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202.idv.tw/discuz/forum.php?mod=redirect&tid=16467&goto=lastpost#lastpost
西藏密宗「觀想」的理論基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2-16 16:1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annele 於 2015-12-16 16:14 編輯
「觀想」在西藏密宗的修行次第裡,是屬於初階升起次第的法門,也是初入門的修行人最重要的修行內容。如果「觀想」的修行無法成功,則後續圓滿次第的修行內容,乃至最終的「無上瑜伽」都無法成就。
西藏密宗觀想之目的,為藉由觀想自己為本尊,以便將來能成就本尊之廣大天身,乃至將來能進一步觀想成就佛身之三十二大人相而成佛。觀想的理論基礎,則是平常修練的時候自己觀想為何人,將來就可以變成平常所觀想的那一個人,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心想事成」。修練的時候,如果越能專心一意地觀想,將觀想的影像觀得越清楚,將來就能越快成就觀想所成之事或人。
觀想之內容範圍非常廣,從一開始的用觀想的方式向本尊或佛作頂禮,觀想供養各種食品、財物、寶物,觀想以佛父佛母的交合來做供養,觀想自己身體中有中脈、脈輪、明點等,觀想自己和明妃合修「無上瑜伽」、觀想自己成為本尊,乃至觀想自己成佛等。這些各種各樣的觀想,從理論上來說,是一種自我的洗腦,說服自己只要平常一直觀一直想,將來就會成就所觀想的事情或人物,如為供養,也成就供養的功德。雖然在世間法中,我們也常祝福別人「心想事成」,但是我們也知道那只是祝福,並不一定能夠成真,特別是對於那些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認為心想事成一定會實現,我們就稱那種狀況是做白日夢,或是癡心妄想。例如一個窮困潦倒的老人,一直觀想著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年輕的國王,擁有一整個國家中富饒豐盛的資源且自己也年輕力壯,如果他對別人說他將會是一個年輕的國王,別人一定會說他是癡人說夢話。西藏密宗將這種世間法上完全不合乎邏輯的道理,當作是它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觀想」修行之理論來源,並施設種種的方法來修練,實在是一個極為嚴重,也是極根本的錯誤。
「觀想」之所以成為西藏密宗中如此普遍的修行方法,其實有它實際上的方便性。一方面是「觀想」不須花費許多的人力和物力,只要坐下來專心地去想像就可以,無論是對於教導的上師,或是對修學的弟子,都非常省事,因此容易被廣為接受;而另一方面對教導的上師而言,這些觀想的內容都是將來,乃至未來世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如果這一世中修學的弟子們無法達到此成就,自己也不會有責任,因為「時間未到」。例如在密續《那洛六法》中,作者道然巴羅布倉桑布就提出「中陰身替代成佛」的修行方法,告訴修行人只要生前一直「觀想」自己的身形成為佛身,死後在中陰身出現的時候,就可以用中陰身來替代,讓這位修行人成佛。如果這位修行人依照《那洛六法》中的說法,窮盡一生的人力和物力來修練此「觀想」,但是很不幸在死後中陰身現起的時候,卻無法成佛,那他也不可能跑回來找他生前的上師算帳,真的是應證了世間法中「死無對證」的成語。
學人在修「觀想」時所觀想的內容,雖然非常廣泛,但是其中有一個東西是不可以用觀想的,那就是對教導自己「觀想」之上師的供養。對上師的供養,無論是財物或是食物,都必須是實體的,不可以用「觀想」的,因為用「觀想」的財物或是實物上師是拿不到的,因此上師告訴弟子供養上師不可以用「觀想」的方法。也就是說,「觀想」會有效是在對上師事不關己的時候,對上師有實質利害關係的時候就不可以用觀想,這是「觀想」這個修行方法在西藏密宗內自相矛盾的地方。
在入門修學西藏密宗的順序中,最先要學會的就是供養上師。一般上師都會教導初學者,說其福德不夠,必須透過實物供養上師累積修學密法的福德資糧。而且上師也要觀察弟子是否有足夠的誠意來修學,誠意的多少就看供養財物的多少。因此初學者在經歷許多時間和財物的付出之後,才有機會開始修學「觀想」法門,而在修學「觀想」一段時間之後,才會發現「觀想」的不合乎邏輯及其背後所要達到的對上師之利益,以及對自己在佛法修行中的毫無幫助。但是已經浪費自己許多的時間和財物了,藏密學人不可不慎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