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43-a22_029
第029集
牛角與兔角
正德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我們這個單元要來探討「牛角與兔角」。在唯識經典中常常會出現「牛有角」以及「兔無角」這兩個名詞;那牛有牛角、兔子沒有角這兩件事情,為什麼會出現在經典中成為說法的譬喻呢?佛陀運用牛角與兔角的譬喻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牛有角」主要在譬喻三界現象界的法,而「兔無角」是指有外道他看見沒有真實自體的法,隨著因的消失而滅盡,他認為一切都無所有的一種譬喻,或者譬喻不存在而純粹屬於虛妄想像的法。
首先我們來探討現象界牛有角的法,就以十二因緣中所說的愛取有這個「有」來說吧。這個「有」指的就是三界有,也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欲界有,它是來自於欲界愛的煩惱為因,而產生了希望追求,去滿足欲界愛的受用過程,造作了相關的身口意業,所以就有了必須在欲界受果報的後有五蘊種子,這就是欲界有;色界有,來自於色界愛的煩惱為因,為了追求滿足色界愛的受用,造作了四禪種種定的身口意業,產生了他必須在色界受果報的後有五蘊種子,這就是色界有;無色界有,它是來自於無色界愛的煩惱為因,去追求滿足無色界愛的受用所造作的四空定意業,產生了必須在無色界受果報的這種後有四蘊的種子,這就是無色界有。
那我們現在就以欲界為例:欲界有情的五蘊身,就是過去世所造作的欲界有,在這一世因緣成熟所受的果報,這個果報身必須藉著父母的緣入胎,經由母親的血液吸收四大養分,再依據業的緣,胎身慢慢成熟後出胎,全新的五蘊身是本來沒有、現在才出現的。這個五蘊身,有生住異滅的現象,是無常的法不能常住,因此五蘊法不是真實法,有生必有死的緣故。那欲界的有情是這樣,色界、無色界的有情也是同樣道理的,有生就必定有死。
二乘人修解脫道,就是要脫離在三界中生死的現象,經由佛菩薩、善知識的教導,二乘人在五蘊的現象上分別——為何會有老病死這些苦?原來這些苦都是因為有五蘊出生的緣故;五蘊之所以會出生,就是因為三界愛引起造作身口意業產生了後有,知道應該要滅除三界愛,才能脫離後有生死業的造作,於是遵照佛菩薩、善知識教導的八正道如實去修行。
在知苦、滅集、修道、證滅的見道修道過程,二乘人所分別的都屬於三界有五蘊的範圍,知道了五蘊雖然在現象界存在,但是都不離無常苦,不是真實常住的法,要在五蘊的一一法中找真實我是不可得的,所以是無我空。那這個在現象界存在的五蘊,就好像牛角一樣,引用成為譬喻,就說牛有角;而五蘊法中沒有真實我啊,就好像兔無角一樣,因為兔角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五蘊真實我這個兔角是不存在的,是從牛有角虛妄想像得來的。
二乘人證得解脫果,必定歷經斷除我見以及我執的過程,也就是徹底地觀察清楚所存在的五蘊法,它每一法都不能夠自在,全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變異的生死法,認知到因為無明起顛倒想,才將五蘊分別為真實的我;觀察確認了牛有角以後,運用三十七道品將我執斷除,不再對五蘊生起有我的分別,也不再執著五蘊無我空,因為證得阿羅漢解脫果的境界,覺知心完全不反觀、不領受自己證得無我解脫果,所以是不再領受牛有角,也不會繫念著在兔無角的分別上了,這是二乘人見道、修道的境界。
但是,二乘人的解脫果與解脫境界,畢竟僅是佛法的一小部分,佛法最大、最重要的內涵就是佛菩提道了。二乘的解脫道不能含攝佛菩提道,本質上是歸屬於佛菩提道中的基礎成分;因此從進入佛菩提道中修學的菩薩來說,親證五蘊的實相是第一要務。因為在基礎知見上,已經如實了知五蘊中的每一法的不自在性、無常性、生滅性、無我性;也如實了知二乘人斷除我見、我執、不受後有,捨報以後不再有五蘊出生並不是斷滅,仍然有涅槃的本際如來藏獨存。
無餘涅槃指的是如來藏不再出生任何一法在三界中現行了,如來藏這個本際獨存,就稱為無餘涅槃,所以才說涅槃的本際就是如來藏,而如來藏正是出生五蘊的實相;在二乘人修證解脫道之前,乃至修證到阿羅漢果還沒有捨報之前,出生他五蘊的如來藏與他的五蘊一直都是同時同處,一直都以祂的真如佛性在運轉著祂所出生的五蘊法,一直都顯現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菩薩在親證自心如來藏之前,必定要具備這些正確的般若知見,在福德與菩薩性到達六住位滿心該有的水平的時候,經由善知識的指導與幫助,以及最重要的是智慧啟發等等攝受以後,能夠現前觀察領受所找到的、與五蘊同時同處的自心如來藏確實是本來就在,不是被任何法所出生的,無生所以必定沒有滅的時候。
自心如來藏有真實自性,並且本來就具足五蘊十八界的種子功能,所以能夠出生五蘊諸法。由於如來藏心體與所出生的五蘊同時同處,所以能夠現觀自心如來藏真實、如如、無我的清淨法性,具備獨一無二的中道法性。例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中道性就是涅槃性,也就是不二法性。菩薩現前觀察到自心如來的真實性與如如性,常住世間貫穿三世,祂才是真實我,而這個真實我卻一向沒有我性,無人我也沒有法我,菩薩因此轉依如來藏的真如無我以及性淨涅槃,不再認取五蘊為我。
此時的般若智慧,現前觀察如來藏真實的同時,也觀察到五蘊十八界全部都歸屬於如來藏,沒有一法可以獨立於如來藏之外,也沒有一法會被如來藏忽略而丟棄。因此而明瞭為何在《般若經》中 佛陀會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都是同樣的道理。
原來 佛陀是在教導找到如來藏的菩薩,如何現觀這個中道實相,觀察到五蘊十八界都屬於如來藏。難道說,本來屬於無常變異的法,就會因為這樣而變成真實不壞法嗎?開悟的菩薩就會變成長生不老不死嗎?佛陀說的不是這樣的意思,說的是五蘊十八界的功能,都是如來藏所含藏的種子功能,所以這些本來就含藏在如來藏心體的種子功能,與如來藏心體一樣是不生不滅的,就算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也僅是將種種生起後有的緣滅除,而不是消滅這些法的種子功能。
藉緣生起的五蘊法,在現象界所出現的相貌,本質上都是如來藏這個實相法界藉緣變化而有的,但是如來藏這個實相主體一向不分別,也就是如如不分別。不分別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不分別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不領受根塵相觸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一向都是捨受,不對六塵見聞覺知。所以《般若經》中 佛陀又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這也就是教導開悟的菩薩要在中道實相中,明確地簡擇自心如來能生種種法相,而自體卻是無相、無分別的。
菩薩親證法界實相的無分別,因此生起了根本無分別智以及後得無分別智。這個意識覺知心所獲得的無分別智,是經過現前觀察實相心如來藏運行所出生的五蘊法,如實的分別、了知、領受到自心如來藏的真如無分別、無相的行相。意識覺知心一定是有分別的,而無分別的是實相心如來藏,這才是無分別智的內涵。菩薩能夠轉依不退,運用後得無分別智,從實相的角度觀察自心如來所出生的五蘊十八界,他完全不同於二乘人僅是純粹在現象上分別牛角而已。
實相的範圍函蓋了現象,而現象僅屬於實相的表面成分,就好像海浪僅是海面上波動的現象,從整個大海的深度、廣度來看,必定能看清楚在海面上波動的海浪從來沒有離開過大海,海浪的來處就是大海;同樣的,大海它也不分別是海浪、或者是聚沫、或者是水泡。換句話說,開悟的菩薩以般若無分別智,觀察分別的是大範圍的實相法界,也就是整隻牛,牛角必定歸屬於整隻牛,而不能再像二乘人一樣,僅是分別現象上的五蘊牛角。
另外,開悟的菩薩也不能落在兔無角的見解中,我們從兩個層面來說。首先,不能把五蘊中識蘊覺知心的變相,認定為不生不滅的真我。例如定中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或者不反觀自我的未到地定,或者禪定中種種微妙的身覺境界,如果把這些意識覺知心的某一種變相,認定祂是可以去到未來世,那就是落在兔無角的見解中——因為五蘊法再怎麼微細,再怎麼出神入化,都沒有真實我的本質,全都屬於生死法的緣故——如果有這樣的見解,表示開悟的部分已經退轉了,退失了實相般若正觀的現量了,也同時退回到現象法的牛角上,產生虛妄想像。
第二個層面,開悟的菩薩在生起了根本無分別智以後,不能進而從實相函蓋現象的角度,去觀察現象界五蘊諸法在真實如來藏的法中沒有真實自體,僅是假名施設而有;就好像海浪它從沒有真實自體,它是依附在海面上的一種波動現象,全部歸屬於大海,海浪這個名稱就是假名施設得來的,因為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海浪實體獨立存在。如果不能這樣進而生起後得無分別智,就會偏在五蘊是無常苦沒有真實我的兔無角法上,那這樣的話,就會障礙生起大悲心的、障礙般若的解脫功德受用,容易趣向二乘解脫道的修證,那這也是諸佛菩薩所不樂意看到的。
因為要轉依的是真實常住的自心如來,倘若偏在二乘解脫道的修證,就相當於把覺知心轉依在五蘊無常、苦、空的無我上,對於菩薩來說,這也是一種退分。在智慧層面上要生起的大乘擇法覺分,得要明確地認知五蘊諸法在如來藏法海中,僅是依表面的假相分別所得,根本沒有五蘊的真實自體;在沒有真實自體的五蘊法中所呈現出來的無我、無常、空,不可能是真實常住的——沒有真實自性而可以生萬法——不是萬法的根源,也不是涅槃本際,沒有絲毫的道種智無生法忍可以從中發起,是不可轉依的。
那我們再回到牛角與兔角的譬喻上來說吧。以整體實相函蓋現象的範圍為準則來看,如果有人在表相分別牛角,覺察牛角沒有真實主體的本質,再以這個基礎為出發點,進一步去觀察、分別牛角它沒有真實的自性,因為不能推翻牛角在現象上的存在,也不信受有一個本來自在解脫、能生萬法的自心如來,因此就改稱所分別的沒有真實主體、沒有自性這個緣起性空,就是解脫自在的空性,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那這樣的結果就成為兔無角的錯誤理論了。因為這是依據牛角而去想像的兔無角,也就是依據五蘊被緣起而無自性空去想像,那是一個不生不滅的空性,這就是兔角了;想像它能生萬法而涅槃寂靜,這就成為兔無角了;但是兔角是不存在的。
因為五蘊法沒有真實主體、沒有自性,僅是在自心如來這個明鏡中出現的影像,影像它歸屬於明鏡,也就是五蘊歸屬於自心如來,看到明鏡就會知道影像是因為明鏡而有;一旦否定明鏡的存在,就不知道五蘊僅是影像了。對於五蘊生滅的現象,僅能觀察到沒有真實自體、沒有自性,以為緣起性空就是五蘊的來源;但是法界不存在這樣的來源,那種沒有自體、沒有自性的空無能生五蘊法是不存在的,僅是虛妄想像的認定而已,這就是錯誤的兔角理論。
也就是說,一切法都由法界實相自心如來藉緣變化而有,離開了自心如來所作的種種牛有角、兔無角的分別,都是不能成立的戲論。在經典中 佛陀這樣教導菩薩:【大慧!不得分別一切諸法離於有無,大慧!若有人離於有無,作如是言:「無有有兔角分別,不得分別無有有兔角。」彼人見相待因,不得分別無兔角,何以故?大慧!乃至觀察微細微塵不見實事,離聖人智境界,不得分別有牛角。】(《入楞伽經》巻2)
佛陀說:「大慧啊!一切諸法含攝在如來藏中。歸屬於實相法界,實相法界不是三界有,也不是斷滅空無,因此,歸屬於實相法界的一切諸法,也同樣的不是三界有,也不是斷滅空(也就是說,歸屬於實相法界的五蘊牛角非有也非無)。大慧!如果有人在離開了實相的情況下,發出這樣的言論說:『沒有所謂的有兔角可以分別,所說的沒有得到兔角的分別,也就是兔無角。』是因為那個人是相對於看到牛有角這樣的因緣,然後他才去想像、分別兔角的;事實上不能去對兔子分別有角或者無角,所以你不能去分別兔無角,為什麼呢?大慧!五蘊牛角的法,去一一分別觀察到微細成分,都沒有真實常住不壞的本質可見、可證,聖人的實相現觀智慧境界,是遠離這種五蘊牛角表面法相的分別與見解的,也只有從聖人的實相智慧境界,才能分別五蘊牛角是附屬於全牛這個實相;也就是說,必須有實相的智慧,才能觀察到五蘊歸屬於實相,源於實相才有五蘊法相可得。」
這一段經文,這個 佛陀所開示的,很清楚地在告訴已經開悟以及求開悟的菩薩們:《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空是第一義空,指的是自心如來真實法身沒有五蘊的生死法相,沒有五蘊的人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真實如如運行五蘊諸法而不分別,這就是第一義空的內涵與性質。真如不分別自法以及五蘊諸法,哪裡有五蘊牛角可得?又哪裡有五蘊虛假不實、無我的兔無角可得?而開悟的菩薩以般若智慧分別觀察實相法界的時候,就要以自心如來第一義空的內涵作為見地,以根本以及後得無分別智去簡擇的話,也同樣沒有牛有角以及兔無角的分別可得。
但是不信受外於六識覺知心有自心如來藏真實可證,不信受如來藏阿賴耶識才是 佛陀所說的能生萬法的根源、是涅槃本際,這樣的人誤解般若、錯解般若以後,就僅在五蘊現象上分別,誤認五蘊生住異滅是來自於緣起性空,認定有個緣起性空能生五蘊、十八界;當五蘊、十八界法滅盡了就是空無,這個時候假想這個空無緣起性空本來就在、不會變,如來藏只是這個情況下假名所說而已;具備這樣錯誤見解的人,就不信受有真實如來藏可證了,這種錯誤的見解,就出現了兔角以及兔無角的戲論了,連牛角的分別也變成戲論了。
首先,將緣起性空當作本來自在,能生五蘊、十八界法,那就是兔角的妄想假設;而再去創造五蘊滅盡後,緣起性空的空無不變,那就是進一步的兔無角妄想了。而且否定自心如來第八識如來藏以後,去分別五蘊法的現象,那就好像什麼呢?隔著圍牆看牛角,不知道牛角它是屬於牛身,僅是牛身的一小部分,這種情況去分別牛有角,也是屬於戲論的。因為那樣的理論,就成為牛角它可以無因無緣的出現,不需要有牛身了。
有心想要學習大乘法的菩薩,對於牛角與兔角所說的譬喻得要瞭解,佛法是從實相法界的範圍去建立的,親證實相所生起的般若無分別智的境界,依據 佛陀的至教量、在實證的現量與比量上,是有憑有據可以驗證的;而邪見導致的虛妄想像的境界—兔角以及兔無角—是在損減佛法的情況下,他把這種實無的事,然後增益、執著為真實,過失非常的大,我們要在這裡有所警覺才好。
禪宗祖師有說:「頭角混泥塵,分明露此身;綠楊芳草岸,何處不稱尊。」(《人天眼目》巻3)禪宗祖師的所悟就是實相心如來藏,這個公案如果用緣起性空的角度來看,肯定會被判為無頭公案,可是禪師指的明明有頭有尾。為何差別那麼大呢?因為只有具備了實相般若的慧眼與法眼,才能夠穿透表相、穿透時空與十方諸佛以及真悟的禪師以心印心。堅持緣起性空兔角理論的人,也只能在文字上打葛藤了。
今天就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