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在以前,有一個人,他要被行刑,行刑的時候當然也會很痛苦啦,一大堆人都圍著他。這樣呢,要行刑的時候,有一個人起了悲憫心,就覺得這個人還是很可憐――還是很可憐哪,那這樣的悲憫心,後來,未來未來未來世以後,他們再相逢,這個人呢――被行刑的A,就對對他生起悲憫心的B很好,這就是我們說的一見如故,對這個B可真的是很好。可是我們看看這件事情的因果,B有沒有真的在那個過去做了些什麼?沒有啊,只是那個念頭,這樣的念頭過去了而已,而且這過程中,那位受刑人的意識心是不知道的,但很奇妙的,他的末那和如來藏就能夠受持這樣B的善念,所以經過了這麼長久的時間以後,還可以顯發這樣的感恩之情。

    所以如來藏顯示的真實果報歷歷不爽,祂的整個心行就是這樣。所以呢,菩薩要學,因此不要說,這樣造了惡業,這業種被記錄下來,將來一定會受苦果,所以還要反過頭來埋怨如來藏。你要轉過這個念頭來想,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業果性可以成就,所以我們才可以自在地學佛,將來可以成佛;當我們都不去造這些惡業的時候,以後我們就會和這些惡果絕緣,這我們所領受的未來的一切都是善的境界,這樣不是很好嗎?這樣得到也才會心安理得啊!而對於以前的惡業,將來會產生的惡果,也當作是還債來想,乃至想想世間人說的「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只要我們肯誠心懺悔,對方的意識心即使不能感受這誠意,可是這對方的末那和如來藏也可以漸漸地領納,反正我們回饋眾生,本來就是本份事,所以業果是可以改變了。

    而當初圍繞在這個受刑人的旁邊的人裏面,大家都是這樣對這位受刑者充滿憤怒和斥責的心行,而在這樣作意的包圍底下,你還可以持續你對眾生的善念,持續你對眾生的慈悲,覺得說這個人還是很可憐的,應該來攝受他,這樣的想法就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啊!可能B也沒想到那麼多啦,可是這樣的心行,就可以讓他得到未來不同的果報。那你說,人家對他好,這樣有什麼好處?有啊!如果說將來你出來擔任弘法的角色,你就可以攝受他啦,因為他很信受你嘛,為什麼他很信受你?因為你當初的那個心念是難能可貴的事情。你說,生起一個悲憫心,難能可貴嗎?是啊,很可貴啊。尤其他作惡,你和他非親非故,還能夠生起悲憫心來憐憫他,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生起這樣的念頭,只有你。難道這樣,還不難能可貴嗎?

    菩薩是這樣地於世間改變自己的心行,也就是說,為什麼從眾生的觀點來看,菩薩的所作所為是不能理解的?就是因為眾生都是用他這輩子的──這個目前活生生在他現前的事情的觀點來看,所以要他跳脫「他這輩子」,去好好地面對「他這一輩子絕對會死」的這個事實,他都不願意去真實面對。比如像是說「你會死」、「你會不存在」、「那死了以後,你怎麼辦?」,這些都是他不肯去面對的。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這樣的眾生,要用這樣的觀點來思考,你只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改變你自己,至於對於眾生的愚癡,對於眾生安於輪迴的愚癡性,你必須隨順建立非愚癡性,旁敲側擊,而不是去強行打造他,眾生不用你打造,佛法必須要自悟,根本無法強求。因為許多的眾生,他永遠幾乎是眾生,很難成佛。因為呢,盡未來際、盡未來際、盡未來際,你成佛以後,再盡未來際、再盡未來際,你攝受的弟子無量無邊,最後已經成佛,成佛到世界全部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有你攝受的眾生也都成佛,乃至於他們的佛土所攝受的眾生都已經成佛,還是有超越超越無量的數不盡的眾生,一樣在三惡道中,在凡夫地中,不斷地痛苦地輪迴。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作為一位可以真正出離輪迴的你,何必要去跟眾生計較呢?你計較的話呢,從未來際來看,根本沒有意義。倘若你還是執意這樣作呢,是違背菩薩道的道行,這個就叫作壞戒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