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王醫師的故事,讓我想起蕭伯納的名言──「人生有兩齣悲劇:一齣是萬念俱灰;另一齣是躊躇滿志。」簡單一句話,很貼切描繪出世間法總是落在一體的兩面;換言之,就是有樂必然有苦,有好必然有壞,世事必定是苦、樂交替輪流出現、變異,所以才會有躊躇滿志的背後潛伏著失敗不得意所帶來的萬念俱灰啊!


可是又有幾人能坦然面對這不可逆轉的事實?換個角度而言,人類一出生即分分秒秒朝向相同的目標──終點站──邁進,只是遲速的差異而已;藉由日日緩慢變異而能夠圓滿成長的過程,其間仰賴「無常變異」才能順利進行著人類這一期生命的生、老、病、死;否則恆常不變,一出生即停格在那一剎那,如拍照的相片,保持原狀,如何成就生命的歷程?


有了這一層認知,再回頭來看世人所說的「無常道理」,於順心愜意的花好月圓中出現了「變異無常」,心理總是無法調適,希望不受歡迎的「無常」永遠不出現,能夠保持恆時月圓,花開長青,難道不是一般人面對事實真相的矛盾心理嗎?

曾經是大贏家的醫師,如今面臨半身不遂,往日的種種意氣風發,如今徹底地被病魔打敗;人生由彩色繽紛頓變成黑白蕭條,被迫失去舞台絕望到極點;一世尊榮的志得意滿,陡降為四肢不便自卑自艾;縱使一生行醫,此時絲毫派不上用場,無法自療的無力感以及顏面盡失的挫折感,身心俱創、萬般無奈,許多人不也體驗過嗎?


然而在經歷重病的痛苦心路歷程中,若以佛法角度分析,其中隱藏著較深層、微細的徵結屬於大眾習慣性的害怕心理:「我曾經『擁有』的一切,不久即將面臨『失去』的『愛別離苦』」。而一般世人所認知的「愛別離苦」通常指現象界感官世界所接觸、心靈層面所覺受由「有」轉入「消滅」的失落感:其中尤以家親眷屬往生的生離死別之痛心與不捨較令人震撼。
但是鮮為人知更深細的「愛別離苦」含有另一層的真意,確實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是說被我們運用了一輩子的「身體」與「覺知心」,終究有朝一日時節因緣將盡,必須要捨報離開世間了;而這輩子自以為處處能作決定、主宰、短暫的虛妄我,愛攀緣一切的我,習慣於保持作主、維持現狀、不肯改變,以致始終掙扎、不甘願放下早已敗壞的物質身體讓四大分崩離析,以及一輩子「愛主宰愛作主」使用慣的腦袋瓜也要離開世間,趣向一個全然不可知、沒有準備的未來,身子頹墮,心裡都是負面的情緒,身心煎熬、日夜憂惱,這才是佛法所教導的重點之一:有情人類大限來臨時、習慣性無法捨離相依相守一輩子的五陰身,內心不自覺所産生悲苦與掙扎,這是「愛別離苦」中的極致啊!
明知無可逃避,遲早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卻依然恐懼於「愛別離苦」的時刻。縱觀古今,人的一生總是全力投注認真的學「生」──學著如何寶愛身體與覺知心,求取五陰極度的享樂,以及伴隨聲譽財富而有的風光生涯!有多少人肯未雨綢繆,用心探討最終一刻「愛別離苦」的應對之策? 
數十寒暑人人皆是「慶生而厭死」,規避真相,當無可避免的預警出現,身體失去原有的行為能力,隱藏於心中的驚恐以及憂惱本能地抗拒事實而無法調適,日夜提著心吊著膽,拒絕接受關鍵時刻到來,這是普羅大眾的正常心態!


然而數千年前,東方智者早已探究及付諸種種修行法門,有情生死不絕重複流轉之過程,是否還有人類知識領域能學而尚未觸及的「生死」智慧呢?眼前,我們是否在一生汲汲營營如陀螺般打轉之餘,暫停片刻,吸取古聖賢哲之法乳智慧,培育無量劫來疲於奔波的「愛主宰愛作主的假我」,讓衪確實能夠接受自己本是虛妄不實的,每一生衪只不過是扮演一世的過客而已!


我們流轉生死的最終意義,是要衪了解真相,有因緣接觸天人師 佛陀所教導的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生死之法」,了知能夠持續輪迴生死的背後,是由於永恆不滅的「真我」做支撐,讓世世「愛主宰愛作主的假我」,願意放下喧賓奪主的妄自高大,而親自認識人人與生俱足、平等的各擁有「如如不動」的「本來真面目──自性如來」!


超乎三界生死,沒有老病苦痛,如《心經》所言「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讓恐懼「愛別離苦」的假我徹底下個「堅決的決定」學習認清本來「無病無亡」的「本來真面目」──如如不動、恆時自在的真實我!即如《金剛經》所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如「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再三強調,三界世間的有為法,都是如露如幻如泡影,我們最珍愛的色身與覺知心也是短暫不可靠的!


至於我們為什麼會生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
《維摩詰所說經》卷2〈5 文殊師利問疾品〉: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CBETA, T14, no. 475, p. 544, b20-28)
眾生是「從癡有愛,則我病生」,意即眾生會有貪愛,都是從無明愚癡而來;因為無明於生命實相,所以貪愛虛妄不實的「五陰我」──色、受、想、行、識 以及「我所」──色、聲、香、味、觸;顯然人類的五陰我與我所是由於有貪愛為本而産生的,即是有了貪愛之心才出生有五陰,有了五陰飲食五穀雜糧,身心不協調,當然就會有病。 


若不修學佛法,我們從來只認識會有生、老、病、死的短暫五陰我,而執取這個如夢幻泡影的五陰我為唯一我,遭遇病苦、不如意之時也無奈的拖著生活。同時為了能夠解除病苦,就到醫院以殺死細菌、病毒、割除腫瘤等等二元對立的觀念來治病,如此一來,是否能讓我們不病不死呢?經由 佛菩薩的教導,下決心認識隱身在我們肉身與覺知心之後的「藏鏡人」,這也是 佛陀示現娑婆之一大因緣──人人身中都擁有一個永遠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的真我,如同十方三世諸佛,平等無異!換言之,若能認識自身有個永遠不病的「本來真面目」真我之後,自然能夠依止於從來不曾有貪、瞋、痴三毒心病的真我,每一世經由修行熏習,持續淨化「愛主宰愛作主的假我」過客,未來無量世自然也會逐漸少病少煩惱而得解脫甚至成就佛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