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我?.JPG

一、

1、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52

學佛釋疑(二)第52集 由 正圜老師開示:何謂「我」與「無我」?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單元,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何謂「我」與「無我」?

「我」與「無我」是佛法裡面一個很重要的題目,因為佛法在在處處都在講無我。可是無我是不是究竟法呢?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課題,但是大部分的人是很難把它弄清楚的,這不是只有末法時代的今天才這樣,而是自古以來就已經是這樣了。

然而什麼是「我」呢?一般人所常說的「我」和佛所開示的「我」,究竟是一樣還是不一樣?佛法中又常教導眾生要「無我」,這個「無我」又是指什麼呢?相信您一定很想要知道這其中的道理所在,現在我們就先簡單地為大家略說一下。「我」可以分成兩部分:一個是佛所破斥的「我」,另一個是佛所說「真實的我」。「無我」也可以分成兩部分:一個是佛所說的「真實的無我」,另一個則是「眾生假我的無我」。歡迎您繼續收看。」

2、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7/1910-a07_011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一) 第44集 四大皆空怎麼說?由正偉老師開示

所以我們就會瞭解,所謂的四大皆空,就是指色蘊本身就是這樣的虛幻與不實。瞭解了這個現象之後,我們就說,這個叫作「空相」。但是瞭解空相,並不是代表有智慧,更不是代表解脫。因為四大皆空它是一個現象,在這個現象的背後,是怎麼回事呢?能夠探索空相背後的真實含義,那就叫「空性」;懂得探索空性,那就進入了大乘佛法的世界了!

3、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6/1765-a06_106

三乘菩提概說 第106集 常樂我凈 由正源老師開示

「就如同《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中有聖教這樣開示:

【若言我者,則是如來。何以故?身無邊故,無疑網故。不作不受故名為常;不生不滅故名為樂;無煩惱垢故名為淨;無有十相故名為空;是故如來常樂我淨,空無諸相。】(《大般涅槃經》卷三十)

常、樂、我、淨,講的是佛地第八無垢識真如心體以及佛地佛性的性用,並非菩薩地,更不是凡夫眾生的境界。《阿含經》中曾提到佛的「解脫色」,說「諸佛有解脫色常住不壞,利樂有情永無窮盡」。大乘經中也說,諸佛有三種意生身及莊嚴報身,常住十方三界利樂有情。因為成佛之後,第八識已經究竟清淨不再變異,才能稱為常樂我淨。意思是說,第八識中含藏的煩惱障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在很久的二大阿僧祇劫以前就已經斷盡了,早已具足二乘聖者的有餘及無餘涅槃。而煩惱障的一切習氣種子和所知障塵沙惑隨眠,如今也已經全部斷盡;所以如來八識中所含藏的種子究竟清淨,永遠不可能再受熏、再增進了,永遠不再變異,變易生死也已斷盡了,不再有種子生滅變異的現象,祂已經斷盡變異性了,不再有異熟性了;到了這個地步,如來如來藏心體從內到外都不可能再變異了,這時候才能叫作真常,才是真正的常。就是說,祂除了心體從來不曾變異外,而今所含藏的種子也不再變異,這已經超過中道的非常亦非斷的境界,才能稱為成佛。」

 

二、http://www.100lucky.net/post821710/133?fbclid=IwAR2Z7zhj9usBK8PiHycjKyX2gCoMrFdojCIDAbJVjK2XbAQ0AGc6qQf9c4o    

前首富陳天橋皈依佛門,捐10億美元研究人腦,用科學證「無我」

玉兒

2018-12-15 00:12

來源:工業智能化(ID:robotinfo)整理自Medium(由虎嗅翻譯)。作者為Byran Walsh等。

 

陳天橋盛大網路董事會主席和首席執行官(CEO)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執委2015年胡潤點金聖手榜陳天橋以170億元位列第2016年胡潤百富榜陳天橋、雒芊芊夫婦以230億財富排名第81位。

 

01.患病人生

天有不測風雲,陳天橋在事業頂峰之時,患上了大病,其病更傾向於心理疾病,外界也沒有人知道陳天橋當時具體患的是什麼病。

有人說是焦慮症、神經官能症,有人說是抑鬱症、甚至還有強烈的「恐癌」情緒。

得了同樣疾病的陳天橋弟弟陳大年曾經這樣描述:

「當它突然發作的時候,會有非常真切的瀕死體驗。哥哥當時的病情比他還厲害,整個外界都以為他們得了心臟病」。

於是,陳天橋如影隨形的疾病讓盛大版圖慢慢瓦解,同時這場精神上的痛苦也讓陳天橋在公眾視野中消失了很久。

這也促使他停下來去思考,並踏入佛門,探究生命的真相。

 

02.皈依佛教

記者問:現在你是一個佛教徒,這是你重新選擇的一部分嗎?

陳天橋答:坦白說,在此之前,我並沒有真正相信宗教。我的妻子會和一些佛教大師交談,我總是說:「不要浪費時間。」

但是當我36歲的時候,我被診斷出癌症,那時候我意識到佛陀說的是對的。

我有很多錢,我擁有我想要的一切,包括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但是,為什麼我總是感到不快樂呢?為什麼我有恐慌症?為什麼我總是沒有滿足感?

佛陀說,我們必須在內心尋找答案。事實上,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在受苦,這也是佛陀教導的基本原則:生命是痛苦的。

很多人不相信這一點,但生命的確是一場苦難,因為即使你有了快樂,有了漂亮的房子,也終究會失去這一切。

最後,你必須面對死亡。你必須經歷這種痛苦,即使在這一刻你是快樂的。所以我說,「這是對的。」

所以,當我們決定重新開始,把我們的錢捐出來的時候,我們關注的是如何減輕這種痛苦。

當我們選擇這樣做的時候,一些人說:「不,不,不!你為什麼選擇痛苦?疼痛是一種癥狀。你應該治癒疾病,因為沒有疾病,就沒有痛苦。

我告訴他們,「不,疾病也是一種癥狀。」疾病是死亡的徵兆,疾病是通往死亡之路。死亡是我們生命中唯一的疾病。我們必須承認,死亡不是我們能治癒的。即使在矽谷,也沒有人敢說能夠做到。

所以我認為,如果你能治癒生命的痛苦,這是治癒死亡的最好方法。如果死亡沒有痛苦,那就像人睡著了一樣,而治癒它的方法就是學會接受它。

工學院簽約合影。雒芊芊右手邊為加州理工學院校長ThomasRosenbaum;陳天橋左手邊是加州理工學院陳天橋雒芊芊腦科學研究院主任David Anderson教授。

 

03.信仰與大腦科技

疾病,是陳天橋選擇捐助腦科學領域的原因。這其中包含好奇心的驅使,也有信仰賦予的動力,更是他作為企業家思考後確定的方向。

佛說眾生皆苦,包含肉體的痛苦和心理層面的痛苦。在佛教信仰的驅動下,陳天橋起初希望研製出一種無副作用的止痛藥,減輕人類痛感。他進一步了解,發現痛感由人腦決定。

「要解決佛學的問題,必須要用科學的方法,不能就痛而痛地去研究,你要去搞清楚痛產生的根源,也就是大腦。如果疼痛是由大腦決定的,那快樂也是大腦決定的,所有認知是否都是大腦決定的?」

陳天橋信仰佛教,相信「無我」。從最初希望減輕人類病痛,到好奇人類意識、感知的產生和作用方式,再到起心動念要用科學去證「無我」,用了三年。

經歷三年前期研究,2016年年底,他和太太雒芊芊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捐贈1.15億美元,成立陳天橋雒芊芊腦科學研究院,用於研究人腦。

第一階段預計捐出10億美元,並且,他打算為此全力以赴,已經做好了傾己所有的準備。

「除了留百分之二到三的錢給我的孩子們,我會全部捐光。」陳天橋說。

陳天橋覺得,這可能是以科學為工具的一次「最大的講法」,他想證明給世人看,所有迷亂人眼,讓人執著、爭執,讓人產生貪嗔痴的東西根本不存在。「世界應該變得更加友好,這是我們要追求的。」

陳天橋可以為腦科學研究傾己所有,前提是他有機會看破某些「我」。

 

電影《一代宗師》里,葉問尋到丁連山,想看八卦門的「宮家六十四手」,求的是術。年邁的丁連山有段話說給葉問,「人生最難看破的只有四件事,生死、是非、成敗、榮辱。其實就一個字,我。」

 

陳天橋希望將來創辦一所大學。這所大學里,會有哲學系、心理學系、神學、物理系、化學系、神經學等專業,甚至可能展開對打坐、正念(Mindfulness)等禪修相關的心理學研究。

 

「整個大學,所有的研究只用來回答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誰』?」

 

04.科學研究到極致就會與佛法匯合

科技的一種思維方式——懷疑、求證、邏輯思維的方式,也成了當今的主流,但這種思維方式有利有弊。

宗教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本源性的、終極性的、心性上的教育,它不一定要訴諸過多的邏輯思維。相反,邏輯思維太發達,「分別識」太大,對於理解宗教精神,常常構成一種障礙。

用佛法的精神來看,宗教的心性是無分別的,是自性清凈的。

如果你用有著嚴重分別執著的第六意識去思維,就叫「舍父逃逸」,因為它違背了我們的自性清凈心,在「分別識」當中會產生很多的知見和慾望,這離心性越來越遠。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西方的前衛科學家,研究量子物理學的海森伯、愛因斯坦、奧本海默等人,漸漸都覺得東方的宗教是非常偉大的。

他們發現西方科技文明所做的種種的工作,無非也就是東方宗教的一個註解而已。

他們經過研究得出的所有結論,在佛教經典,或是道教經典里早已存在了,因此他們感嘆佩服東方的文化。

東方文化不是從邏輯思維研究出來的,而是聖人現量證悟到的宇宙、人生和法界的真理。現在的量子物理學研究到最後,也承認佛教所說的「諸法空性」。

佛教告訴我們,有無量無邊的重重無盡的世界,眾生由於業力的差別,處於不同的世界中。

現代理論物理學上的「超弦理論」,也提出這個世界當下就有種種平行的世界,所謂十一維的時空態。

 

科學家長期研究才得出的理論,在佛教中早已有了。

所以,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科技最終與宗教有一個結合,有一種回歸。

實際上講,我們帶著什麼樣的觀察目標,帶著什麼樣的觀察儀器,這也是由我們的念頭決定的;換句話來說,物質的狀態是與我們的念頭相關,與我們的心相關。

回歸到佛法中來談,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安立在我們念頭當中的;如果沒有這個念,進入無念,三千大千世界是不存在的,六道輪迴也不存在的。

就在我們無念的這種空性當中,我們就會展示一個妙有,那麼這個妙有就會體現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樣的一種狀態。

所以,科學剛開始的時候,與宗教是分離的,但科學研究到極致的時候,它又會與宗教重新地匯合。

 

就如,人類的整個認知都要回歸,最終就回歸到我們的心性本源、我們介爾一念的心體,這才是整個的宗教、整個的科技最本源的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