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enlighten.org.tw/dharma/11/85
學佛釋疑(三)第85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何謂「七情六慾」?為何要戒「七情六慾」?
為了要防止五欲的危害,所以 佛陀就會教導弟子們,應該要向內收攝自己的六根,不要隨意向外攀緣五欲境界。在《法句譬喻經》當中,佛陀就說了一個偈語,來提醒大家應該要「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法句經》卷1)關於藏六如龜,在佛世時,有這麼一個典故:是說有一位比丘,他獨自一人在樹林中靜坐修行,希望能夠在道業上有所實證。不過這位比丘,心中的欲望卻很浮動,總是隨著色、聲、香、味、觸等等的境界而起伏不定,像是每天托缽所得到的飲食的好壞,還是天氣的變化,都會讓他的心情受到影響,有時歡喜、有時憂愁,始終沒有辦法安定下來。這位比丘就像這樣子修行了十二年,始終都沒有辦法得道,他心裡就開始想說:「為什麼我用功了這麼多年,依然還是一個凡夫呢?」有一天,佛陀感應到這位比丘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了,於是就變化成一位沙門,來到這位比丘所居住的樹林,和他一起修道。有一天,他們一同看見有一隻烏龜從河裡爬上岸來,這時候又來了一隻饑餓的狐狸在尋找食物,狐狸一看見烏龜張口就咬,而烏龜為了保命,立刻就把頭尾以及四肢收到龜殼裡去了,狐狸努力了半天還是沒有辦法吃到烏龜,就只好悻悻然地離開了,烏龜等到狐狸走遠了,就把頭尾四肢伸了出來,悠哉地爬回河裡去了。佛陀這時就對比丘說:「你看世間人,還比不上這隻烏龜呢!當烏龜遇到危難的時候,還知道要收頭尾四肢。可是大部分的世間人,卻完全不知道無常鬼就在身邊窺視著,隨時準備要奪取自己的生命,卻還不斷恣情地放縱自己的六根,追逐外在的五欲六塵,造作種種惡業,而使得煩惱魔、死魔等有機可乘;因此就不斷地隨著業力的牽引,在六道中輪轉,無止盡地遭受百千萬種的苦難,而沒有休止的一天。」佛陀接著就說了這首偈語來勸告比丘,要「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這位比丘聽聞了 世尊所開示的這個偈語之後,忽然間心開意解,他就斷除了對世間五欲貪求的心念,而專注地用功修行,因此在不久之後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其實不僅僅是二乘解脫道,要「收攝六根,防意如城。」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也同樣是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譬如《大寶積經》中,有經文說:「是菩薩能攝護身口意業及六情根,常起善業。」(《大寶積經》卷94)只是菩薩的智慧較為深利,不但能夠看穿六根以及五欲的虛妄不實,明了一切有為法都有如夢幻泡影一般;並且知道六根、六識以及六塵,都是由本心如來藏所生,與如來藏平等平等。所以並不會像二乘人那麼畏懼面對五欲六塵,也不會在五欲六塵的境界上來用心,而是在猶如夢幻的境界中行菩薩行、作夢中佛事,攝受眾生同向佛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