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29
學佛釋疑(二)第29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及密教的大手印,有何不同?(上)
現在有人把「四念處觀」說為是「四念處禪觀」,把小乘純修解脫道的法門當作是大乘開悟的法門,這樣子是嚴重的誤會佛法!因為小乘的四念處觀,它並沒有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沒有能力來現觀:法界實相心出生五蘊緣起性空,然後本身又不落於斷滅的真實中道法。因為小乘的這個部分,完全來觀察五蘊本身是無常、是苦、是空、是沒有真實我的,所以它沒有能力來現觀什麼法是真實常住的法。能夠一方面觀察真實常住的法,又能夠觀察由這個真實常住的法所出生的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的,真實常住的法也是無我的,這樣才叫中道法,這個才叫作大乘的禪。所以說,如果要瞭解「禪」的意思,其實它是包含了止觀與靜慮。如果說要把小乘的四念處觀說為四念處禪觀呢,只能講說它的意思有一個限度,因為它也是有所謂的止觀——小乘的止觀跟靜慮,但是它的範圍僅僅是侷限在對於五蘊的虛妄不實的上面來作靜慮觀行;這個部分最主要是要斷除什麼?斷除從五蘊上所生的我見,以及斷除因為五蘊而有的這個三界愛的這種我執;所以這個是它們的範圍。所以小乘的所謂四念處的禪觀,要說的話,也只能說它是在斷除我見、我執等等煩惱上面的範圍;只是斷除我見、我執的範圍,它是不能說為是大乘的禪的。
那麼大乘的禪,它指的是什麼呢?我們首先要知道說,大乘的禪與小乘純修解脫道的這種四念處觀,它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我們先瞭解差異以後,等一下再來說大乘的禪是怎麼修的。大乘法的禪,主要是要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也就是要能實證出生五蘊十八界的法是哪一個?也就是要開悟,要親證自己的自性法身——第八識阿賴耶識,祂是真實存在的。同時自己要能夠從這個實證來驗證幾項法義。前面的小乘所修的四念處,它在驗證什麼?小乘所修的四念處觀,它在驗證說:五蘊中沒有一法是真實的——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沒有一法是真實的,都是生滅法、都是有為法,這是小乘修四念處觀所驗證的。但是大乘的禪,開悟以後要驗證的內容是什麼呢?是與小乘修四念處觀所驗證的是不一樣的。首要要能夠證明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出生五蘊的入胎識,這是大乘的禪開悟以後要驗證的;同時要能夠驗證第八識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具足八不中道的般若實相心;也就是找到第八識以後,要能夠自己驗證祂是否是這些內容。而且要能夠證明說,第八識就是:小乘依止四念處觀而斷除我見、我執證得阿羅漢果,捨報以後五蘊不再出生的涅槃本際;這個涅槃本際在菩薩證得這個如來藏以後,祂就存在了。假如說沒有這個第八識——入胎識,沒有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那麼小乘法當它滅除五蘊十八界再出生的因以後,那麼就會變成斷滅法;這個也是大乘菩薩證得第八識阿賴耶識以後也要證明——為二乘人證明說,他們所證的涅槃本際就是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
同時要能夠證明,第八識就是未來三大阿僧衹劫修學菩薩道圓滿以後,成就佛道所依的真如心;也就是要能夠證明,因地這個心以及果地覺是同一個,現在所證的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叫如來藏,就是未來三大阿僧衹劫以後成佛同樣一個不作主的,祂的名稱叫「如來藏」;祂的法性,跟六識本身在六塵中見聞覺知完全不一樣的,同時與第七識的處處作主的行相也不一樣的;所以,因為具足了正知正見,斷我見以後來參究第八識如來藏在哪裡?這個參究的過程,就稱為大乘的參禪。大乘的參禪呢,在還沒找到以前,我們就說:他是在參禪。找到了以後呢,他能夠現觀如來藏了,他找到如來藏了能夠現前觀察說:如來藏與五蘊的關係,就好像 佛陀在《阿含經》中所開示的,什麼意思呢?說:「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密意。也就是,找到如來藏以後的菩薩,他的禪觀在觀察什麼呢?他能觀察說:如來藏出生了五蘊,五蘊是無常的、是生滅的,五蘊雖然心,要能夠證明這一點。同時要能夠證明,菩薩修道所證的道種智所依止的內容,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能出生五陰十八界一切法的種子功能。這個部分呢,開悟的菩薩實證了以後也要能夠證明。同時要能夠證明,六道一切眾生都有第八識如來藏,不是修行轉變以後才有;不是像有的人錯誤的認知說,要從意識心在某個狀態下轉變了以後,才變成空性心。同時要能夠證明,一切眾生都圓滿具足了八個識;不是方便施設說是由意識的細心施設第七識,由意識的極細心來施設這個第八識;祂是真實存在,祂有真實的功德法的,有真實的清淨自性的。這個是指說大乘的禪它實證了以後要能夠證明。
那麼所證明的這些內容,與小乘四念處觀察以後所證明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時大乘的禪所現觀的內容,小乘的四念處觀都沒有觸及到,他們所觀察的內容都是五蘊虛妄不實,以及對治貪瞋癡煩惱等等;他們的這些內容,僅是修學大乘法的菩薩在開悟之前以及開悟之後,他所修學六度萬行的內容其中之一部分而已。大乘的禪它是可以含攝小乘的四念處解脫道法的,而小乘的四念處觀解脫道法它沒有辦法包含大乘的禪法。因為小乘的四念處觀它的標的,是在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以及五蘊的緣起性空,他們能夠安住於這樣的一個對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的觀察,最主要是接受 佛陀的教導說:有一個涅槃本際,這個涅槃本際是真實、是如如、祂是清淨、祂是解脫、祂是清涼。這樣的法,他們安住說,當他們把五陰十八界的法出生的因都滅了以後,將來不再出生並不是斷滅,所以他們並沒有去實證這一個如、這個真實、這個清涼是哪一個法?這個如、這個真實、這個清涼、這個本際的法,就是大乘的菩薩實證了如來藏,也就是所謂大乘的禪。所以說這個如、真實、清涼、本際的法,就是能夠出生他們的五陰十八界的法這個道理,小乘是不曉得的。所以我們從前面簡單的說,佛祂是有阿羅漢的證量,而阿羅漢並不知道菩薩實證涅槃本際——第八識的智慧境界的;當然,阿羅漢更沒有辦法知道 佛陀的佛地智慧與境界了,因為阿羅漢不是佛。
所以,我們從前面的比較我們就知道說,大乘的禪,具體的說就是說:當菩薩他要來參究、要來尋覓有一個能出生五陰十八界的心,這個實相心祂是屬於涅槃本際;那麼祂的法相呢?祂是離見聞覺知的、祂是說是如來藏所生,可是五蘊卻不是如來藏;如來藏出生了五蘊以後,又沒有跟五蘊離開,又跟五蘊在一起和合運行;這個五蘊法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五蘊種種功能又都來自於由如來藏所出生。所以說五蘊法,不能說它不是如來藏——也就是說它不異於如來藏。第一個說,五蘊本身不是如來藏;第二個說,你不能說五蘊是異於如來藏,因為它並不是兩個分開的法;這個是所謂的實證如來藏以後,菩薩的禪觀的內容。第三個說「不相在」的意思就是說,如來藏出生了五蘊以後,五蘊它是無時無刻在見聞覺知中的,從來沒有離開過見聞覺知,可是如來藏與五蘊同在,祂卻是離見聞覺知的;同時五蘊無常生滅、念念不斷,最後終歸壞滅,當五蘊壞滅的時候,卻不會影響到如來藏金剛不壞的體性,不會改變祂的不生不滅法性,如來藏永遠是不生不滅。所以說,找到如來藏的菩薩能夠現前觀察:如來藏與五蘊本身的關係是「非我、不異我、 不相在」的,這個叫作大乘的禪觀,也就是這屬於是實證了以後現前觀察的內容。
那麼我們可以講說,大乘的禪觀絕對是以如來藏為中心來說的,能夠現前觀察如來藏與五蘊不即不離的運行不斷中,如來藏時時刻刻祂都在顯示著祂的真如人無我、法無我性的;這種真如人無我、法無我性,也只有實證的菩薩能夠從他的智慧——所獲得的般若智慧中來現前觀察,這些是大乘菩薩開悟以後,能夠成功的轉依如來藏的大乘禪觀。為什麼說要成功的轉依如來藏以後,才能有所謂的大乘禪觀呢?因為假如說:找到如來藏的菩薩他沒有辦法成功的轉依如來藏,而卻時時刻刻都還是回到他的五蘊自我上面,他雖然找到如來藏,可是沒有辦法成功轉依的情況之下,他的每一個時候所思、所想以及所籌畫、所計著的都是為自我著想,如何去得到自我的名聞利養,所造作一切當然就是與五蘊相應的煩惱相應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就沒有辦法來觀察說,他找到了如來藏,他的人無我、法無我到底是哪一些怎麼樣的一個法性?他沒有辦法現前觀察,沒有辦法現前觀察當然就表示他沒有辦法轉依,這種情況之下,他當然沒有所謂大乘禪觀這些智慧的出現。所以只是知道密意而沒有辦法轉依的,事實上不能稱為開悟。所以說要能夠有大乘禪觀的,是開悟以後能真正轉依如來藏的人無我這種真如法性的,才有辦法有這些大乘禪觀的智慧出現。
倘若說猶如二乘的所謂四念處觀的,只有在五蘊緣起性空上觀察,只有在說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上觀察,但是沒有辦法觸及到說,什麼是能夠出生五蘊十八界的真實法?就不能稱為大乘禪觀,僅能稱為說:這是小乘解脫道斷我見、降伏我執的觀行。因為觀行本身,小乘法也是要用意識心來觀行,那大乘禪觀呢?菩薩也是要用意識心來觀行。所以前面所說的小乘的四念處觀以及大乘的禪觀,雖然都是以意識心來觀行,但是標的不同;也就是說,當小乘的四念處禪觀,所觀的都是虛妄的意識心所相應的一切法,以及這些五蘊的內容——色受想行識的這些無常生滅有為的法,所以他是以虛妄的、不實的意識心來觀察虛妄不實的五蘊法;那麼大乘的禪觀呢?雖然說,也是以虛妄不實的意識心來作觀察,可是他所觀察的標的心是他所親自找到——實證的不生不滅的實相心如來藏,所觀察的心不是自己意識心自己,也不是自己意識心所相應的其他境界法。所以對於所謂的小乘的四念處以及大乘的禪,這個部分我們就以上面這個意義來為大家解釋。
對於說密宗的大手印,它有另外一些法的內容。那麼我們現在呢還是要跟大家強調這個部分,就是這三種法都強調說:它是有開悟的,所開悟的都是自性心。我們要知道說 在佛世的時候,小乘的四念處觀它是沒有強調它開悟的;也就是說它所謂的開悟,是悟得解脫道的五蘊它是虛妄法這種開悟,這種開悟不是屬於大乘的開悟。所以我們要知道說,在佛陀時代所教導的三乘法它是講得很清楚的,也就是說四念處觀本身所能得到的是須陀洹果,乃至到最後四果的阿羅漢果;這四果純粹是在解脫道上的修道次第的,它並沒有涉及到說:知道說法界實相心內容是如何?真如法性怎麼從真實心上面去把祂觀察出來——現前觀察出來,完全沒有說出這些法要。對於大乘菩薩所開悟的部分,卻有說明這個心本身的「心相」是如何?在《般若經》中說得非常清楚,同時在方廣唯識裡面也把這個心的「識相」說得非常清楚,這個就是大乘菩薩的開悟。
大乘菩薩開悟的標的心,就是這個實相心如來藏;小乘的四念處開悟的標的,是指這個五蘊的虛妄不實,而要認知自己這個能觀察意識心的自我祂不是真實的,祂是因緣所生法、祂是生死法。所以這個就是主要差異的內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