利養,而能少私寡慾,擺脫種種誘惑?又要如何增長慈悲心,如何修忍辱波羅蜜?如果没有「佛法」作依止,就容易隨波逐流,一輩子渺渺茫茫而不知所終。故目標是很重要的,您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只是想斷除習氣?還是希望能夠明心見性?或是像六祖惠能大師的就是要「成佛」?

七年前,我還没有進來正覺講堂之前,真的是盲修瞎練,認為「襌宗」,是上根人才有資格修學的,而「修行」與「弘法」也是出家人的事。如今有了正確的知見後,偶然與一些出家眾接觸,反而勸說「明心見性」、覓得真心的重要,以「荷擔如來家業」是佛弟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見有些出家眾妄自菲薄,不相信自己能修明心見性的法,令人不禁感到難過憐憫。

至於該如何修行?《瑜伽師地論》中,聖 彌勒菩薩有非常完整而有體系的解說,只是若没有善知識的開示指導,恐怕很難懂。閱讀《高僧傳》也是可以鞭策自己精進修行的方法。看諸位祖師大德,如:鳩摩羅什法師:「七歲時就出家為沙彌,跟著師父讀經,一經指點便能通達無礙。他的母親因為是國王女,受國人供養很厚,什母認為這樣對修道之人不宜,故而攜帶羅什走避他國。後來在一寺廟中,羅什偶然好奇的將一個很重的鐵鉢戴在頭上,隨後又轉念︰幼小之我何以能舉起此鉢?當心生此一念分別後,就再也無法舉起鐵鉢了;由此因緣,羅什便深深體會到萬法唯心的道理。他虛心好學,博覽外道、用心研究大小乘經論且巧妙的度化折服外道;又能飲水思源,化度恩師;並翻譯諸經,利益後代佛弟子,讀之令人感佩。

又,姚興因為羅什聰明蓋世,悟機超妙,天下無雙,而希望他能夠娶妻生子,以歌伎美女十人,逼他接受,並特別為他另建官舍,供養豐足,不讓他住僧舍。他為了化解僧眾之疑惑,為免於大眾起輕慢心,一日與眾共進午餐,在餐桌上放置一個盛滿鐵針的鉢,宣告大眾說:『各位如能學我將這一鉢的針吞下,就可以行我所行、為我所為,否則大家各各安心辦道,謹守戒律,莫再滋生妄想。』說完立刻將那滿鉢的針吞下,好像吃飯一般輕鬆平常,並能進膳如常,大眾目瞪口呆,從此謹守戒律,不敢稍有逾越。聖人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實在令人折服。」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了一些時間閱讀完《高僧傳》,如實了解到歷代高僧大德們,於當時求法得法的艱辛和護持正法的精神,自己獲益匪淺,受用良多,後學閱讀時,心中是提著至誠心、感謝的心閱讀著,因為時節因緣的關係,相對於現在佛法被那些不如法的外道破壞侵蝕而如此這般顛倒,自己心中不免感觸良多。

以前從未對古代的高僧賢聖們,有做深細的了知和認識,大多是從週二聽 平實導師說法時聽聞過,但並不是很完全的了解,因這次閱讀《高僧傳》而知道自己是何奇的幸福!是多麼有福報! 平實導師善知識的座下,可以聽聞到正確的法義和邁向成佛之道的次第,省下了多少時間去尋找正確的善知識來修學正確的佛法,所以和古代那些大德高僧們想比,自己真是幸福多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報出版之《高僧傳》是由編者熊琬依據《高僧傳》、《續高僧傳》、《宋高僧傳》等書,並參考《神僧傳》、《景德傳燈錄》、《歷代佛祖通載》、《禪林寶訓》等書改編而成。書中以尊重原典史實精神,流暢易解典雅的文筆,介紹歷代對佛法東傳、弘揚、開宗、傳承、護法、中興有重要貢獻的高僧。編者以生動的文采,活現古來高僧之生平及行誼,勾勒出中土佛教開展及弘揚之早期歷史,展卷令人有如親見龍象踏蹴。在現在曲解錯解佛法之書充斥市面之時,這本《高僧傳》難能可貴的將歷代高僧史實紀載,以嚴謹的執筆態度,平易的方式展現給社會讀者大眾,是值得贊歎並介紹閱讀的好書。讀者們可藉由本書對高僧之介紹,而對佛教產生欣慕而欲親近,或更進一步見賢思齊,而對佛教弘揚貢獻心力。

僧者,首要任務在世間住持佛教,弘揚佛法。所謂高僧,是對佛教之傳承發展、引導眾生信入佛教、建立眾生對佛法之正確知見、帶領眾生正修行而實證有重大貢獻者。然歷史上罕見各項貢獻能兼美者,故需以分科方式做分項選擇。本書所介紹之高僧,其選擇方式大至承接了《續高僧傳》以十科(譯經、解義、習禪、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讀誦、興福、雜科)中功蹟最為顯著者為選擇方式之精神。排列高僧之次第,除依照年代前後外,並依中土八宗為之分門別類。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到古時高僧如何以委命弘經、亡形殉道的精神,或穿越西域沙險鬼域,或汎漾洪波,將佛法自發源地天竺,歷經千辛萬苦傳入中國。再而以前所未見的嚴謹方法譯經、解義、講訓,使中土眾生得以接觸到佛法,並可以從而修證,開展了中國大乘佛教。我們可以從書中學習到這些高僧們如何誓死不退的捨身求法,不辭辛勞的著書立論以明教宗,精進不斷的修持,冰晶玉潔的嚴謹持戒,具足德相,或為眾生祈福消災,以各種方便化導折服眾生,使於三寶生信。這些行徑使佛弟子們有學習的榜樣,並使佛門中不肖者感到畏懼羞恥。

  縱觀書中所載高僧,證量越高者,菩薩性越加顯現,說法、立論、判教不會錯謬,會通佛法,合會諸宗;但對邪說,必定痛加破斥,導眾生出邪見稠林。如玄奘菩薩之作《會通論》三千頌,和會瑜伽法相宗及中論法性宗這二宗,極言其不相違背。並作《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以破斥外道所作《破大乘義》七百頌。

  近來有印順學派,主張「大乘非佛說」,此說不謹完全否定書中之高僧,集體抹殺中國歷代祖師功蹟,更是謗佛、謗方等諸經、謗菩薩,具足毀謗三寶,此種行為是對釋氏做種族滅絕之無間地獄業。凡一切佛子,為續佛慧命,豈可袖手旁觀,眼見讓佛陀流淚的事發生於當前。必須師法 聖玄奘菩薩,洞悉邪說內容,遍尋條列誤謬之處,據理力爭,痛加破斥,毫不留情,不畏以數倍篇幅之內容,將此惡見永遠排除於佛門外。

  然欲破斥邪見,必須深入佛法,而如道生法師所說:「欲深入佛法,非慧解不可。」而欲慧解,必先實證。若未實證,大多會將佛法當做學問,而會產生此書中數點令人遺憾之處:如以學問八宗之分類方式,對各宗之介紹力求篇幅平衡,而無法對諸宗做定位取捨;對書中高僧之選擇,力求各科均衡,注重閱讀趣味,未能以對佛教之貢獻或證量作為取捨標準,而對宋朝高僧,只以極少篇幅介紹,使人感到大有遺珠之憾;對佛法教義之評論多有錯謬,例如捨嘉祥大師及唯識宗之正確判教,而取天台智者次序錯置之五時判教,及對高僧所示機鋒處視而不見,多做情解思維之語,對於高僧證量之評論,更是必然落入下地評上地的情況,引人檢點。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