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意義何在.jpg

約2、30年沒有相聚的同學,如今兒女多半長大遠走高飛,老來無所事事,趁此人生空檔期,身體還差堪駕缷,就偶而以同學返國探親為名義,大夥兒相約到餐廳敘舊一翻!

甲同學:

「三十年沒見面了!人生還有幾個三十年!」

「每一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煩惱,人生真是感慨!」

 乙同學:

「昨天去跟一位同學送別,到我們這把年紀,參加這種儀式的機會越來越多了!」
「到了我們這把年紀,回想起每位父母的含辛茹苦,多是為了孩子的展翅高飛;但是孩子遠走高飛之時,多少父母又因孩子的走出自己的世界而感到孤單,同時身體也越來越不好用了;始自談情說愛,走入家庭,結婚生子,養兒育女栽培出國深造,總算糊粴糊塗地完成了年輕時的夢想;如今兒女長大,兒女們同樣將故戲重演一番在子孫輩身上,…;現在家業似已圓滿,將人生棒子移交給下一代了,功成身退,告老退休;一個人在世間該做的責任義務,都已經處理完畢,接下來不知要做什麼?
人老了!也缺乏年少時的鬥志,又煩惱著身體日益衰弱,不知如何是好?!從年輕煩到老,花無百日好,年老力不從心的煩惱也真不少,人生隨著一波波的煩惱而終老,到底怎樣的人生才沒有煩惱呢?而且一天過一天也不知人生它的意義在那裏?」

丙同學:

「曾經聽到有位長者說,人一生中煩惱許多事情,可是到老時,發現沒有一件煩惱的事真的發生而過不去的,所以奉勸人們不要自尋煩惱!」

乙同學:

「這樣說來,我們就是預想了許多事情,想像了太多,才會有許多未來煩惱産生。」

「如果不去想,而聽任腦袋空空的,日子也是挺難過的,不知人生要如何過才好呢?」

丙同學:

「喔!我們現在抓到一個重點,就是煩惱是「想」出來的!」

乙同學:

『但是有個腦袋瓜就是控制不住會去東想西想,除非是白癡才會不想,而且如果不想的話,人生就很乏味,那到底要怎麼樣子的「想」,才會讓人生過得有意義呢?』

甲同學:

「是啊!都快活一甲子了,對於生命的感慨真是不少!下一個三十年都不知還能不能碰面?」


同學間所談到的話題,引發了我一些想法,在 佛書中一再的看到,「想」就是了知,了知時就已分別完成,而且只要有意識分別心存在,意識心就是離不開六塵境界,意識心一接觸六塵境界相,見聞覺知心就是會現起,而在六塵境界當中加以了別,是一切有情生來就俱有的本能,是意識心本來就有的慧心所,根據意識這個思惟分別功能,我們才有辦法學習世間、出世間一切智慧;所以聽同學提到除非是白癡,否則根本不可能不去想(知),同學的說法確實很如理很正常的,不像我初始學佛時,有些人就教你,什麼事都不要去想,就說不思善、不思惡不起心動念、一念不生才不會有煩惱,當時總覺得不邪思亂想是應該的,但是如果學 佛之後佛法想不通不去猜想也就罷了,然而對於世間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思善惡是非,那麼學佛之後豈不變成是非善惡不分的傻瓜蛋;不學 佛還好,越學 佛越没有正常人的邏輯思惟能力,失去了世俗人平常該有的檢擇能力,那如何學得世間智慧,以及賴以維生的世間技能呢?越想越覺得人家教我的「不思善、不思惡」的「一念不生」的想法很不如常理;倒是同學接著又提問道:「要怎麼想,才會讓人生過得有意義呢?」

這就讓我想到, 佛陀的先知先覺,知道眾生的所有心想,所以剛開始權設二乘法時,就有舖設八正道的教化,其中就有提到對於「想」的規範,
就是要隨時存有「正念」的想法,而「正念」的想法必須有前方便,就是在《中阿含經》卷47〈3 心品〉所說:
「因正見故生正志。因正志故生正語。因正語故生正業。因正業故生正命。因正命故生正方便。因正方便故生正念。因正念故生正定。賢聖弟子心如是定已。便解脫一切婬.怒.癡。」(CBETA, T01, no.26, p. 721, c4-9)。

這其中,最不容易被眾生理解的想法就是始自「正見」,而我學佛10幾年來也從來不知道「正見」想法──「正知見」是什麼?所以始終無法
「因正見故生正志」,故而感覺生命還是虛無漂渺很不踏實。

後來幾經波折痛苦的渴望學習與祈求 佛菩薩加持,方知追求真理踏實的生命,唯有從正確如理「正知見」的佛法領域中去尋求,因為真實的佛法是利他兼自利的。

一般人所誤以為的佛法是自了漢的小乘、中乘法即二乘法,是為虛相法,如此出三界的二乘法修行,只是涵蓋在大乘佛法裡的極小的一小部分,還未學到真實了義的佛法,還不知「我」是什麼?
尚未學到「我」裡面的許多內涵?然而二乘人遠勝於一般凡夫,一般凡夫將意識我、潛意識我當作常住不壞的,但是二乘人在往昔的生命中曾經聽聞過 佛陀的音聲,知道意識我、潛意識我都是無常無我的,這就蘊釀了二乘人自我的正見想法,所以往生前將虛妄的意識我、潛意識我斷滅掉而入無餘涅槃出三界輪迴,解脫生死,如此作法是較偏向於利己,而無法生生世世擁有道器,修學了義佛法來利他自利,然而大部份的小乘人經由 佛陀慈悲善巧的開示教化之後,最後幾乎都迴小乘向大乘,走向心量廣大的唯一佛乘的佛法生命旅程;從此二乘人的修學觀念就不再只停止在觀察現象界而已,觀念想法就轉向微妙深廣的唯一佛乘大乘法的方向學習生命内涵。

相對於二乘的虛相法,大乘法是「實相法」,大乘法的正念則是針對六道有情皆具有平等的佛性觀點來規範與施設的理念,是以有情眾生平等的佛性為出發點考量、絕對唯一中道性、至情至性的平等觀思惟理路,包括跟我們長的不一樣的動物,同樣具有「八識心王」的有情動物,都是人類要保護的對象,所以制戒的「正念」,並不是只權設保護人類,或是自私的以自我、人類為中心而已;當然「正念」的發起務必始自對佛菩薩的教誡「八識心王」的了解,進而慎心守意的持戒而來,因善持戒法、防護諸根攝情於外境,才能做到如《大寶積經》卷58:「防護諸根如善調象。正念不亂如淨淵池」。(CBETA, T11, no. 310, p. 337, c26-27)。

以上,約略分析了二乘人與大乘人對於生命追求不同想法與做法,至於您要採取怎麼樣的行動,就端看「不知人生意義何在」的您要如何想法與作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