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實導師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不斷地殷殷教誨:在修學佛法的五十二階位過程中,每一階位的往上升進都是與福德息息相關的,如果欠缺福德,是無法於五十二階位中往上跳上一個層級的,這就表示說福德是佛道修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糧,既然福德的修集這麼重要,那麼福德要如何收集呢?我們就請出《佛說布施經》中,請 佛陀為我們開示:

《佛說布施經》卷1: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說布施法。有三十七種:
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當得離眾嫉妬,人所崇敬;
二、依時施,得三業清淨,四時安隱;
三、常行施,得身心適悅,無散亂失;
四、親手施,得手指纖長,身相端正;
五、為他施,復得他人行大捨施;
六、依教施,心離取相,得無為福;
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嚴,眾所愛樂;
八、以上妙香具施,恒得旃檀之香,受用供養;
九、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肢體;
十、如法尊重施,得安隱快樂,眾人喜見;
十一、以廣大心施,得無量廣大之福;
十二、以美食施,得離飢饉,倉庫盈溢;
十三、以漿飲施,得所往之處無諸飢渴;
十四、以衣服施,得上妙衣,莊嚴身相;
十五、以住處施,得田宅寬廣,樓閣莊嚴;
十六、以臥具施,得生貴族,資具光潔;
十七、以象、馬車輦施,得四神足,無擁妙用;
十八、以湯藥施,得安隱快樂,無諸疾病;
十九、以經法施,得宿命等通;
二十、以花果施,得七覺支花;
二十一、以花鬘施,得脫貪、瞋、癡垢;
二十二、以香施,得離煩惱臭穢;
二十三、以傘蓋施,得法自在;
二十四、以鈴鐸施,得言音美妙;
二十五、以音樂施,得梵音深妙;
二十六、以然燈施,得天眼清淨;
二十七、以繒綵、疋帛施,得解脫衣服;
二十八、以香水灑如來塔廟;
二十九、以香水浴如來身;
三十、以香油塗飾佛像,共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三十一、以香水施浴眾僧,得富貴家生,少病安樂;
三十二、以慈心施,得顏貌和悅,無諸瞋恨;
三十三、以悲心施,得離殺害;
三十四、以喜心施,得無所畏,遠離憂惱;
三十五、以捨心施,得離罣礙,證寂滅樂;
三十六、以種種施,得種種福;
三十七、以無住無相心施,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告諸苾芻:「如是三十七種,智者所行,微妙施行,汝今受持。」
爾時舍衛國王白佛言:「世尊!我等云何而行布施?」
佛言:「大王!若求勝妙福報而行施時,慈心不殺,離諸嫉妬;正見相應,遠於不善;堅持禁戒,親近善友;閉惡趣門,開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復次行施,隨自心願,獲其報應。或以妙色、名香、珍味、軟觸,親手布施,得眾人尊重、眷屬圓滿、富貴安樂之報;或以飲食布施,而得大力;或以酥油之燈布施,而得天眼;或以音樂布施,而得天耳;或以湯藥布施,而得長壽;或以住處布施,而得樓閣、田園;或以法說布施,而得甘露。」
佛言:「大王!若以十善行施,復得十種報應。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婬欲、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而得命不中夭,財無散失,眷屬清潔,所言誠諦,離諸嫉妬,人所喜見,親友和睦,不墮貧賤,顏貌端正,智慧相應,獲報如是。」
佛言:「大王!若以上妙飲食供養三寶,得五種利益:身相端嚴、氣力增盛、壽命延長、快樂安隱、成就辯才。如是南贍部洲一切眾生——父母、妻子、男女眷屬——如上布施,隨願所求,無不圓滿。」
說此法已,皆大歡喜,作禮而退。」(CBETA, T16, no. 705, p. 812, c13-p. 813, b11)

而佛弟子在意的是,時值末法之際,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相似佛法』橫流,所學多是大名師所教的『依文解義的相似佛法』,令佛弟子縱精進修行,實無法有少分的解脫功德;那又如何於付出布施行為時,能如理相應求得正真的了義『正法』呢? 
佛陀已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中為我們作了說明: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中國報者:若作業時,於佛、法、僧、清淨持戒梵行人邊及大眾所,起於增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決定發願求生中國,還得值佛及聞正法,受於上妙清淨果報。(CBETA, T01, no. 80, p. 893, b23-27)

在上述《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有提到:
『若作業時,於佛、法、僧、清淨持戒梵行人邊及大眾所,起於增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決定發願求生中國,還得值佛及聞正法,受於上妙清淨果報。

以及 《佛說布施經》中有提到:
『…… 正見相應,遠於不善;堅持禁戒,親近善友;閉惡趣門,開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

意即布施時的『增上殷重』心態,選擇有「正見」相應的道場--正見應,遠於不善』,將是布施者往後在『佛菩提道上』『修學正法』的重要關鍵;所以布施時以理性態度所發露的『擇法眼智慧』,來「起於增上」、「殷重布施」這樣的布施,才是真布施,是大福田,才是令己護持正法、趨向正法之依憑,將來方可聞正法,受於「上妙清淨果報」。
關於這些布施時所應注意的智慧,平實導師在《菩薩優婆塞戒經》裡,有著詳細的說明,以下是在第一集,頁5~8中的開示:
【然而布施與成就佛道之因果與關聯,屬於因果之了知,其中原理並非等覺菩薩所能全部了知,故說因果之深細廣大,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了知。而菩薩盡未來際之修行,恆以施為上首,若不先行了知施因與未來受果之關聯者,即不能了知布施與異熟果報間之關係;若不知者,欲求諸菩薩盡未來際行施而成就佛果,殆無可能;由是緣故,佛為菩薩弟子四眾宣演此經,令得知悉行施與果報間之因果關係。於此部戒經中,佛為菩薩四眾細說「布施與菩薩世世不斷之可愛異熟果間之因果關係」,解說極為深入;若能了知其義者,即可不退於菩薩六度。
    復次,此經亦詳說第一義諦之真義,故於業行之說明中,宣示異作異受即是自作自受之真義;如是正義,於一般經典中難得一見。若能確實了知其義,則於行施之際,既可不執著於未來世必將獲得之菩薩可愛異熟果報,亦可繼續行施,修集廣大福德,亦不致因此而壞世間法,導致家屬及世人之側目,令菩薩修施易得成功,道業因此而得助益;緣是,故選此經而為眾人宣講,冀能助益菩薩四眾,同得見道而證菩提。
    此外,初機學人樂種福田,然而大多不知福田與毒田差別所在;往往正當種福田時,所種卻是破壞正法之毒田。如是求福反成助惡之因由,端在不知三乘菩提差異所致,是故聞說深不可測之如來藏妙法時,即因名師誤導之故,即等視如來藏妙法同於外道神我,由是而極力護持否定如來藏之邪師,產生了力助破法者之愚行,以冀如來藏妙法消失不傳。由是緣故,欲藉此經中 佛所宣演三乘菩提異同所在之正法智慧力,令諸學人悉得了知真實福田與假名福田──毒田──之差異所在,由是而令修學菩薩行者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廣大福德。今此戒經之中,對於三乘菩提之差異所在,有極為詳盡之剖析;學人讀已,即能深入了知同異所在,以後修學佛道之時,庶幾有眼能判、功不唐捐。
     又如十善業道與十惡業道,其中之因緣果報正理,亦有詳細說明。並且特別說明:有人行於少施而得解脫分,有人行於大施而不得解脫分,悉皆各有其原因。若人能細讀此經,並且深解其義趣者,則求二乘解脫之道,輕易可得;然後進求大乘菩提,易得入道,未來成佛之道歷然於心,終無疑惑。如是眾理,於此戒經悉有開示。】

在修學佛法行菩薩道的路上,必須實踐六度波羅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 ,加上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六度以及四無量心,是為十波羅蜜,依此而展開無量無邊的六度萬行、十度萬行,總攝一切菩薩道行;所以菩薩道行必然不可只光偏修福或偏修慧一種,福、慧兩種是要兼顧的同時實踐,這樣佛道的修行才能具足圓滿,然而 佛陀在《大寶積經》卷89開示:
「諸佛所說一切施中,法施第一。」
所謂法施,當然是佈施正確的法才是法施,正確的法施才能對佛弟子的法身慧命有所幫助,所以若一切財施與無畏施皆不離正法布施者,這才是佛法中最殊勝的布施。這在以下所舉示的經典中也有所開示:
 

《悲華經》卷1〈2 陀羅尼品〉:
「善男子!如來本行菩薩道時,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攝是章句,供養恭敬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佛世尊。於諸佛所,或行布施,或修梵行清淨持戒,或勤精進,或修忍辱,或入三昧,或修習慧。種種修集純善淨業,是故我今得無上智。(CBETA, T03, no. 157, p. 174, a13-18)

而關於所謂的『修集純善淨業』,純善淨業的修集,必須依止在有正法所在之處才是,若布施的是錯誤不如理的法,那就不算純善淨業,這個 佛陀在《長阿含經》卷12中有明顯的說道:
「佛告周那:
『彼雖有師,然懷邪見;雖復有法,盡不真正,不足聽採。不能出要,非三耶三佛所說,猶如朽塔不可汙色。彼諸弟子法法成就,隨順其行,起諸邪見。』
周那!若有人來語其弟子言:『汝師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應於現法成就道果。』彼諸弟子信受其言者,則二俱失道,獲無量罪。所以者何?以法不真正故。」(CBETA, T01, no. 1, p. 73, a23-b2)
   佛陀開示說,如果這個法不正確,那即使這麼辛勤的俢行,結果呢?二俱失道,這兩個師徒之間,通通都不能獲得真正修行的法道,而且會獲得無量的罪過。為什麼呢?因為法不是正確的。

那什麼樣的法,才是正確的可以讓每一個人來平等依止的呢?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CBETA, T17, no. 839, p. 906, c28-p. 907, a4)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CBETA, T17, no. 839, p. 907, a4-10)
 --意即 依止 如來藏一實境界。

佛菩提之修證即是發起菩薩性實踐菩薩道,才能有實證佛法的一天,而要實證佛法,就是要親證一實境界的「如來藏」,這樣才能證解佛法真實面貌,而在這其間不離「福慧並修」,即以菩薩六度萬行為正行,而菩薩正行的發起,莫不因在十信位熏習圓滿後,菩薩種性發起並發了成佛的菩提心之後,才能持續的行之不輟;菩薩六度的布施行中,始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等五度莫不是在修集種種純善淨業,如果福德不夠,絕對難以於緣熟時成就第六度的般若智慧,唯有在前五度的福德修集夠了之後,才能值遇善知識學習到般若智慧;而且福德一定要自己一步步腳踏實地去做,絕不能假手他人;猶如我們吃飯一般,各人吃飯各人飽。福德的果報如影隨形,如果福德單薄,將來的『異熟果』就不好;福德之所以重要,實乃佛菩提道每一階位的進修都必須以福德為支撐,才能地地往上昇進,每一階位的福德都代表自己攝受的佛土有多少。在成佛的五十二個階位中,弟子都必須具足圓滿,所以要在許多的層面上來利益眾生。既然福德代表攝受佛土,即是成佛的菩提資糧,可見福德的累積在佛菩提道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總而言之,行菩薩道是離不開『財施、無畏施、法施』,凡做這三種布施時,都必須以智慧為先導,若能為眾生導入正法的修學而作布施,則是最殊勝的布施,因為這正是 佛陀所說的『種種修集純善淨業』,如此也才能有智慧到彼岸圓滿布施波羅蜜 。平實導師著作《菩薩優婆塞戒經》真是人人必讀的好書,有心修學佛菩提道的人更要審慎詳讀如實履踐,以切確了知布施的種種功德差別相,遠離非正法的毒田布施,『以無住無相心施(註),得無上正等正覺』,如此則佛道易行。


註:
一般人以為的 『無住無相心施』,是說能分別的第六意識心,不取相分別、不執著於自己的布施而言,但這並不是 佛陀所教示的『無住無相心施』,關於『無住無相心施』的正確法義,敬請參閱: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821309
✪生活中的佛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的真實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