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貼 樂忍辱調和.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326-a19_047

由 正禮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的親教師已經跟各位介紹了,天女受到 維摩詰菩薩的開示之後,維摩詰菩薩說:「妳們應該已經發了道意,所以應該就有法樂;既然有了法樂,就不應該再貪著於五欲之樂。」所以天女就問說:「那什麼叫作法樂?」維摩詰菩薩就跟這些天女說了一長串的法樂。

我們今天這一集,就接續法樂的內容跟各位介紹。我們來看看經文的內容:

【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維摩詰所說經》卷1)

維摩詰菩薩說了這麼多的法樂,說這些統統都是菩薩的法樂,我們也要把裡面的這些內容的法義,跟各位作簡單的說明。我們首先就要跟各位說明:什麼叫作「樂隨護道意」?樂隨護道意就是說,一個菩薩如果說他發起了道意,什麼叫道意?就是對於佛法的修行,這個菩薩道它的內容、它的意涵,產生了一種認定;產生這種認定之後,其實他會產生快樂。因為菩薩道裡面的法道的意涵,其實就是生命的實相;而生命的實相,是所有人類或是所有眾生都追求的一種智慧。既然已經發起了這個道意,當然就會樂於依於這樣的智慧,去瞭解這個世界,甚至因為這樣子而能夠解脫,甚至能夠成就佛道。

那我們說什麼是佛法中的道意呢?其實佛法中的道意,就是 玄奘菩薩所說的《八識規矩頌》的內涵。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要說什麼叫作樂隨護道意呢,其實他要有一種跟隨—跟隨著善知識所開示法道的意涵—然後來進行修學。玄奘菩薩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佛教的人物,我們可以看 玄奘以前去西行取經,為什麼他要西行取經呢?其實就是為了要能夠樂隨護道意;也就是要跟隨著 佛陀祂所說的菩薩道的內涵,然後來進行修學嘛!

我們可以看 玄奘菩薩當時,為什麼他要西行取經,他有一個道理的,我們來看看他的傳記裡面所說的內容:【法師以今古大德,闡揚經、論,雖復俱依聖教,而引據不同,諍論紛然,其來自久。至如黎耶是報非報,化人有心無心,和合怖數之徒,聞熏滅不滅等,百有餘科,並三藏四含之盤根,大小兩宗之鉗鍵,先賢之所不決,今哲之所共疑。法師亦躊躕此文,怏怏斯旨,慨然嘆曰:「此地經、論,蓋法門枝葉,未是根源。諸師雖各起異端,而情疑莫遣,終須括囊大本,取定於祇垣耳。」由是壯志發懷,馳心遐外。以貞觀三年秋八月立誓裝束,拂衣而去。】(《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

這一段說明了 玄奘為什麼他要去西行取經。因為每一個人所引用的經典都各自不同,而且到底生命的實相、生命的結構,到底是幾個識?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得準;可是 玄奘當時已經明心見性了,他心中有他的見解,可是沒有經典的依據,他也沒有辦法來說服眾人。所以,玄奘說在當時,每一個當時的哲人,統統都對於到底四阿含是說什麼?大小乘是說什麼?乃至於所謂的黎耶,就是阿賴耶識,到底是果報、還是祂不是果報?眾說紛紜,這種疑問整理起來有一百多個項目啊!也就是說,玄奘菩薩雖然已發道意,因為他所引發的道意是殊勝的,因為他是實證者,所以他為了要能夠隨護 佛陀的道意,他就決定西行取經,把印度的經典引入中國,這樣子才能夠讓大家有依據,能夠心服口服。

所以玄奘一生的志願,全部都在維護 佛陀的有關八識的這種生命結構的實相,去進行努力,一生從沒有改變。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樂隨護道意」就是要有這樣的精神;也因為對於生命的八識結構了知了之後,產生了法樂;而這個法樂,可以抵擋去西行取經的種種磨難的那一些考驗。為什麼可以接受這樣的考驗呢?就因為他有強烈的法樂啊!所以我們要修學佛法,要行菩薩道,一樣要有這樣的法樂。也就是說,我們要追隨真正的善知識,能夠依於正確的生命實相—也就是八識的實相—才能夠真正發起正確的法樂;有了這個法樂,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去隨順,而且好好地保護這樣的道意。如果有人錯解了這個法義,那他說他有法樂,其實那是錯誤的,那是非法樂。所以,我們說的要隨護法樂,一定是正法殊勝的法樂,這樣才是修學的道理。

接下來,維摩詰菩薩還有說要「樂饒益眾生」:也就是說,在菩薩道裡面,就是要以這樣的道意來饒益眾生,讓眾生獲得廣大的利益;而這個廣大的利益,一定是有一個正確的「生命實相、生命結構」,可以讓眾生從這裡獲得利益。如果生命的結構是八識,結果有人跟我們講說:生命的結構只要六識就可以了,或是有人說九識也可以啊、十識也可以啊,或者有阿賴耶識,沒有阿賴耶識,統統都可以;這樣子就沒有饒益眾生。因為法界的實相,八個識就是八個識,不應該多也不應該少,應該恰如其分;以這樣子真實而不變的智慧,來攝受眾生,這樣才是饒益眾生。

「樂敬養師」,也就是我們還要學習——我們的師長怎麼樣攝受眾生的。譬如 平實導師,雖然經歷一些法難的考驗,可是 平實導師對於修學者,他不改饒益眾生的本懷,繼續廣度有緣;所以,我們也要學習這樣的精神。也就是說,有些人對於八識的正理,他不能接受,或是產生了邪見,然後他就去反對、不認同,或是在這裡法義產生種種的混淆;可是我們要學習 平實導師這種精神,對於混淆不清的眾生或是道友,我們要不厭其煩地加以解說,用各種方式來攝受,這樣子我們才是真正的敬養師——就是以法供養的方式,來尊敬我們的師長。

而且「樂廣行施」,也就是能夠廣行施,就是我們對於攝受眾生,不分對象,要廣闊地來度化一切眾生。表示在佛門的學習者,或是佛門以外的學習者,凡是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有緣眾生,我們統統都應該要攝受;因為這樣的攝受,才叫作廣行施——廣大地實行這個布施的道理。而且要能夠在這裡產生快樂,為什麼?因為大家都能夠獲得生命結構的實相,每個人其實就能夠依於這樣子的道理,能夠如實地宣說;而且能夠因為這樣子,而信受因果的道理,因為八識的結構才能夠讓人相信因果:因為一定要有阿賴耶識,來記存一切眾生的記憶,眾生才知道說原來我所作所為,我自己清清楚楚。這樣的話,這些內容完全被自己的阿賴耶識所留存,所以不敢造惡,這樣才能夠成就因果的道理,我們這個社會才能夠和諧,這個社會才能夠進步。所以這樣才是能夠廣行施。

然後能夠「樂堅持戒」,樂堅持戒也是修行很重要的一個道理,因為這個道理跟攝受眾生、饒益眾生是一致的,因為能夠堅持戒就能夠不冒犯眾生。如果一個人不能樂於堅持守戒的精神,一定對於眾生會有殺害、會有偷盜,乃至會有邪淫,乃至會有大妄語的這種冒犯;這樣子對於眾生的生命、財富、眷屬的侵害,其實那個就是無法攝受眾生。所以要能夠樂堅持戒也是攝受眾生。

還要「樂忍辱柔和」,要攝受眾生一定要能夠樂於忍辱柔和,因為眾生不是在純一清淨世界的眾生,說沒有任何的衝突性;我們這裡的世界叫作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眾生,是有種種的貪、瞋、癡、無明存在的,所以在這裡要弘法度眾、要饒益眾生,一定會受到眾生的種種的毀謗,然後種種的傷害都有可能產生的;可是雖然有這麼困難的環境,菩薩也因為有法樂存在,所以不害怕。

我們看看有一部經典,它裡面就有 佛陀很重要的開示,我們看《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裡面有一段 佛陀的開示:【時薄伽梵告摧過咎菩薩摩訶薩言:「菩薩成就一法,速疾證得無上菩提,隨其意樂獲淨佛剎。云何一法?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有情起大悲愍,增上意樂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2)這部經就講說,佛陀去阿闍世王的王宮之前,碰到一位叫作摧過咎菩薩摩訶薩,然後摧過咎菩薩摩訶薩就問 佛陀說:「怎麼樣能夠快速地成就佛道呢?」佛陀就跟這位摧過咎菩薩說:「你只要好好地遵守這麼一個法就好,你就可以很快速地成就菩提,而且成就你自己的佛土。」然後 佛陀就跟摧過咎菩薩說:「什麼是可以快速成佛的一個法呢?就是能夠於一切有情起大悲愍。」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要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他一定要同時也發起利益一切有情,然後起大悲愍。

也就是說,其實眾生之所以會對於菩薩有種種的毀謗,甚至傷害,其實不是他有多壞,雖然他心性很惡劣,可是最主要還是怎麼樣?因為他不懂—因為他不懂得八識的生命結構—才是法界的實相。所以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面臨很多這些外道或是佛門裡面的一些毀謗,其實都是因為怎樣?因為 平實導師基於悲愍眾生的大願,他會告訴大家八識的道理;可是這個八識的道理,因為跟六識的道理相衝突,也會跟九識、十識的道理相衝突,可是眾生就是因為不能瞭解 平實導師或是 玄奘菩薩說的八識的正理,他不能安忍,他總是以為六識也可以,九識、十識也可以,甚至七識也可以,為什麼一定要八識呢?為什麼大家講離念靈知不可以,偏偏你說的阿賴耶識才可以?可是事實就是這樣,因為法界的實相是如此。

很多人以為宗教就是各講各的,你說你的道理,我說我的道理,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沒有法界實相可言,也就沒有所謂的「樂隨護道意」的事情存在。樂隨護道意的意思,就是因為法界有一個真實相,而這個真實相是顛撲不破的。要修學佛法、要覺悟生命的實相,就要依於八識的內容,所有違反這個內容的,當然就是錯誤!可是很多人不能安忍這樣的錯誤,為什麼?因為他的祖師爺錯了,他不能安忍;他說「我的祖師爺應該是對的」,因為他崇拜祖師爺。可是這樣子的方式,並不是真正能夠隨護道意的,不會因為這樣而成就解脫的;所以,很多的衝突就這樣產生了,很多的毀謗也這樣產生了,可是菩薩面對這樣的處境,還是要忍辱柔和。

所以 平實導師就是寫寫書,敘述、告訴大家這個道理,雖然言語比較銳利;為什麼要銳利?因為這是「是非分明」的事情!可是心中是柔和的,一樣是為了要饒益眾生。為了要饒益眾生,才把八識的生命結構普遍地宣說,讓大家能夠瞭解;甚至是要能夠快速地成就佛土,或是我們自己來學習的時候,我們要快速成就佛土,其實一樣要能夠忍辱柔和。要能夠知道眾生就是因為不瞭解,所以說要憐愍眾生的無知與無明,所以說瞭解這一件事情之後,我們繼續柔和忍辱地宣說正法,來讓誤解生命實相的這一些外道或是道友能夠回歸正法,能夠回歸 佛陀的本懷,這樣才能夠「樂饒益眾生」。

所以說,菩薩有了這個法樂之後,其實他就會忍辱柔和,能夠看出眾生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無明;所以因為他的無明,只要他轉變了,他能夠隨護道意,能夠把錯誤的惡知識的知見捨棄掉,他能夠重新歸命於真正的善知識,這樣子他的道業也能快速精進,能夠快速成就。他再繼續運用這樣同樣的道理,繼續去饒益眾生,能夠樂於廣行施,然後樂於忍辱柔和;這樣的話,正法就能夠越來越興盛,然後對於自己道業也可以快速成就。所以說,攝受眾生其實也就是攝受佛土:所以能夠於一切有情起大悲愍,其實也是在讓自己的佛土能夠廣大,能夠快速成就佛道!所以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知道,菩薩的法樂就是要能夠隨護道意,然後依於道意的內涵,能夠去廣攝受一切眾生,然後利益一切的有情,讓他們回歸正法;所採取的態度——就是要能夠忍辱、要能夠柔和!

接下來,還說要「樂勤集善根」,也就是說,我們要修學菩薩道也要修集很多的善根。很多人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地修行,就因為他的善根不足;什麼叫作善根呢?善根不是我們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根,而是另外有更殊勝的根,至於哪些是更殊勝的善根呢?我們下一集再跟各位解說。

謝謝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