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109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109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結緣與了業

 

在經中,佛曾經為大眾開示:寧願對眾生起貪,也不要對眾生起瞋。因為菩薩起貪能護念眾生,與眾生結下好的緣,未來眾生看見你會喜歡的接受你的教化;如果菩薩起瞋,眾生會遠離你,未來一見面就會討厭你、拒絕你,又怎麼可能接受菩薩教化呢?正如經中開示:

 

【優波離言:「世尊!犯有三種,一者貪、二者瞋、三者癡。菩薩所犯何者為重?何者為輕?」佛言:「優波離!若諸菩薩犯如恒河沙等貪,如是菩薩不名毀戒。若犯一瞋因緣毀戒,是名破戒。何以故?優波離!瞋恚之心能捨眾生,貪愛之心能護眾生。若愛眾生不名煩惱,瞋捨眾生名重煩惱。優波離!是故如來於經中說:『貪結難斷不名為重,瞋恚易斷名之為重。』」】(《菩薩善戒經》)

 

經中優波離請 佛為大眾開示:「在貪、瞋、癡三毒中,哪一個犯戒比較重?哪一個犯戒比較輕?」佛為大眾開示:「菩薩如果犯了恆河沙等貪,不名為犯戒;但是菩薩只要犯了一點點的瞋,名為犯戒。為什麼?因為菩薩起了瞋恚心以後,眾生就遠離菩薩,未來菩薩要度化這位眾生將會很困難,所以名為重煩惱;如果菩薩起了貪愛,而且心心護念著眾生,眾生看了菩薩滿心歡喜的,未來菩薩要度化這位眾生就很容易,所以不名為煩惱。因此我釋迦牟尼佛說:『貪愛難斷,不名為重煩惱;但是瞋恚心易斷,名為重煩惱。』」

 

經文已經很清楚說明,菩薩寧願起貪護念著眾生,不願意起瞋讓眾生遠離。因為護念眾生的緣故,眾生很容易被菩薩度化,而且容易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如果菩薩起瞋,眾生很容易捨離菩薩,而且菩薩未來要度化這位眾生,將會花很多時間,大大延遲自己的成佛的時間。所以,經中曾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為了度化一個人,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與她結為夫妻,使得這位眾生言聽計從,願意接受菩薩的教導,因而度化了這個人。

 

又譬如,佛在《妙法蓮華經》曾開示:菩薩不斷的與眾生結善緣,不斷的度眾生,成就佛道比較迅速。這也是阿難被 佛授記,於供養六十二億諸佛後成為 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比其他的師兄弟成佛快了很多。為什麼?因為阿難貪愛眾生,心護眾生,不斷的為眾生著想,不斷的與眾生廣結善緣,尤其是與女眾廣結善緣,所以許多女眾看了阿難很喜歡,隨之受學;因此,阿難成佛的速度比其他的師兄弟快了很多,僅僅經歷了六十二億諸佛之後,成就佛道。

 

由此可知,菩薩護念眾生而起貪,不僅眾生容易接受菩薩的教化,而且也容易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因為這樣的緣故,菩薩寧願起貪,也不願意起瞋。

 

又,菩薩如果對眾生起瞋,將與眾生結惡緣,使得菩薩成佛的時間延遲了許多。譬如,在《大智度論》曾記載有一位仙人,名欝陀羅伽,也叫作鬱頭藍弗,他有五神通,每天飛到國王宮中用膳。後來因為國王夫人用頭面接足禮禮拜,接觸了鬱頭藍弗的身體,使得鬱頭藍弗心裏起了貪念,便失去了五通。由於沒有五通,無法運起神通,只好向國王請求用車子載他回去居住的地方。後來,鬱頭藍弗想恢復五通,所以進入樹林間,心一境性的專注修練神通。就在快要恢復五通時,有鳥類在樹上叫著,使得鬱頭藍弗無法專注一境;遂捨樹林間,到水邊去修神通。可是坐了沒有多久,又聽到了魚攪亂河水而發出的聲音,導致鬱頭藍弗心煩氣躁,無法專注修練。因此緣故,遂起了瞋心而詛咒,誓將這些鳥類及魚類眾生殺掉,以洩心頭之恨。雖然鬱頭藍弗後來再一次得到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可是瞋心的種子已經含藏在他的如來藏裏;所以當鬱頭藍弗壽命終了以後,墮入飛狸當中,因而殺了許多鳥類及魚類眾生。最後殺了許多眾生的緣故,罪業很重,最後墮入三惡道受無量苦。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由於鬱頭藍弗起了瞋心,與眾生結下惡緣,未來要成佛將會很慢很慢。所以菩薩不應該起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