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佛教裡面談的這些關於解脫方面的道理,它的層次是遠遠超過於少欲知足的層次,因為少欲知足可以讓我們減少目前我們所碰到的世間煩惱,可是少欲知足的這個修行,並不能夠並不足以使我們能夠超脫三界的生死,這裡面的道理當然就牽涉到宇宙世界的結構,所謂的六道輪迴的道理,所謂的有情生滅輪轉的真相,因為這些真相的關係,所以光是少欲知足,我們是沒有辦法出得了三界的,實際上也沒有辦法真正完全的解脫煩惱。所以如果真正談到極致來講,在《阿含經》裡面就有提到所謂的厭離、離欲、解脫這些看起來是非常究竟的字眼。

在佛教的修行裡面來講,可以選擇出家也可以選擇在家修行,在佛陀的時代,在家修行的菩薩就非常非常多,所以絕沒有在家人只能護持出家人的道理,實際上應該要講在家出家是不同的修行途徑,各有其利弊得失。

……

如果選擇在家修行的話,我們首先要認知的是,我們在家修行的時候,就不是為了遠離欲望而去遠離欲望,不是為了離欲而離欲,而是為了不讓煩惱干擾我們的修行,我們才要對治這些欲望。比方說,當我們對於世間的名利一味地追求,乃至於說我們常常會忘了本心,往往在追逐名利的時候,人整個就陷入名利的漩渦裡面的時候,這個時候,當然就應該要好好地去對治關於名利的欲望;可是如果說,我們的心雖然在紅塵裡面,可是我們對於名利,是淡泊名利的,而我們也知道說,我們在做這些世間法的同時,實際上有一個更高的目標,有更高的指導原則,那就是菩薩道與眾生同事的道理,我們藉由生生世世跟眾生同事的道理。

……

……在家菩薩很容易也會在許多世間考驗裡面喪失道心,迷失自己,其中很關鍵的地方是在於對於我們在佛教裡面,教義上所講的,佛菩提道跟解脫道,要有正確的認知,比方說,解脫這個方面來講,要對於解脫的原理,要有正確的認知,這樣子的話,才不會很容易就迷失了;另外就是說,由於是在家菩薩修行的關係,所以對於在家菩薩來講,如果能夠破參明心的話,對於在家的修行,將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助益。為什麼這樣講呢?……

……

佛陀在說法的過程中,何以先說解脫道,再說佛菩提道呢?佛陀先說解脫道的目的,並不是希望大家,一路從解脫道裡面,然後一路修,然後接著就修到阿羅漢,接下來,就到無餘涅槃的境界去了,這個不是佛陀的本意,一旦到了無餘涅槃的境界之後,這個人是沒有辦法繼續再跟眾生有任何的接觸了,因為無餘涅槃就是滅盡了一切,出離三界了;所以從這點道理來看,佛陀教導解脫道的目的,其實一方面是在於說,告訴所有跟著修行的佛弟子,讓大家跟著看看,解脫道其實是不難的,只要大家在這一世,按照佛陀的教導,精進的修行,解脫道的成就並不難,並且也有確實的果位,可以自己來驗證;可是這個就如同我們,現在講的話鋒一轉的狀況一樣,佛陀在教授了解脫道之後,接下來也必然會因為,希望大家更發大心,更幫助所有的眾生的地位來而著想,佛陀就接下來必然一定會教導大家佛菩提道,教導佛菩提道這個道理,之以在解脫道後面,我們剛剛提的除了是,讓大家快速建立信心之外,還有一個根本的關鍵,是在於說,透過解脫道的修行,我們可以快速的消除自己的性障,一旦這些性障,如果消除得很薄弱的時候,進一步如果在有機會,碰到善知識的時候,接下來要能夠參禪的時候,才能夠參禪得力,並且更重要就是說,即使我們有機會能夠破參明心,能夠找到清淨本心,這個狀況之下,如果我們的性障,本來就已經很薄弱的話,我們在破參明心之後,就很容易可以觀行到真心的種種功德,並且真實的受用這些的功德,並且透過受用這些功德,更加的領會,真如佛性的種種的狀況。這樣子我們在佛菩提道上的修行,就會因此而減少了許多的障礙。

……

所以,學佛是不是要捨離一切的欲望呢?

如果我們有先建立好正確的認知,也就是我們是為了修行,才來談到對治欲望的話,那麼出家就是很簡單的,按照出家的規矩來做;至於在家的話是不必遠離這些欲望的,可是在家的菩薩,希望大家更積極進取,真的破參明心之後,才能夠在五欲中行走自如。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2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2
正緯老師開示:學佛是否需要捨離一切的欲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