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0707.jpg  

 

以下引用自《正覺電子報》第九十八期第101~104頁:

 

第四節 諸佛度眾的次第: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諸佛度眾的次第就是先講布施、持戒和生天之論。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卷14 中說:

【又有三種為諸樂欲增上生者所說真實增上生道:

一者、布施得大財富,

二者、持戒得往善趣,

三者修定遠離苦受,得生一向無有惱害樂世界中。】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卷13〈1 序品〉中也說:

【佛言三事必得報果不虛: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處,修定得解脫。】

由此可知布施、持戒、生天之論是很重要的,這是正修佛道的次法基礎,若於此三論能夠接受奉行,接著才有機會修學實證二乘的解脫道乃至進修大乘的佛菩提道,所謂斷我見、我執,開悟明心、眼見佛性,乃至般若唯識種智等菩薩大法!而佛陀度眾生的次第就是從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開始;假使聞法者聽到施論、戒論以後就不能接受,佛陀就不再繼續說法,只講到戒論便不再演說生天之論。假使講到生天之論,聞者不能信受,佛陀便不再繼續講解脫道的苦、空、無常、無我之理,更不會再講佛菩提道。平實導師也在《金剛經宗通》第一輯第183-184 頁中說:

 

菩薩因為世世修福,才能遇見真正的大善知識,才能證得「法」而親見萬法的緣起;所以新學菩薩如果想要修證般若慧,一定得要先多修護持正法之福;不具備這個福德,就遇不到善知識,假使遇見了也還會錯過。如果善知識特別慈悲,一把將他抓住,所以他沒有錯過;但他證悟以後將來還是會誣謗善知識,還是會退轉。所以新學菩薩想要證悟而進入菩薩數中,一定得要同時修福。可是修二乘法就不需要福德嗎?亦不盡然。在阿含中 佛度人證初果時是怎麼度的?佛陀都是先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如果某人來到佛前,聽到 佛陀說要先學布施,他聽進耳朵就覺得很刺耳了;佛看到這個人聽不進去,那就只講到布施為止,不再往下講了。如果布施說了,他能聽得進去,再為他講戒法,以及持戒的因果,讓他下一世可以保住人身,不會下墮三惡道。如果戒也能聽得進去,真的領受了,再為他解說要如何行十善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禪八定而往生色界、無色界天。假使這些還能聽得進去,才會告訴他五蘊虛妄而讓他證得初果。二乘菩提小法尚且要先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大乘的菩薩正法當然更是如此。所以即使是講真實理的《金剛經》,佛陀也要為大眾講布施。為什麼連講理的經中都要說布施?為什麼要這麼講?因為 佛要看你有沒有菩薩性。如果你聽了布施就生起煩惱,就會把《金剛經》執以為虛而不是執以為實,然後就說一切法空,全都是緣起性空;心中認為五陰死後全都沒有了,成為斷滅空了,全都是緣起性空。那就不用布施了,也不用修行了,所以 佛還是故意要講布施。

 

佛在《阿含經》中的確有非常多的經文提到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例如《長阿含經》卷2:

 

時,菴婆婆梨女取一小牀於佛前坐,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穢汙不淨,上漏為礙,出要為上。爾時,世尊知彼女意柔軟和悅,蔭蓋微薄,易可開化,如諸佛法;即為彼女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

 

時,菴婆婆梨女信心清淨,譬如淨潔白氈易為受色,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而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再三,唯願如來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夷,自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邪婬、不欺、不飲酒。」時,彼女從佛受五戒已,捨本所習,穢垢消除,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佛陀遇到初次前來學佛的眾生,不論對方是男眾與女眾、在家或出家,佛陀都先為他們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然後才進一步教導他們離開欲望和得解脫;不僅我們的本師 釋迦世尊是這樣子度眾生,甚至十方過去諸佛、現在諸佛也都是如此的教導眾生。如《增壹阿含經》卷13〈23 地主品〉:

 

時,王將四十億眾,男女圍繞,便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各共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如來與父王及四十億眾漸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

 

從這兩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佛陀不論面對哪一位眾生,都先教導對方「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穢汙不淨,上漏為礙,出要為上。」也就是布施、持戒、修十善生欲界天之理論;然後告訴眾生欲望是有許多過失的,是污穢不清淨的,因此要出離欲界愛的繫縛得證禪定;並且要遠離色界愛,乃至以出離三界為首要目標。如果眾生心性很柔和都能夠接受,這樣善根成熟的眾生,接著 佛陀才會為對方說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之法,讓對方斷我見成為初果的「法眼淨」。接著 佛陀再為對方作三歸依和受持五戒,因此我們也要這樣度眾生。所以接著我們先來講布施之論。】

 

(以上引用自《正覺電子報》第九十八期第101~104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