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2諸佛福德是三界世間至尊.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6/6209-a26_036

由 正莉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製作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系列節目。今天我們要講的子題是「方便品」。

我們從 平實導師的《法華經講義》第二輯第158頁講起。我們先看經文,《妙法蓮華經》卷1〈方便品 第2〉:【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經文中的「世雄」,是指 世尊。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說:【這時候世尊想要重新宣示這個道理,因此而說了偈:「如來是世間最具有威德的大雄,智慧與威德是不可測量的;諸天以及所有世間人,乃至一切眾生不論是什麼種類,沒有誰能夠了知諸佛的境界。】

也就是說,如來是欲界、色界以及無色界這三界世間之中最為雄偉而且不可測量者,諸天以及所有的世人,乃至一切種類的有情眾生,都不知道佛的境界。因為究竟成佛是福慧兩足尊,表示福德與智慧兩者都圓滿具足了,所以諸佛世尊的威德,不論是從智慧所生的威德,或者是從福德所生的威德來說,於三界世間之中,沒有任何一個有情眾生能夠超越,所以稱為「世雄」。所以我們在佛寺的大殿裡面都會看到一個匾額,上面都有四個大字:大雄寶殿。所以「世雄」或者「大雄」就是在稱呼 世尊的意思。

諸佛福德是三界世間至尊,解脫也是三界世間至尊,實相智慧更是三界世間至尊。所以成佛時一定是十號具足,都具有: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十個名號,每一個名號代表一種功德。經文中,釋迦牟尼佛就用「世雄」這兩個字,來說明諸佛世尊的威德不可思量。所以,不但是一般人,就連阿羅漢們、大菩薩們看見 世尊,自然而然就會生起無比恭敬心、清淨心以及敬畏之心,就是因為「世雄不可量」。

由於 世尊的威德不可思量,使人自然而然產生敬畏之心,但不是恐懼之心。例如《大方便佛報恩經》卷6中的記載:【昔有一鴿,為鷹所逐。入舍利弗影,戰懼不解;移入佛影,泰然無怖,大海可移,此鴿無動。所以爾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無大慈悲;佛習氣盡,舍利弗習氣未盡;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習苦行。以是因緣,鴿入舍利弗影,猶有怖畏;入佛影中,而無怖也。】意思是說:從前有一隻鴿子,由於被一隻老鷹追逐,牠趕緊躲進舍利弗的影子底下,可是這隻鴿子仍然覺得非常害怕,身體一直不停地發抖。因此,這隻鴿子趕緊再飛到 佛的影子那裡,當牠躲在 佛的影子底下的時候,牠覺得非常安全,不再覺得害怕了。這時候,就算大海可以移動,這隻鴿子也可以安穩如泰山,不會再移動了。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 佛有大慈大悲,佛的所有三界愛的煩惱習氣都已經斷盡,對於殺害眾生的煩惱習氣完全斷除了;可是舍利弗只有修除解脫道上應該修除的煩惱現行,至於煩惱習氣仍然還存在。再加上 佛在因地的三大阿僧祇劫裡面行菩薩道時,不斷地去利樂眾生、慈愍眾生;可是舍利弗在六十劫裡面修的是苦行,而修苦行不過是在修練自己的心,只是以修苦行來斷除煩惱現行。由於這些因緣,鴿子躲在舍利弗的影子底下,還會覺得恐懼害怕;可是躲在 佛的影子底下,就不會感到害怕,就覺得很安全了。

又例如,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有一回當國王的時候,他的老百姓有病痛一直無法解除,他就問御醫說:「為什麼老百姓的病痛不能解除呢?」御醫回答說:「因為缺乏大魚的肉,沒有大魚的肉可以合藥,所以病痛不能解除。」這時候,還在菩薩位行菩薩道的 釋迦菩薩就想,那這樣的話,他應該趕快去投生為一隻大魚,讓國內的老百姓可以趕快解除病痛。所以,他就發願要投生成為一隻大魚,這樣就可以讓國內的老百姓,能夠因為吃到大魚的肉合藥以後,病痛就能夠痊癒了。

這就是對眾生的慈愍心所成就的菩薩行,才能夠使得習氣斷盡了以後這種大慈大悲能夠呈現出來。所以那隻鴿子可以感受到 佛陀的這分大慈大悲;可是舍利弗他還沒有,因為他還未經歷為利益眾生所行的大慈大悲的菩薩行。雖然舍利弗的煩惱現行已經斷了,可是這個習氣的部分,還得要經歷過真實的菩薩行以後,也就是要經歷真實的利益眾生的過程,才有辦法去轉變成為對眾生大慈大悲的心行。所以說,世尊的威德不可思量,能使人自然而然產生敬畏之心,但不是恐懼之心;諸天天主、天人以及世間人類,一切的眾生類都無法測量,也無法了知 世尊的福德與智慧。

那麼 世尊究竟是什麼境界呢?我們看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是怎麼說的:【歸命盡十方,普作大饒益,智無限自在,救護世間尊。】(《大乘起信論》卷上)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一開頭就說要歸命三寶。第一句就是講「歸命盡十方」,因為佛不是只有娑婆世界中才有,因為虛空是無邊無際的,所以虛空中就有無量無數的佛世界。既然十方虛空無邊無際,當然世界國土不可限量。世界國土不可限量,也就會有無量無數諸佛世尊;因此,學佛人得要歸命十方所有諸佛世尊,就像《起信論》這裡講的「歸命盡十方」,就是要歸命十方所有的諸佛世尊。

在這部《法華經》的〈授記品〉中,世尊授記摩訶迦葉:未來世還要再承事供養三百萬億諸佛世尊,於這麼多的諸佛世尊一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隨學,然後才能成佛。各位菩薩試想想,連摩訶迦葉尊者都還要再承事供養三百萬億諸佛世尊才能成佛,那何況是我們?所以,我們學佛人當然要歸命十方三世諸佛世尊。

接著「普作大饒益」,這是說十方諸佛可以普遍地大作饒益有情的功德業。菩薩所能作的有限,但是諸佛所能作、所能利益眾生的,可就無量無邊了,因為不但可以利益初機的學佛人,也能利益高層次的學佛人,所以說「普作大饒益」。

接著「智無限自在」,這是說佛的智慧無限而且又是自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有佛菩提智,而佛菩提智具足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成所作智。有時候是說,佛有三智,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以及一切種智。一切智是阿羅漢跟辟支佛的所證,屬於出三界生死的解脫道智慧,只是佛菩提智裡面的極小部分智慧。佛果的證得一定要函蓋解脫果,但是阿羅漢所證的解脫果只是斷現行,而佛所證的解脫果,不但要斷現行,連習氣種子也要斷盡。此外,還要證得一切種智,也就是證得一切種智才能成佛,一切種智成就時就是四智圓明的佛地境界。

般若慧的最高層次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還未圓滿具足就是諸地菩薩所證的道種智,當道種智圓滿具足就稱為一切種智。能夠圓滿具足般若智慧的一切種智,也就是般若的總相智、別相智以及道種智,這一切種智都圓滿具足之後才能叫作智無限。一一總持統統念持不忘,沒有一法不知;又因為一一總持中的每一個法相都可以延伸出無量義,每一義理中又可以延伸出無量義來,無量無數義理都可以具足宣說、無礙宣說,所以叫作智無限。

佛地的四智圓明,就是前五識有成所作智,第六意識有上品妙觀察智,第七意根末那識有上品平等性智,第八無垢識真如有大圓鏡智。每一心都可以單獨去運作,而因地中的菩薩還得要八識心王和合在一起才能運作。佛圓滿具足四智圓明的智慧,由於大圓鏡智的關係,說法無量無邊,所以佛圓滿具足四無礙辯,這就是智無限。

接著「智無限自在」,什麼是自在?自在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般若慧,有了般若的智慧就能得到一分的自在。例如,一般說來,上台報告時,這個麥克風不好拿,一般學人拿到麥克風會緊張,面對大眾會緊張不自在。可如果一旦明心破參了,上台作見道分享時,所呈現出來的就跟明心前不一樣了,他可以自在的侃侃而談。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明心證真如,般若正觀現前,有了般若慧,就有了一分的自在。明心證得如來藏阿賴耶識之後,第二轉法輪的經典可以讀懂了,至於第三轉法輪的經典就不一定了,因為第三轉法輪的經典講的是一切種智,那是明心之後,也就是悟後起修,想要進入初地時所要修的內容。第二轉法輪的經典可以讀懂了,就有一分自在,這就是第一分的自在。

第二分的自在,是從除性障上面來說。那什麼是性障呢?一般我們說到性障是指五蓋:貪欲、瞋恚、掉悔、睡眠以及疑蓋。這五蓋要淡薄,這五法不但會障礙學人證得四禪八定,也會障礙學人修證解脫道,也會障礙學人修證佛菩提道,所以稱為五蓋。明心之後,我見消除了,性障也漸漸消除了,乃至斷盡性障得解脫,這樣有了第二分自在,也就是有解脫道的修證,以及般若慧的修證,兩者互相增長,這就是自在。也就是說,心所以能夠自在,是因為有般若慧加上解脫慧。解脫不是因為定力而得,而是智慧,即使是俱解脫,也是依靠盡智、無生智的智慧而得,不是依靠定力而得,定力只是輔助的工具,定的本身不能使人出離三界生死,得要有解脫智慧,定才能助人解脫生死。如果有道種智、一切種智,那當然更是自在,這就是佛自在的根源所在。所以,自在的根源是從般若的智慧、解脫的智慧上面而得到自在,這就是「智無限」與「自在」之間的相互關聯。

接著「救護世間尊」,為什麼說佛是世尊?佛有一個名號叫作大醫王。醫生能夠醫的病只有世間病,佛能醫的卻不只是世間病,佛還能醫治輪迴生死的病,乃至世間的所有醫生也要佛來醫,否則都是免不掉輪迴生死,所以佛稱為大醫王,這樣才是能夠救護世間的世尊。佛由於有這種能夠「普作大饒益,智無限自在,救護世間」的功德,所以稱為世尊。換句話說,必須具足一切種智而四智圓明,才是「智無限自在」的救護世間尊。

時間的關係,我們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