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貼  0320學佛釋疑(二)第117集[15].jpg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9/2145-a09_117

第117集

 

如何自在學佛?

由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一集要探討的問題是:如何自在學佛?

一般人說自在、不自在,比如說自由自在、悠閒自在、好不自在。其中「自在」的意思是說,隨著自己的意志,不受拘束也毫無阻礙,心裡不會感到彆扭或不愉快;也就是說,不論面對怎麼樣的外在環境,內心總是不會因而有一絲一毫的拘謹束縛,總是舒適自然,這就是自在。從這樣一般人對自在的定義來看待修學佛法時,就會有人認為:每天將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佛法上勇猛精進,尤其是受了佛戒,必須遵守戒律上的許多限制時,這樣學佛就不自在;而是應該活活潑潑的,應該是生活豐富、多采多姿、無拘無束,這樣才自在。就像時下年輕人說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就是其中比較極端的看法。

然而這樣的看法正確嗎?無拘無束的自在,有著「解脫」的意涵在裡面,像一般世間人的知見,幾乎都是與解脫相反的;一般人所知道的解脫、所想要的解脫,是讓覺知心自己住在沒有語言妄想中,繼續擁有種種五欲享受,而可以常保自我的存在,只要不去想有什麼善、惡、罪、福的果報,就可以無拘無束;所以認為要生活豐富、多采多姿而無拘無束,才是自在解脫。所以有的人說:「我只要變得很有錢,我就自在解脫了。」有的說:「只要有權有勢當了大官,甚至當了國王、當了皇帝,我就自在解脫了。」或者有的說:「我的解脫沒有那麼複雜,只要有一間房子讓我安身立命,我就自在解脫了。」都是著眼於世間物質欲望的滿足,是以外在的環境為條件,根本不是內在自然感受的自在,更別說是真正的解脫!

可是,談到一般修行人的自在解脫,那又是怎樣的自在解脫呢?修行人就會說:「我能夠永遠不壞、不死,我不想睡時可以不睡,身體也不會勞累,這樣叫作自在解脫。」有的說:「我覺知心永遠不會死,那叫作自在解脫。」或者說:「只要我覺知心永遠在,我要去哪裡就去哪裡,我不想來人間就可以不來,這樣叫自在解脫。」可是他們都沒有想到,如果不想來人間,那是要在什麼地方呢?當自己不想來人間而又能夠繼續存在時,一定要有個所住,是要住在欲界、色界、還是無色界,或者住在欲界的三惡道當中。但是他們會這樣說:「我什麼都不住,我就是不再來,我雖然不再來,可是我的覺知心還是會繼續存在,這樣叫作不來。」問題是,在三界中打滾的覺知心,是沒有辦法離開三界的,覺知心一定是住在三界境界中才能存在,除非滅了覺知心才能出三界,覺知心若是不滅,都是住在三界中,怎能不來三界中呢?只是來的地方不一樣而已!不來人間,是來欲界天上住;不來欲界中,就來色界中住;不來色界,就來無色界中住。都還是住在三界境界內,那就不是真正的解脫,因為都還會有「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的生死痛苦,怎麼能說是自在呢?

那怎樣才是真正的自在呢?這一則提問既然是「如何自在學佛?」當然應該先瞭解佛法中是怎麼說自在。佛法中說自在,具有三個意涵:一、是本來就在,不從他生;二、是永不壞滅,沒有能壞滅者;三、是離苦、樂、憂、喜、捨受,不受五受,所以自在。經文中的「自在」二字,十之八九講的都是自己可以獨自存在,不必依靠他法而存在;也就是自己本來已在,這才是自在的真正意思啊!自己可以獨立存在而不必依靠其他的法,所以這個法就對其他一切法的生滅—也就是一切法的存在或失去,都無牽掛、都無憂喜、都無苦樂,甚至連不苦不樂的捨受都沒有,所以說祂不受五受。又雖然本來就在,不依其他法而出生、而存在,而且不受苦樂憂喜捨受,可是如果是可以被壞滅的,不管是由於時間的經過而自行衰老壞滅,或者有其他法可以壞滅祂,那還是不自在。所以必須同時具有這三個意涵,才是真正的自在。

釋迦牟尼佛在阿含解脫道中,開示說:眾生存在三界中的我—就是五陰十八界,都是緣生緣滅的法,都要依賴其他的法為緣,才能出生及存在;而其他法的緣散壞時,五陰十八界也就跟著壞滅了。因此,只要自我存在,只要五陰或十八界中的任何一個法還存在,那就是三界內的境界,就一定會有生滅,就不是涅槃解脫。涅槃是不生不死的,五陰十八界中的任何一法都是有生死的,都離不開三界境界,都不是解脫的法,當然也就不是自在的法。所以,釋迦世尊在聲聞法中講的二乘解脫道,就是要將蘊處界全部滅盡而出離三界生死。在還沒有入無餘涅槃之前,阿羅漢所住的有餘依涅槃,卻是還有色身微苦所依,而不是真正的自在;然而阿羅漢捨壽入無餘涅槃後,阿羅漢的五陰十八界都已滅盡,已經沒有一個阿羅漢存在了,這時又還有什麼自在可言呢?由此可見,二乘菩提解脫道雖然可以出離三界生死,卻無法安隱地住於現觀真實常住的安隱境界中,只能住於出離生死的出離觀中,所以只能叫作出離觀。

世尊所說的安隱觀,講的是大乘法,不是現觀而出離蘊處界的聲聞法。這表示,有一個本來就已經是常住的心存在,可以世世入胎而出生有情眾生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法,而三界內外從無一法可以壞滅這個心。祂為什麼不可壞呢?因為祂是一切法的根源。由於一切法都從祂而生,一切法都要依附於祂才能存在,既然所有的法都要依祂而有,被祂所生的法,當然不可能回過頭來毀壞祂嘛!祂就具有這個金剛不壞性,所以稱為金剛心。這個心又稱為真如心,因為祂於一切時中,都是真實存在而且不斷地運作著,永遠存在而不會有中斷的時候,才能說是真實;又祂於一切時中,都於一切法不動其心,才能夠叫作如如不動;真實又如如,合起來就稱為真如。一切佛弟子若已實證這個心,我見就跟著斷除,心中不必再恐懼滅盡五陰十八界自我以後會成為斷滅境界,所以心中得安隱自在而住,稱為安隱觀。這個本來常住、真實如如的自在心、金剛心,就是眾生各各本具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我們不妨以大家都很熟悉的《心經》來證實這個道理。《心經》大家都很熟悉,經文一開始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經文說 觀世音菩薩已經度脫一切苦厄,當然一定是得到了安隱自在。那祂的照見五蘊皆空,必定不是只是觀照到五蘊十八界的緣生緣滅、其性本空的諸法空相而已,因為蘊處界的生滅空、無常空,正是斷滅境界,而斷滅境界只會給人恐懼怖畏,不能給人度一切苦厄的安隱自在。況且 觀世音菩薩又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放光般若經》中,有一段經文這樣記載,說須菩提尊者向 釋迦世尊稟白說:「世尊!深般若波羅蜜,誰當信解者?」就是向 佛陀請問:這微妙甚深的中道實相度到解脫彼岸的般若智慧,得是怎麼樣的人才能信受,乃至將來能親證而得到勝解呢?釋迦世尊就對他開示說:「菩薩久行六波羅蜜多,作諸善本,已供養過去無央數諸佛,已與真知識相隨者,是輩菩薩乃信解深般若波羅蜜。」(《放光般若經》卷10)是說:如果菩薩經過長久的時劫修行菩薩六度萬行,因而作了很多很多善事,累積廣大的福德,然後經歷不可計數的很多很多尊佛,他都曾一一親近供養,再加上尋找真正的善知識,而殷勤結下好緣,與真善知識相隨,不只要與真善知識親近,還要共住,共住之後,還得得到善知識教導微妙甚深法中的真實意旨,進而隨順真善知識的指示與教誨;必須是經歷這樣磨練的菩薩,才能夠信解深般若波羅蜜多。可見這深般若波羅蜜多,不能等閒視之啊!

就是要以見聞覺知心這個能分別、能觀察的妄心,現前觀察到有一個本來自在的真實心一直都在,現觀到這個真實心,是從來都不對六塵起分別,不必我們去修行,而使祂成為無分別,祂從來就不分別,也就是親證你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能夠現前觀察祂的自己能夠獨立存在的自體性,現前觀察祂的體性不同於七轉識妄心;我們的七識心都必須依賴祂而存在,不是自己能獨立存在的心,所以不是自在心。你破參明心了、開悟了,可以現前觀察到如來藏阿賴耶識,果然是可以獨自存在的心,果然是不必依靠別的因、別的緣,就可以自己獨自存在,所以祂才是自在的心。這就是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觀行,而不是一般只從知見上去知解的淺般若波羅蜜多。然後以這親證的這個真實自在心,來比對自己的五蘊、比對自己的十八界,發覺五蘊十八界的自己,統統是無常、是虛幻變異、是假合而有、是沒有自體性的,完全是依靠自在的第八識如來藏,然後藉著因緣輾轉假合才能有。當你這樣現前觀察清楚了,就已經是照見五蘊皆空了,而同時也照見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自在心如來藏,卻一直都是真實如如的常住著。這時,從這個自在心如來藏本身來看待依附於五蘊十八界而有的苦樂憂喜捨受,就很清楚地知道,這五受其實是更加虛幻不實的,不管其中苦受的三苦或八苦,都是虛幻、都是空。這樣現觀之後,自然不再被種種苦所繫縛,沒有了種種苦的逼迫,也就度一切苦厄,而時時自在、處處自在,成為觀自在的菩薩了。雖然不是觀世音菩薩,卻可以是觀自在菩薩。

以上是從理上面來說明,佛法中自在的真實義。然而事修上面又該如何自在地學佛呢?會不自在,就是因為有壓力、有恐懼。探究壓力與恐懼的來源,無非是因為無明,尤其是對於實相的不如實知。小從對世間一切法都是生滅變異、無有常性的這世俗諦—就是世間法的真實理—不如實知,大至對生滅虛幻的一切世間法背後存有真實如如的萬法根源如來藏這世出世間法的真實理勝義諦也毫無所知;然後就會對本質是生滅無常的個人生命健康產生了過度地追求,也會對虛幻變異的世間財富、名聲、地位及眷屬、情愛產生了貪愛執著。其結果必定會帶來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等等的苦受,而眾生的五陰身心也無可避免終要面對老、病、死等苦受,有了苦受,當然就不得自在。因此學佛要自在,首先還是得從觀念認知上去轉變、去調整。也就是要先去除無明,不論是障礙解脫的一念無明,或是障礙成佛的無始無明要先打破;就是要先求二乘見道的斷我見,進而求大乘見道的實證般若,也就是親證阿賴耶識如來藏自在心的理體,然後有了親證的見地,去除一分無明,觀念與知見就容易調整、容易轉變,就可以開始自在學佛。而在還沒有親證第八識如來藏自在心理體之前,更是要隨從真善知識受學,從善知識處熏習斷我見及般若實相的正知正見,有了正知見,就不會因為無明而導致於對法的正邪無法分辨簡擇,心不得決定,甚至連世間事相也是疑東疑西、怕東怕西,這樣子學佛當然不得自在。

所以,並不是從世間生活豐富、多采多姿、活活潑潑的表相上來判斷一個人學佛是否自在,而是應該從他是否具有正確的佛法知見,不論是對生滅虛幻的世間蘊處界諸法,還是真實自在的世出世間萬法實相如來藏心,都應該要建立正確的知見、正確的認知。然後,不管是立志勇猛精進於佛道修學,履踐布施、持戒、忍辱等菩薩萬行;或者想要放慢腳步,讓自己多方面在生活的種種過程中去體驗;行履雖有不同,內心卻同樣都是自在而沒有絲毫的拘謹束縛的。何況煩惱淤泥中才能出生美麗的蓮花,菩薩的道業就是在眾生的煩惱淤泥中完成的,如果不是卑濕淤泥,還長不出蓮花呢!所以有煩惱存在,並沒有關係!但是我們應該於煩惱得自在,不要讓煩惱於我們得自在。正如 釋迦牟尼佛在菩薩《優婆塞戒經》中所說的:「我於往昔,受熊身時,雖具煩惱,煩惱於我無自在力,何以故?具正念故。」(《優婆塞戒經》卷2)因為對於世俗諦乃至勝義諦都具有正確的知見,就能夠掌握煩惱,不僅不被煩惱繫縛,反而能把煩惱繫縛住;這樣縱使每天要面對種種煩惱的因緣,但轉依了所熏習的正確知見,乃至親證的實相智慧後,內心仍然是自在解脫的。

經過以上這一番探討之後,我們得到了對「如何自在學佛?」這個問題的結論:就是關鍵在知見,知見正確與否,不僅決定了學佛的結果能否於佛道有所實證,也決定了學佛的過程是否自在。

時間的關係,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