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無』.jpg  

 

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阿伯在校門口販售「紙摺的天鵝」。

仔細看,天鵝一隻隻整齊的排滿在盆子裡,顯然沒有任何人光顧!,於是乾脆停下腳步,打算買它一隻;阿伯說天鵝是用一張張的紙摺疊,全是用手工再三編折而成的。一整天只能摺出一隻而已!今天到現在為止,沒有半個人來買,若是在中山北路那邊,都會有人跟他買,很快就會賣完了!

老伯很健談,說他已經90多歲了,因為成天無所事事太無聊,才想摺些東西打發時間。閒聊中,問他是否有唸佛的習慣?老伯說:「每天睡覺前唸5聲就睡著了!」

聽完後,隨喜讚歎老伯很有善根,也鼓勵老伯唸佛時,同時用心想佛、憶著佛,因為將來往生時,嘴吧已經無法唸佛,但是「能分別的意識心」還是存在的,若平時就養成想佛、憶佛的習慣,在最重要的時刻,也就是這一世的意識心未斷滅前,能夠影響下一世投胎之時,專心「想佛、憶佛」,這樣「想往生極樂世界」或「想投胎再來人間學習正法」就有把握了!

回家觀賞著白天買的天鵝紙雕藝品,聯想到一般人所羨慕「沐浴在愛河裡」的「天鵝」……;決定將討喜的「天鵝」轉送給住在樓上,即將結緍的房東的兒子。沒想到,他們馬上回送了一盒珍貴的禮物。

事隔幾天,受朋友之邀參加一個演講會,結束時得到一分盥洗類的禮品,心想不如跟住在二樓新搬來的鄰居結個緣。送去時,是一位學生模樣的孩子應門,就告訴了孩子,我是住在樓上的鄰居。

沒想到,過了幾天,自己「了知萬物」的「意識心」,開始嘀咕起分別了:

「怎麼禮物送過去幾天了,也不見大人來說一聲,打個招呼,也不知道小孩有沒有跟大人說呢?還是……嗯,看來,房東的兒子比這家人知情達理一點。」

念頭出現的當下,馬上知道自己落在「有所求的貪慾」虛妄想裡了!唉,自己真的修為太差了!因為「施恩不望報」啊!

既然自己還落在「想望有所回饋」的「性障」裡,這樣不是被「貪愛的慾求煩惱」所繫縛了嗎?於是藉這個因緣與境界,「歷緣對境」檢查自己「貪愛」的心行。

送出禮物的當下,對萬事萬物時時「有所分別」的「意識心」,潛藏著「有相、有願、有作」的心態;即一般人的「意識心」面對「六塵萬法」,總是有所想望、有所願求、有所施作的。這是未經佛法修行,無明於生命實相,沒有解脫智慧的「染污意識」的心行,很自然落在「有所求」的三界「有」的一邊;縱然經由修行,「意識心」懂得要滅除染污的貪、瞋、痴心行,此時又會落在作意「無所求」之「無」的一邊;所以「意識心」恆時住在六塵中起起落落,通常不是落在「有」,就是落在「無」。「意識心」永遠不能像「真實我如來藏」,「如來藏」恆不與六塵相應,始終是「不與六塵萬法」起舞,是「無相、無願、無作」的「真實本心」。

我們若未能值遇有修行、有實證的真善知識教導,理所當然地將「意識我」認為「自我」;從來不懂得還要認取「如來藏我」為「真實的我」!

或許連「真實我」的「如來藏」這個名稱都不曾聽聞過呢!縱使聽過,或自以為在修「如來藏法」,若不幸沒有依止真參實修的善知識教導,缺乏正知正見,無法了解經典中之真實意涵,往往將「妄心意識我」要修成「真我如來藏」,這樣的修為,是想將因緣所生之生滅法──意識心,妄想修成恆存不滅之「真實如來藏」,永遠落在認取「妄心意識我」為「真實我」的「意識境界中」啊!

如今,末學雖已聽聞「如來藏」法義有一段時間了,卻在「操縱意識心」的「意根」影響下,又被「妄我意識」牽著走,依著長劫熏染的習氣,隨著「意識心」不如理的虛妄分別,不能依止「如來藏真我」之不與六塵相應之體性,經常是妄念連連,或做完事情之後,才發現自己又讓「意識賊子劫取自家法財」了!唉!還得要再三提醒、教育自己的「虛妄意識心」,趕快懺悔回頭是岸──要如實依靠始終湛然澄清、恒常清淨、不被染污、無來無去的「如來藏我」啊!

經過這一番省思,觀察自己的心行這麼差勁,心生慚愧,也回顧《金剛經》中所說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CBETA, T08, no. 235, p. 751, b29-c4)

 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給眾生,以一般人的想法,布施所得到的福德應該是非常非常的多啊!為什麼 佛陀要反問須菩提: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陀的意思是說:

 「『須菩提啊!如果福德是有形有色有具體實物的話,如來就不說他所得到的福德非常多;由於福德是無形無相並沒有實物『無』的緣故,如來說他得到的福德非常非常的多。』」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 平實導師在《金剛經宗通第六輯, 頁105、106》中的開示:

當你轉依了金剛心的這種自住境界以後,你覺知心中也覺得沒有所謂的修福可說;因為你已經把一切福德都歸於金剛心的立場來看,所以修福的之目的不是為了修福,而是為了成就道業、利樂眾生。所以,如果能夠像這樣使福德成為「無」,如來就說:這個人真的得到了很多、很多福德。這個觀念,我不曉得諸位能不能接受?可是若不能接受時,你的佛菩提道這條路走起來就會非常地漫長。在利益一切眾生之中不斷去獲得無形福德的回報- -福德種子不斷地累積起來,每一世也都只實現一些,把大部分福德留起來,成為無形無色的福德種子而存放在金剛心裡面;然後把此世實現的那一小部分,再撥出其中的大部分繼續來布施;如是,以無住心而行於布施,心中卻沒有修集福德的想法、看法。所以,住於無住心的境界而布施的時候,即使僅僅布施了一塊錢,那福德可就很大了,因為這個福德是「無」的緣故。這就是懂得布施的人,依金剛心的立場來布施,這時沒有我這個布施者,沒有對面那個受施者,也沒有所布施的財物。這樣去布施,福德就非常之大,因為「福德無」的緣故。雖然理上是這麼說,可是沒有實證這個「理」的人,真的還是作不到。

 

這就是 佛陀要提醒佛弟子們,即使布施或造作了很大的福德,眾生的覺知心中都要轉依於「金剛心」的體性──無相、無願、無作,再從「金剛心」的角度看待這些福德業種。因為從來不會反觀自己的「金剛心」不會覺得自己有福德;因為福德實現以後全都是五陰在受用,對於「金剛心」來說,世間法上的福德根本到不了祂的境界,原本沒有福德可說;而祂有真實的體性,配合著五陰存在,有祂的自性功能,卻沒有三界的相貌,「無」著相、「無」願求、「無」造作,也沒有形色、邊際可說,既然沒有邊際,自然祂的性用也就是無量無邊,這也是真實佛法微妙難解之處,確實是要實證「金剛心真實我」的佛弟子才能勝解啊!

 

arrow
arrow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