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在公園裡討論事情,一位帶著鴨舌帽的中年婦人,推著輪椅上兜售的中年男士。
這位身障男士面孔莊嚴,顯然他有面對現實生活的勇氣。為了打氣給他信心,先讚歎他長得莊嚴,又小心的輕問他不良於行的腳是先天的,還是後天受傷的後遺症?
他友善的回覆:
「是小時候發高燒引起的,我們那時候40年次的人,不少人都有這種持續發高燒的情形,是感染了小兒麻痺症病毒。」
身旁的婦人補充:
「他是我的親戚,一個人行動不變,所以幫他的忙。」
聊天中,該男士提起,說婦人的思想異於常人。
忍不住好奇,請男士舉例子說明。
婦人反倒自己搶著說:
「結完婚,不喜歡先生靠近,……所以雖然結了幾次婚,老公都跑掉了!也生了三個孩子,都是被老公打出來的!」
「總覺得一輩子生活不順遂,很艱苦,常常會跑到廟裡大哭一場;有次到廟裡求好運,人家告訴說身上有東西,需要改運,於是花了一萬伍,讓人家作法,回家後反而不舒服了好一陣子。」
婦人最後感嘆說:
「我常常想『做人真的很苦』,活得一點意義都沒有,很想自殺死了算了!」
我們好言相勸:
(以下則是整理交談的重點)
「世間上覺得苦的人大有人在!不久前,看到聯合國的一項調查統計,說世界上每49秒就有一人自殺;照這樣看來,確是有許多人感覺『活不下去』,讓我們探討看看,人生發展到『活不下去』的可能因素。」
「人類從小到大的成長模式,都需要學習謀生之道,求得一技之長,否則無法在社會立足。個人之外,家庭及周遭親友,都希望我們能達到眾所欽羨的佼佼者,最好是『名利雙收』能光耀門庭──這是大環境沿襲下的謀『生』之法,所謂的生活。」
「等而上之者,是一些比較有福報、安貧樂道、淡泊名利者,無須為五斗米折腰,也沒有周遭的壓力,能愜意過閒雲野鶴的悠閒生活。然而據統計,世界上貧窮人是佔大多數的,大都生活在拮据困頓之中,維持家計、填飽肚子已經是相當不易了,那還有餘力思考衣食以外的問題?尤其,沒人可以倖免,又無人真實了解,有關下台一鞠躬『閉幕』的未知之旅──學習面對『死亡』的態度或法門。」
「中國人尤其忌諱談死,對於無法抗拒的最終之旅──『生死之法』的學習,相當迴避。其實,『生死相關的主題』是很應該做深入了解。想想看,人生活著頂多百來年,若完全無知於百歲之後的內容,是否意味著『隨他去』,任由自己闖進一片全然陌生、毫無準備又無止盡的暗夜?」
「眼見地球生命持續存在,我們也在其中悲歡離合接近一百年,接著踏入不可避免又無知的陌生 未來,只緣於我們活著的時候不肯面對,像鴕鳥般把頭埋進愛恨情仇的坑裡躲避;明明遲早必然發生的事實,卻背過身子閉上眼,以為就躲過了?願意嗎?繼續當鴕鳥?」
「因為我們是凡人,本來就不懂生死,卻寧可花費一生學習短暫百年之『生』,不願花費半生點亮千萬年之『死』」!
「因為是凡人,我們必須要有因緣福報值遇大醫王的無上大法,療治人類醫生束手無策的『生死之病』,從學『千年暗室,一燈即明』之微妙智慧!
真實善知識的教導,可以啟發我們面對『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切身攸關的大問題。這也正是順治皇帝所曾起疑的『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來時歡喜去時悲,合眼朦朧又是誰?』」。
「長久以來對這個『我』的存在不解,每天早出晚歸精疲力竭,似乎只為了五斗米;幾乎沒有靜下心思量過,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日復一日像陀螺般被推著滾動,這樣的日子,轉眼端午又中秋,眨眨眼又是一年,內心滿意嗎?」
「偶爾有連續假期,突然驚覺,已經在世間混了這麼久,難道這就是我們人生生命學習的方向與目標?自小上學為了長大會賺錢,現在能賺能養家活口了,接下來活著是要再賺更多嗎?也沒人告訴我們?生命的存在似乎只為了生活,生活為了賺錢吃喝,吃喝飽足後並沒有對生命獲得通透的成就感,夜闌人靜之時,反倒平添一些無奈,不知為了什麼活著?」
「對於存在的『我』有疑惑,經年累月如此周而復始,逐漸導致許多人活著覺得了無生趣、萬念俱灰而引生種種痛苦的念頭,這是『無知』於生命存在的內涵,對『生死』的意義不明白,更是『無明』於『我』而感到苦的真正原因。」
「另外,那些劃符作法的術士,都是使用鬼神相應的法術,既然是利用鬼神,也就是有求於鬼神,可是知道嗎?有些鬼神瞋心還不小,如果祈求之後不能遵守諾言去還願,可能還會遭到不測;真正說起來,鬼神道的眾生,對『我的存在也不了解』,大都是『還沒有智慧否定眾生所以為的我』(即尚未斷我見)、同時也還沒有解脫於執著眾生我的貪、瞋、痴三毒,所以他們算是還沒有解脫的凡夫,他們自救都沒有能力,如何能夠解救您呢?遠遠不如念佛,佛陀衪是『不但解脫於三界的繫縛』而且又是斷盡一切『無明』的『無上正等正覺』的『無上士』」!
「如果我們隨時能夠憶念 佛陀,就像孩子想念母親,需要母親的幫忙時,被孩子掛念的母親,因為母子連心,不知不覺中,也會感應道交的來幫助孩子。」
剛好身邊帶有一些相關資料,於是翻了一些 佛陀開示的經文給他們看,他們也有興趣,想多加了解: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5: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CBETA, T19, no. 945, p. 128, a21-b6)
「此段經文主要在開示:佛菩薩所施設的種種善巧方便,是要我們體認到諸佛菩薩護持眾生的無量無邊功德,進而使眾生對佛菩薩生起清淨信心,轉而來憶念自身本自俱足無量無邊功德的『法身佛』;隨學真善知識的教導,修集次法,逐漸培植正法福德,而能在機緣成熟時『開悟明心』──找到第八識『真實的我』,若此才算是真正進入佛門。爾後仍需持續進修,並真實轉依於有情眾生人人都各自具足、平等的第八識『唯心淨土』,如實修習,這才是真正憶佛念佛的目的,也才是能讓眾生究竟的離苦得樂法門!」
由於他們還要作生意,也只好向我們提出告別。
與兩位有緣人分手後,回想起當婦人提到那句
廟裡的人告訴她身上有東西,需要改運時,
身障男士隨即附和著:
「的確,佛法應該生活化才對,要用 佛陀的智慧來解決問題,佛陀也不能幫我們改運,需要改變的是自己的想法與習氣,思惟改成正向,習氣就隨之轉化,智慧自然就開啟了,就像陽光普照,黑暗就遠離一樣,命運自然就跟著改了!」
且不論他目前的困阨環境,但是觀點及理路還挺有智慧的。
如果說這位婦人身上真有不祥的東西,是要用劃符作法的方式驅趕,還是要用更明智有效的方法解決呢?
在佛法中確實有教導佛弟子以「和解」的方法──「懺悔、做佛事功德的方式」迴向給冤親債主。冤眷本就與我們有特殊因緣,祈願能夠藉著誦經、懺悔作功德時,以我們自身的行誼及誦唸經典的內容,讓冤親債主聽聞佛法義理,接觸生命真實的意旨而不再執著過去世之恩怨,讓冤眷也能得蒙佛菩薩的恩澤而離苦得樂,因此願意解冤釋仇,這才是明智的根本處理方式。絕不適宜用驅趕的方式,若以強行驅趕,難免仇恨加深綿綿無盡期,冤冤相報何時了?
為了讓大眾了解「迴向」的意義,也一併提供經典中 佛陀教示有關「迴向」的功德受用: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決定報者:若人於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業發願迴向,即得往生。是名決定報業。」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不定報者:若業非增上心作,更不修習,又不發願、迴向受生,是名不定報業。」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邊地報者:若業於佛、法、僧、淨持戒人及大眾所,不增上心施,以此善根願生邊地。以是願故,即生邊地,受淨、不淨報。」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中國報者:若作業時,於佛、法、僧、清淨持戒梵行人邊及大眾所,起於增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決定發願求生中國,還得值佛及聞正法,受於上妙清淨果報。」(CBETA, T01, no. 80, p. 893, b13-27)
《分別善惡報應經》卷1:
「復次,修習何業不生無間?修諸善業迴向所求,決定得生諸善趣中不入無間。
復次,修習何業感得何果?若修善業感可愛果,若造惡業感非愛果;若遠離此善不善業,愛非愛果終不可得,譬如慈女商主遠行,久不歸家子無由得。」
「復云何業而不得果?所修惡業迴心發露,省悟前非思惟嫌厭,心念口言作意專注重重懺悔,此業雖作而不受果;善業亦然。」(CBETA, T01, no. 81, p. 897, c26-p. 898, a5)
人人耳熟能詳之語:「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活在人世間,令人憂腦,想不開的種種麻煩事情相當多;由於想不開、無知、也就茫然於人生,然而為什麼一般大眾缺乏如理的智慧以解決人的生命問題,這必然也是有原因的,請看以下經中 佛語教示: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邪智報:
一者,不能諮問智慧沙門、婆羅門;
二者,顯說惡法;
三者,不能受持修習正法;
四者,讚非定法,以為定法;
五者,恡法不說;
六者,親近邪智;
七者,遠離正智;
八者,讚歎邪見;
九者,棄捨正見;
十者,見癡惡人,輕賤毀呰。以是十業得邪智報。」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正智報:
一者,善能諮問智慧沙門、婆羅門;
二者,顯說善法;
三者,聞持正法;
四者,見說定法,歎言善哉;
五者,樂說正法;
六者,親近正智人;
七者,攝護正法;
八者,勤修多聞;
九者,遠離邪見;
十者,見癡惡人,不生輕賤。以是十業得正智報。」
(CBETA, T01, no. 80, p. 892, c25-p. 893, a7)
又,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中,佛陀說:
「佛告首迦:『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不同。』」(CBETA, T01, no. 80, p. 891, a25-26)
既然一切眾生都是依止於「業力」,隨著自己所造作的業力流轉;然而佛法之所以勝妙,在於業果仍然可以經由修行的強大善緣以及願力而逐漸轉變的。
祈願我們都能信受 佛語的教示精進持守身、口、意三業,汱換不淨的業種,在無盡期的生命流轉裡能有善根奉持讓眾生得「正智報」的十善業,如此依於佛陀的「正智」教誨必定能漸次解決許多生命中因為沒有智慧而無知(無明)的造作,願我們共勉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