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聞熏佛法正知見)-五停心觀5-5安般.jpg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11/102
學佛釋疑(三)第102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何謂五停心觀(上)

 

 

接著我們再來看第五種,以阿那波那念對治尋思;這阿那波那一般人有的翻譯成安那般那,或者直接講安般,其實都是同樣從梵文直接翻譯過來的;有佛弟子心多在世俗事務上尋思而散動,應該於阿那波那念正勤修學愛樂來駕馭其心,尋思散動若能夠消除,那麼心就能於所緣正法能夠快速安住,專注於應該正思惟、應該正觀察的清淨解脫法來發起止觀的功德用。而這個阿那波那念它有五種應該修習的次第,這五種應該修習的次第,我們來舉《瑜伽師地論》中,彌勒菩薩的開示為大家解說,論中這麼講:「又此阿那波那念,應知略有五種修習。何等為五?一、算數修習,二、悟入諸蘊修習,三、悟入緣起修習,四、悟入聖諦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瑜伽師地論》卷27)在這個論中 彌勒菩薩說:「這樣的阿那波那念有這五種修習的次第,第一種就是算數修習,也就是依於一般所說的數息;接著還要進入第二種層次,就是要悟入諸蘊修習;接著還要進入第三種層次,要悟入緣起修習;接著還要進入第四種,悟入聖諦修習;那接著就是第五種,要入於十六勝行修習,這整個完成才叫作所謂的阿那波那念的修習次第。」

 

那麼,在到第四種悟入聖諦修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夠見道、斷我見,接著第五種,十六勝行修習,就是要能夠進入修道來斷除我執煩惱。以下就針對這五種修習次第,來為大家解說它的內容是什麼。第一種算數修習,指的就是數息,它是依止於呼吸的入息出息,以這個入息為一,或者以入息出息為一,來進行一到十的算數,而讓心能夠安住這個算數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不散亂;這一到十的中間倘若散亂,離入息出息之外變成說攀緣於其他的妄想,那得要重頭數,重頭來數,從一來數,中間只要中斷就得從一重頭數,這個是多數道場所使用的方法,倘若能夠中間不間斷,將使得意識心隨於入息出息而不動搖,清楚明白愛樂安住,而若不是緣於出入息的念,就會被惛沈睡眠所纏擾,或散亂於外,因此修數習的人他是愛樂於這個緣於出入息而安住的。

 

而數息不亂的功德有二:第一種就是能因此降伏攀緣,因為平常的心是散亂於外,散亂於這個色、聲、香、味、觸,散亂於外面的事物。那麼藉著能夠以自己內心的身中的這個入息出息為緣,然後從一數到十安住了,這安住的過程裡面就降伏自己的心對於外五塵的攀緣了。第二種,能取於入出息相,因為平常意識心散亂於外,攀緣種種外界的外法,就不會去注意到自己入息出息的相貌到底是怎麼樣,所以說在第一種能從一數到十而安住以後,心應該要棄捨算數而隨出入息不散亂;因為在從一數到十不會亂,這個時候心能安住以後還有個次第,就是要轉進,叫隨息,也就是數息,它其實基本上也是有次第,數息從一數到十,如果不能安住,當然要持續的從一數到十,而能安住以後要轉而隨息,隨著出入息而不再數數。

 

能隨息也有兩種功德:第一種就是能因此而捨諸攀緣;第二種就是能善於取入出息之相,因為能夠隨於入出息的時候,這個心的定的力量又比較強一點,所以他能夠隨於入出息,就能夠捨掉他這些對五塵的攀緣,同時也因為是隨著入出息,所以更能夠善於取入出息的相貌;那麼能夠隨息之後,意識心就能夠一心不亂,意識一心不亂以後,就能夠善於安住自心而觀照內法;一般道場的學人,若能從數、隨、到止的階段,讓意識心安住不攀緣於煩惱,就會稱這個清楚明白一念不生為開悟,其實這是個大誤會啦!因為他們會認為現在我的心已經可以不分別了,其實祂還是分別;會造成這個誤會的原因,當然就是前面教導他們的善知識教導錯誤,教導他們說:「你打坐數息這個心只要能夠對外不分別,就好像是自在,那就是開悟。」那一念不生本身其實還是從意識心、散亂心的情況轉變而來的,既然是意識心的境界,意識心本來就是虛妄法,怎麼可能說從散亂心轉到一念不生,就會變成真實法呢?所以既然是因緣所生法,就一定是因緣所生法,本質是不會變的,所以一般道場就把這個一念不生當開悟,其實真的是大誤會,而且是個大妄語啊!不能瞭解說阿那波那念中,數息僅是第一個層次方便而已,應當知道要轉進,第二個次第修學。

 

一般道場的學人產生大誤會,剛剛為大家說的是,因為隨學的善知識,沒有為他們解說正確的解脫法道與佛菩提法道,因為在沒有解說這兩種法道的前提之下,那麼就會誤會把意識心能夠從散亂心調伏下來,成為一念不生那就是開悟;如果說能夠正確的來認知解脫法道與佛菩提法道,就知道意識心的本質,祂就是因緣所生法、祂是生滅法,祂不可能轉變成這個金剛不壞的法,祂不可能說祂從散亂心轉變為一念不生就變成不會毀壞。所以呢,因為沒有將緣起性空與般若空正確的解說那個差別與關聯,那就是一般道場的善知識。其實在教大眾數息的前提之下,應該要先解說緣起性空與般若空,它這個內容的關聯是什麼?差別是什麼?緣起性空它這個法不可能單獨的存在,如果單獨存在那不就變成斷滅空嗎?所以緣起性空它一定要以般若空為母法,由般若空來出生現象界的法,現象界的法才能夠緣起性空的相貌,而般若空的法是哪一個心的法?絕對不是意識心的法,也要為大眾來說明。因為現在要修止觀的心是屬於意識心,而意識心本身是緣起性空的法,讓心能夠止息下來就是要去尋覓那個般若空的心,也就是真如心,那是另外一個心,那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心。所以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他們產生大誤會,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錯誤的要將虛妄的意識心修成金剛不壞的心;這樣的話,變成具足我見而不知墮在我見中。

 

那麼前面的數息能夠安住以後,接下來就要悟入諸蘊修習,這個就是所謂的五停心觀,安那般那念中的第二個修習次第,意識心能以數息方法安住而不動搖;接著要作意觀察入息出息所依的五根身,它是色法、是屬於色蘊,能領納出入息的是受蘊,能取出入息相清楚了知的是想蘊,入息出息的造作就是行蘊,能分別出入息與境界的就是識蘊,而能夠沒有顛倒的了知親見唯有五蘊諸行,而這些相貌如果說是意識心攀緣於外,散亂於外就不能如理來觀察了。所以說,要能夠觀察,有這五蘊法的存在的前提,就是要能夠讓心止息下來,而安那般那念的前面的數息的方便,就只是讓心止息下來。所以接著最重要就要進入悟入諸蘊的修習,要悟入現在這個意識心本身祂是屬於什麼法中,那麼這個出息入息要依什麼而有?依色蘊而有,沒有這個色蘊就沒有出入息;所以這個五根身本身是屬於色法,會毀壞的。能夠領納有這個出入息的本身,這個領納就是受蘊,同時意識心本身祂能夠取出入息的相貌而清楚了知,那就是想蘊的法;出息入息它不斷地造作,這就是行蘊;而現在本身能分別這出息入息的以及當時所處的境界,它就是識蘊的法。所以就是因為這樣子,確實可以來觀察到五蘊它各有不同的法相,色法與四種心法它互不相似,剎那剎那變化而不能常住,所以對於前面說悟入只有五蘊諸行,也要知道色法與心法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只有將散亂攀緣的意識心調伏止息下來以後,根據所聽聞到的佛法正知見,以入息出息為方便來將意識心隨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