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們都聽過「以戒為師」,這句話含有什麼樣的大因緣呢?
當慈悲的 佛陀臨入涅槃前,隨學的弟子眾都萬般不捨,心頭悲戚愁憂,形同即將失怙的無依之眾。為免除弟子們痛失導師無所適從,甚至恐怕 佛陀離世後正法將永絕於人間,在《大般涅槃經》中有一段記載 佛陀入涅槃前之特別叮嚀:
《大般涅槃經》卷3:
「如來告阿難言:『汝勿見我入般涅槃,便謂正法於此永絕。何以故?我昔為諸比丘,制戒波羅提木叉,及餘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CBETA, T01, no. 7, p. 204, b27-c1)
以上所舉《大般涅槃經》這段教示,在《佛遺教經》中也再度提示;《佛遺教經》是 佛陀一生法要言教的重點概述,誠如古德所說:「不讀《佛遺教經》,不知佛教誡。」
謹舉示相關內容如下供參: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佛遺教經)卷1: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呪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嫚(=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苞(=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稸(=畜)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犯。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CBETA, T12, no. 389, p. 1110, c17-p. 1111, a7)
經文中 佛陀諄諄教誡,可清楚看出 佛陀對弟子們的教導次第,詳盡循序。除了解脫三界生死法門之外,還安立種種有助於「解脫」的前行基礎「波羅提木叉」做輔助。「波羅提木叉」,是 佛陀在世時,針對以修行為職志之出家僧侶,隨機因事而制定之戒律;如同成長中之幼童,家長從小即再三告誡過馬路要仔細、小心,要注重衛生習慣,也不准隨意玩火、海邊戲水等等;父母護育子女安全,令得成長、茁壯,叮嚀再三,日日囑咐。佛法修行亦復如是,為了守護僧團讓有心求解脫之弟子們能減少障礙,修行順遂,佛陀以祂無上智慧,周圓地訂下讓僧眾能快速成就解脫道的保護措施,讓僧眾共同遵守以加速法道之成就。這些內容都是修行者理當用心修學之處,即便是更長遠的佛菩提道,也能因於持戒功德而守護世世行菩薩道之法身慧命,使菩薩道行者亦能超劫精進、佛道早成。
有關於戒律部分的修學詳述教導,收集成「波羅提木叉」的戒經;佛陀入滅前,諄諄教誡弟子們,務必以「波羅提木叉」為師,如同 佛陀在世一般沒有差異,就是「以戒為師」。佛陀還特別強調「持戒的重要性」,是修行解脫必備的次法條件之一,可護持行者的道業成就,能夠嚴持淨戒者,猶如長期處於黑暗之中的人,遇見了光明,貧窮之人,得到了財寶。
由於奉持清淨戒律,身體力行以後,心念也會跟著轉易而自在無拘,有功德受用,自然能出生一切善法;若不能持淨戒,則一切功德皆不得生。修行者若能「以戒為師」──遵從 佛陀住世時所制定的清淨戒法,次第修持,依於「次法」循序增上,能具備這樣的基本修行精神,何異於 佛陀在世呢?
有關戒行的教導,佛典中還有另外開示。阿難尊者曾經觀行思惟過,世間嗅得的種種香味,都是順著風向飄揚而至;似乎沒有香味是能逆風飄香,阿難心中自忖,不知是否有任何雅香,無關順風與逆風的情況下都可以飄送傳開廣為讓人嗅知?於是阿難去請教 佛陀,佛陀為 阿難作了如下的開示:
《佛說戒德香經》卷1:
「佛說戒德香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賢者阿難閑居獨思:「世有三香,一曰根香,二曰枝香,三曰華香,是三品香唯隨風香不能逆風,寧有雅香隨風逆風者乎?」
賢者阿難獨處思惟,於義所歸不知所趣,即從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下,長跪叉手而白佛言:「我獨處思惟,世有三香,一曰根香,二曰枝香,三曰華香,此三品香唯能隨風不能逆風,寧有雅香隨風逆風者乎?」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誠如汝問,有香真正隨風逆風。」
阿難白佛:「願聞其香。」
佛言:「若於郡國縣邑村落,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十善,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不嫉妬、恚、癡,孝順父母,奉事三尊(=三寶),仁慈道德威儀禮節,東方無數沙門梵志歌頌其德,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沙門梵志咸歌其德:『某郡國土縣邑村落,有善男子善女人,奉行十善敬事三寶,孝順仁慈道德恩義不失禮節。』是香名曰隨風逆風靡不周照,十方宣德一切蒙賴。」
佛時頌曰:
「雖有美香花,不能逆風熏,
不息名栴檀,眾雨一切香。
志性能和雅,爾乃逆風香,
正士名丈夫,普熏于十方。
木蜜及栴檀,青蓮諸雨香,
一切此眾香,戒香最無上。
是等清淨者(=戒),所行無放逸,
不知魔徑路,不見所歸趣。
此道至永安,此道最無上,
所獲斷穢源,降伏絕魔網。
用上佛道堂,昇無窮之慧,
以此宣經義,除去一切弊。」
佛告阿難:「是香所布,不礙須彌山川天地,不礙四種地水火風,通達八極上下亦然,無窮之界咸歌其德。
一身不殺生,世世長壽,其命無橫(=限)。
不盜竊者,世世富饒又不妄(=忘)遺財寶常存,施為道根。
不婬色者,人不犯妻,所在化生蓮華之中。
不妄言者,口氣香好言輒(=可)信之。
不兩舌者,家常和合無有別離。
不惡口者,其舌常好言辭辯通。
不綺語者,人聞其言莫不諮受宣用為珍。
不嫉妬者,世世所生眾人所敬。
不瞋恚者,世世端正人見歡喜。
除愚癡者,所生智慧靡不諮請,捨于邪見常住正道,從行所得各自然生,故當棄邪從其真妙。」
佛說如是。時,諸比丘聞之歡喜,作禮而去。」(CBETA, T02, no. 116, p. 507, b11-c29)
在這部《佛說戒德香經》中,提到「一切此眾香,戒香最無上」,而所謂的戒香就是
「修行十善──
身不殺、盜、淫,
口不妄言、兩舌、惡口、綺語,
意不嫉妬、恚、癡,孝順父母,奉事三尊(=三寶),仁慈道德威儀禮節。」
經歷過世間的悲歡離合,很自然地人人都想「離苦得樂」!然而,出生於世間,自幼即授以世俗我之成長、教育、生活技能、財富聲譽為中心,極力追求世間有形的享樂,滿足身心慾求,大眾亦不免將快樂的定義建構在此瞬息殞滅之身體生命。以佛法教導之真實、永恆的角度著眼,一期有形生命的存在是極為短暫,相信許多人已有深深的感觸;未曾聽聞、修學佛法之前,追求之樂都是離於正道非恆久的顛倒妄執,所有造作是背離真正的「常、樂、我、淨」。只因從來不懂得要積極以 佛菩薩的般若智慧、與持守戒律作為自我保護與恆久生命正向的依止。「般若」意味著除了這一期生命,還包含未來無量期生命的智慧,也就是要通透生命的來龍去脈,真實了解「生死的面目」,對生死坦然,來去自在。若此,方能稱是恆久真實之樂,又可以自利利他。大悲父 佛陀的教示,即在傳授這種無上真實智慧之法,從最基本的深信因果開始,能夠對所有眾生生起拔苦(悲心)、予樂(慈心)的慈悲心,自然而然會在生活中「以清淨的戒行」願意「修持十善業」利樂眾生。由於菩薩行者對眾生油然生起之慈悲心行,自在地嚴守戒律而去除一切身口意之弊而獲有「戒德」之受用,其戒香的優雅芬芳必然隨風逆風普熏於十方世界,廣傳其德,感動十方而蒙受其益;佛陀正法也能依佛弟子「持戒」的固有道德基礎而安隱往定、慧邁進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