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一切眾生皆有雜心.jpg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10/84
菩薩正行(二)第84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十善業與業報因緣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菩薩正行》節目。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十善業與業報因緣?」

十善業對於一般人來說大多耳熟能詳,許多修學者也或多或少都有在行十善業。在經典裡面也常常在強調十善業的重要性,而十善業也是得人、天報以及成就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以及成就一切佛法的基礎,猶如大地一般,因此其重要性可知。與十善業相對的就是十惡業,因此依據十善業與十惡業,也就有眾生之六道輪迴生死,同時也能夠有山河大地器世間的成就。在這個單元裡面,我們要來探討這個與大家都有密切關係的議題。

首先我們引用《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開示:【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時無有三歸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無能分別說者;過去佛說流轉至今,無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眾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過去不能親近諮承佛故。】(《優婆塞戒經》卷6)這裡面開示說,佛還沒有出現在人間的時候,當時沒有佛戒存在人間,那時還沒有三歸依戒,也就是三歸依與五戒,因為在佛住世的時代只要受三歸依了,就同時受持五戒,所以三歸依戒除了不信奉外道以外,也是要同時受五戒的。佛未出世時,當時人間流傳的佛法只剩下十善業道;有智慧的人想要離開世間苦,要求解脫,最基本的就是修十善業道,以十善業道來清淨其心;而這時所修的十善法,其實不是世間人施設的,因為沒有人會有智慧來施設十善法。十善業道除了諸佛以外,沒有人能夠為眾生分別說明其中的因果道理與業道差別,所以世間所流傳的十善業道都是過去佛所說;佛法滅了之後,仍然繼續流傳而沒有漏失掉。有智慧的人想要尋求菩提道,就先依照十善業道的善法來信受奉行。在這裡 世尊也開示說:「眾生不能受持,不能修集十善法的原因,都是由於他們在過去無量世以來,不能親近諸佛、諮詢諸佛、承受諸佛教導的緣故。」對於菩薩來說,十善業道是屬於積極面的行善,因此菩薩看待十善業道應該為:一、不殺生,而護生。二、不偷盜,而布施。三、不邪淫,而淨心。四、不誑語,說實語。五、不兩舌,善調和。六、不惡口,常慈語。七、不綺語,言正法。八、不貪愛,利眾生。九、不瞋恚,常慈憫。十、不愚癡,勤修慧。

十善業道是一切善法的基礎,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中開示:「如果於十善業缺漏不全,則得人趣報。如果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則得欲界天報。如果修行有漏十善,並且與定相應,則得色界天報。」因為生到色界天必須要有禪定證量,因此要與定相應。又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5中開示:【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眾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5)聲聞、獨覺與菩薩皆以智慧來修習上品十善業道,由於智慧、心量、願力與慈悲之差異,而有三乘菩提成就的不同,因此十善業的範圍很廣,是一切佛法的根基。譬如在《十善業道經》卷1中的開示:【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十善業道經》)因此佛子在整個菩薩道的過程中,都要修習十善業,一直到等覺位菩薩百劫修相好時,都還在修十善業道。而菩薩透過長劫的十善業道之行,也可以與無量的眾生結善緣,而成為攝受佛土之行的一部分。譬如不殺生而護生,對於菩薩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眾生所最寶愛的就是他的生命,因此如果你因為放生而救了牠,未來世這個眾生就會很想親近你,見到你就沒來由地喜歡你,因此你要度這個眾生學佛就很容易;同時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因此需要修慈心來救護眾生。但是這裡面順便提醒,放生也是要有正確的知見與方法,詳細的說明請觀看我們專門解說這方面的節目單元。

又譬如在十善業中之不愚癡,或稱為不邪見,是與一般宗教或世間法有很明顯的差異,也是菩薩修學的重點與特點。因為不愚癡的關係,故相信因果業報,也知道要得善果應當行善,要得解脫應當修行,要想開悟應當參禪等道理,因此在《正法念處經》中有開示:【如是十種不善業道不饒益業,一切皆以邪見為本。】(《正法念處經》卷1)【若捨邪見,修習正見,一切結使不饒益法皆悉斷滅,則得涅槃,遠離生死。】(《正法念處經》卷2)因此要徹底遠離十不善業,就要修學佛法之正知見,這也是在其他宗教所沒有的三乘菩提正法。而菩薩也因為自己能夠不愚癡、勤修慧,才能教導其他眾生如何正確地修學十善業。

接下來我們來看在《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開示:善男子!一切眾生皆有雜心,雜心因緣有雜煩惱,雜煩惱故造作雜業,雜業因緣受於雜有,雜有因緣受於雜身。善男子!一切眾生得雜身已見於雜色,見雜色已生惡思惟,是惡思惟名為無明。無明因緣生於求心,名之為愛;因愛所作名之為業,是業因緣獲得果報。】(《優婆塞戒經》卷6)這裡面為我們開示,一切眾生都有雜心,因為眾生善惡不定,不是純善,也不是純惡的,因此稱為雜心;所以這個不是像古人所主張的性善或性惡之說的二分法,因為大善人有時候也會作一點小惡事,偶爾也會欺負眾生;大惡人有時候也會作一點小善事。所以因為雜心的因緣就有雜煩惱,因為眾生雜心的關係,而各自相應到不同的煩惱。煩惱如果概要地說有貪、瞋、癡三種,詳細一點有六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或者分為一百二十八種三界煩惱,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因為眾生之煩惱各不相同,因此相應的修學法門也因此而有差異。而因為雜煩惱的因緣,就會造作種種雜業,因此有時行善、有時行惡;善多惡少就生到欲界天享福,惡多善少就下墮三惡道中受苦,極惡之人就下墮地獄受無間之苦;因此說雜業因緣受於雜有,雜有因緣受於雜身,所以一切眾生都是如此。也因為雜業有的關係,所以受雜身;也沒有永遠當人的,也沒有永遠當餓鬼的,也沒有永遠當天神、天主的,也不會有人永無止盡地受地獄苦。而且造業的果報也有分為正報與餘報,有可能要經歷多世才能報完,因此因果不能只看一世,要看無量世。這裡講的就是一切眾生,因為心性與心想的種種差異,因此造的業也各有不同,隨著自己所造的業而有諸趣之輪轉,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所以一切眾生都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從這裡來看,因果確實是平等平等的,而因為有種種不同的雜身,一定就會見到雜色。生為天人一天到晚都看見可愛的妙色,下墮地獄所見的色塵,統統是苦受的惡劣六塵,都是唯心之受;到了餓鬼道時,我們人間看見的清淨水,天人看見的是琉璃,餓鬼看見的卻是膿血、大火;所以惡道眾生所見的六塵都是痛苦的雜色,雖然所見為同一對象,但是因為業報的不同,造成所現起之內相分有差異,因此所見各各不同。又譬如《維摩詰所說經》卷1中的開示:【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維摩詰所說經》卷1)就是雖然是同樣的寶器,但是隨著這一些天人各自所應得的福德不一樣,就導致他們所能吃到的飯,色澤及香味都不相同,所以釋提桓因所吃的飯與四大天王就不同,這也是因為所造的業不同而感生不同的福德與果報。因為見雜色的關係,就會生起惡思惟,譬如地獄眾生會想:「一切世間就像他們現在住的地方一樣。」他們不曉得人間苦樂參半的境界,也不曉得六欲天可愛的異熟果報,他們認為所有的世界都是那麼痛苦的,這就是惡思惟,這個惡思惟就叫作無明。人類也是一樣,有些人不相信有鬼道,不相信有天界,更不相信有佛菩薩,因為他們看不見鬼道、天界,所以他們心中生起了邪思惟,認為造惡沒有後世惡報,行善也不會有後世善報,也認為地獄只是聖人方便設教,用來勸眾生去惡修善;也有人以為世界就只有人間,因此相信捨報後,一定又會出生為人;因此,因為不明白正理,而相應於種種的惡思惟,當然這其中有許多惡思惟,是非常具有危險性的,很有可能斷了自己與他人的法身慧命。因為眾生有這種無明、惡思惟,所以生於求心,希望求下輩子繼續再當人,可以繼續追求獲得財物來快活過日子;這種求有的心,就是欲界的貪愛,這個就是十二因緣的「愛」出現了。因為貪愛,便造作種種的善惡行,就稱為業;因為這些業就會獲得可愛或可厭的果報,這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惑、業、苦,因此而造成眾生輪迴不已。也有的人不相信有解脫,但他相信有天堂,所以因為貪愛未來世在天堂中,能永遠過著快樂的日子;因為這個貪愛所以去作種種善業,如果在這裡面也夾雜惡業,將來就會獲得雜報,甚至在作一件事情時,因為前後心念的轉變,也會使得果報混雜著苦樂。譬如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中的開示:【復有業初樂後苦:若有眾生為人所勸,歡喜行施,施心不堅,後還追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先雖富樂,後還貧苦,是名先樂後苦。】(《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這就是在布施之後,生起了後悔之心所造成的。由這裡我們也可以瞭解,心念的影響力確實是很驚人的。

另外我們也要瞭解業報並不是只有一世就能夠報盡。譬如造作了很重的惡業,那他可能要先受地獄身,再受餓鬼身;餓鬼身受完了,才算性罪正報結束;之後還要再受償還業債之畜生身之餘報,接著才是出生在人間,也就是有可能要經歷不同的五趣報身,才能把這個地獄業報報盡。如果不談地獄眾生的壽命,單說餓鬼道的壽命就已經很長了,或者因為造作了某些與畜生道相應的惡業,而落入畜生道中償還業債,他有可能需要多生多世才能償盡。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業的力量是很大的,與三惡道相應的業通常需要非常久的時間才能報盡,這個也與三惡道中很難修行,與植福有關係,所以我們一定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身口意行。

業種的展現除了業的自身力量,也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其受報的先後,在《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4中,無著菩薩的開示說:【若一有情成就多業,云何次第受異熟果?於彼身中重者先熟,或將死時現在前者,或先所數習者,或最初所行者,彼異熟先熟。】(《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4)由這裡面的開示我們也可以瞭解先受報的業,是屬於力量比較大的,包括這個業本身就是重業,因此本身就有很大的力量;或者將捨報前現起的業,因為時間最接近,而念力較強的緣故,譬如臨終之人隨念佛之淨念而往生極樂世界;或臨終憶念曾作過的大善業,這時因善念力的關係,使大善業的果報境界現前;或者是常常重複在造的業,因此累積了很強的力量;或者是最初所行根本之業,譬如菩薩信受及依止如來藏正法而修學,因為根本核心掌握正確,而心得決定,並且能夠永遠依止的緣故,也發起了菩薩性,因此在修行路上,便可以快速成就,並且將來生生世世仍然可以值遇正法而行菩薩道。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瞭解,造業受報隨著所造的業因及遇緣的不同,而有不同之業力的展現方式。而一般眾生通常在同一世中會同時造作許多善惡業,因此這裡面的因果報應關係與如何展現極為複雜,所以說因緣果報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大家真的一定要依止正知見而努力行十善業,不要去造作十惡業。眾生都是因為無明的關係,不瞭解五陰之虛妄,對於我與我所產生貪愛與追求之心,因此造作諸業而輪轉生死,因此說無明因緣生於求心,名之為愛;因愛所作名之為業,是業因緣獲得果報;因此眾生就在這惑業苦裡面循環不已。因為無明煩惱之種種惑而造作諸業,因造業而受苦果,又因為苦而引生種種煩惱,因此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從今天我們探討的內容,大家可以對於十善業與業報因緣有多一分的認識,也有助於大家對於惑業苦引生生死輪迴之瞭解;而其中如果對於因果業報,有更深入與廣泛的瞭解,其實它對我們的修行是會引起很大的力量,能夠使我們精進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此就能夠逐漸心地清淨;並且對於佛菩薩的教導能夠依教奉行,能夠對於正理有多一分的瞭解,就能夠多出生一分修行的力量;同時對於因果能夠信受,就能夠接受現況而能安住於正法上精進修行。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