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1業的流轉是一種行為法則.jpg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61
學佛釋疑(二)第61集

由 正珍老師開示:什麼是身口意業?

業的流轉,不是一種思想、不是一種哲學,更不是佛門特有的專利。業的流轉是一種行為法則,只要流轉三界的有情,不論學不學佛、相不相信因果輪迴,都無法避開業的流轉法則;在造業的當下,已就有可愛的果報、不可愛的果報呈現了。例如:在貪的時候,就會因為貪行,有著許多身口意的繫縛事產生;在瞋的時候,心中就會有一股憤憤難消的不平之氣,在自燒著自身的健康乃至良好的人際關係。這還是要扣回我們剛前面所說的,主要就是對於法的無知的無明障,也就是對於名聞利養的虛妄、解脫道的勝義、第一義諦的殊勝無知。在《雜阿含經》卷24中,佛陀開示著:「於細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殺生,乃至一切業跡如前說。」(《雜阿含經》卷24)佛陀要弟子們要能在細微的罪上——看起來不是很嚴重的罪上,就要生起大怖畏,從身行上明顯可見的離殺、斷殺,到意行上不樂殺生的這種心性上微細的作意,也要提醒自己警覺,這就是對於意業的警覺。

 

什麼是「意業」呢?這裡我們來舉一個《了凡四訓》當中所說一位叫作衛仲達的故事:他是宋朝翰林院的官員,有一次就被鬼卒帶到陰間去,到了陰間,陰間的審判官就吩咐差使,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的記錄冊全部都送上來。等到冊子全部搬來的時候,他惡業的記錄冊多得竟然攤滿了一整個的廳院,而善事的記錄冊捲起來只如一根筷子般的大小。審判官接著又吩咐拿秤來,秤看這個善業、惡業是哪一個比較重?結果,那攤滿院子的惡業記錄冊反而比較輕,像筷子那樣小捲的善業冊子反而比較重!衛仲達就很疑惑地問:「我年紀不到四十歲,怎麼會犯下這麼多的過失,造下這麼多的惡業呢?」審判官就回答:「只要一個不正的念頭產生,不必等到你實際去作那件惡事,惡業就已經成就了。」衛仲達聽了,他也很好奇的問:「那像筷子般小的記錄冊是紀錄了什麼?怎麼會這麼重呢?」審判官告訴他:「皇帝有一次想要大興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請皇帝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奏章的底稿。」衛仲達說:「我是上奏過這件事沒錯,可是皇帝沒有採納啊!他還是大興工程了,我的上書對那件事的進行,並沒有發生勸阻的作用啊!怎麼還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呢?」主審官就說了:「皇帝雖然沒有聽你的建議,但是你的這個念頭很真誠,你的用心在使千萬的老百姓免去勞役,倘若皇帝聽你的,那你的功德可就更大了。如果你肯用這樣的心來度化世人,也不難!可惜你的腦筋當中惡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就減了一半,而你的官位也因此沒有指望會升到宰相了。」《了凡四訓》中這個衛仲達的故事,就是意行——整個因緣業果、意業的例子。所以 佛陀開示:看望業跡的時候,要於微細罪生大怖畏。佛陀舉了殺生為例,不但要斷殺、離殺,連樂殺的念頭也是造業不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