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想《高僧傳》裡一定有很多既有趣又神異的故事,看完全集之後,果然是精采!若以故事的奇特性來看,可真是令人神往…,例如:安士高大師有宿命通,多少人希求有此能力!?坊間命相之流就且不論,依佛、依道號稱能知人三世因果者,便能使眾人趨之若鶩。如同那些所謂的有道之士或密宗法王、仁波切等,平時為人勸善行施、律己甚嚴,儼然是一位有修有證的師父,信徒或門人有事則說其人往世因緣如何,現今應當如何解決…等等,說命解厄彷彿高深莫測,實仗其世智辨聰、知識經驗豐富耳,所說皆為臆想探測推論而得。再加上其人口才流辯且善於察言觀色,結果便煞有其事似的!但若問今早所食何物?即無言以對,真是今朝尚且不知,況乎前世?!

另有一流鬼神之道者,稱之為「神」,實則有辱神格!其大部份乃鬼道之相應法,只要養一小鬼附耳報來,坐上法座,法袍一搭,來人未開口,即直道來者姓名、住處、今為何事前來…等等,事事果真如其所料,絲毫不差。接著再說你前世如何?業障多少?亡魂隨身與否等等…。可憐你無法得知真相,故會統統相信,且驚為大師!不但歡喜奉獻捐款,並依其言回家修行:「回去之後,唸某經四十九遍,持某咒十萬遍,限令一個月做完…等。」若時間已至,汝無法完成〈其交代的功課本故意刁難,來者最好無法達成〉,則告汝曰:「是以此業障難消,我今將為汝作法令消。」使汝再次捐獻;倘汝完成後卻覺業障未消,則又對汝曰:「有更多債主求償,來者凶惡勝前。」,必以種種更加令人怖畏之事來掌握來者之希望與恐懼。如此美其名曰為度眾入佛法,實則為興道場而求名得利罷了!彼諸人等,實無神通而妄說因果,皆為未證言證、妄說吉凶禍福之徒耳。

真有神通者則不然,如安世高大師,其宿命通用在何處?自己找上門去,讓債主一刀把他殺了!勇於償報外又藉此惡緣設法令世人信因果之真:於下一世尋訪前世殺害自己的債主,細說多生業報因緣,彼此解怨釋結,歡喜相對。最後還讓他追隨安師東行遊化,抵達浙江會稽時親見大師另償宿業而亡。此人因見大師前後二報的應驗,於因果深信不移,從此出家學道,精勤修學佛法。是以師真乃大菩薩也!若不證無生、無我之法,如何能有此大智與大勇?!菩薩當將心安住於佛法「正念」之中,於一切善、惡因緣、種種境界之相,皆能善於分別了知而不執著彼相,時時轉依無我法而起現觀,直至心得決定、成就無間作意後,即能隨順緣起,於自身異熟果報之諸受用中行諸佛事,成就無漏有為功德。如《金剛經》云:『以無我法行一切善法。』因依無我法故,一切善行方為真善,非世法之善惡對待之有漏性也。如是才能真實自度度他,為佛真子!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問題有許多的理由,其中一個很直接的理由是:這些大阿羅漢們必須將這場人生的無生大戲演好,所以他們安分於「聲聞僧」的角色,這樣就可以讓佛、法加上後來進入僧團的比丘,誠敬三寶的比丘,而成為表相三寶、小乘三寶,再加上 如來所隱喻的大乘法,這樣隱喻的見解不被後世的出家人所壞,這法就可以傳之久遠,因此便不會有三寶覆滅的問題;要清楚的是,實義三寶於此世界宣揚的對象還是如是根器的眾生,因此必須要依附於當時世界還有表相三寶,抑或小乘三寶,如是斯才能夠成就度生的種種殊勝因緣,不然這世界的大乘法的因緣就是相當微薄而難以建立,所以大阿羅漢們「乖乖」地扮演「尊者」、「尊宿」的角色,並不需要刻意去跨越這個界線和藩籬,將自己所了解的大乘法也說出來,然後改弦易轍,說自己也是菩薩;並不需要這樣來作,只要這些大阿羅漢們好好地扮演常隨眾的角色,當大家都不去問 如來問題,後來進入僧團的比丘對此也就不會去問,因為他們的程度不到那裡,「非所當問」,乃至可能要這些提問的比丘,好好地觀行五蘊「非我」和「非我所」,不是要這些比丘去注意到底什麼不是蘊處界的法,這個是不是出三界的法,是不是究竟的法?這些都距離這新熏習的比丘們太過遙遠,因為他們不一定是為了大乘法的究竟義而來,直接挑明白說,他們不是為了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發菩提願而來,因此他們許多人是要解脫於三界,是要無再受到三界有法的束縛,因此既然許多人目前的種性是聲聞,就要努力斷除五蘊中的「我」、「我所」,了解「非我」、「非我所」,這是要審慎觀察,確實去省思,於省思後,確實信受,並斷除對於三寶──佛法僧的懷疑,斷除對於四聖諦的懷疑,這樣才能夠於三縛結斷除。所以對於佛法僧的懷疑斷除,也就是對於外道的見解的疑惑斷除,因為信受三寶,所以對於非三寶的外道不再信受,這疑見斷除;對於四聖諦的懷疑斷除,因此知道成就的道路應該如何去行,所在的僧團既然有這麼多的小乘聖者,大家都可以成就阿羅漢,一千二百五十常隨眾為大家作證,各樣的人都有,這樣為何我不能成就道果呢?所以對於外道所說怎樣的修行才是對的,要持守怎樣的戒行才是對的,便棄之如敝屣,而向 如來所說的四聖諦勇猛邁進,決定當生剋期取證阿羅漢果。這世界的眾生大多是心志怯懦之輩,因此不能夠先直接不識其根器,便加以大乘法。如果遇到大心種性者,當然要跟他說大乘法,只是大家要受一段時間的熏習增長。

所以要作一位名實相符的比丘,至少是要證果,證得小乘果,不然別人一問起來,請問什麼是「比丘」的含意,結果說了很多,然後人家只要一句話:「那請問你既然這樣稱呼自己是比丘,那『比丘』含意中的種種『功德』,你是具備了嗎?不然為何你稱自己是『比丘』?」經過這樣當下一問,不免瞠目結舌,只好說自己不是比丘,可是自己又披著袈裟,這可尷尬了!

如果是以 如來之所說,那至少也要不落於外道見,而且「不能壞大乘法」,不能壞 如來將來所說法,不能壞 如來所說聖教量之法,而阿含時期實際已經說明了聖教法,將大乘法已經有說,這有說的事實是非常地明顯,所以有分學者想要說 如來於阿含時期沒有宣說大乘法,這是少聞寡慧的愚癡人! 如來因人說法,稱機而談,因此當然有宣說,因為總是有人天、諸菩薩、乃至人間出生的菩薩來道場出家,所以如何說沒有這宣說大乘法的時機呢?因此小乘人不要妄想「壞大乘法」,如果不能知道「阿羅漢滅後不是無有」,就是邪見,如果以為「識蘊可以此生命終之後,為常」,也是邪見,這是荼啼比丘的事情了。所以佛法說「非斷非常」並非是用嘴皮說說,這是以「聞思修證」的「證」來說,不是像是一般的人以為思考一下就是佛法,以為動動腦筋,能夠含攝諸法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不偏於一邊,在中間最好;可是如是之人根本出了家,還是不知道什麼是一邊,什麼是另外一邊,因為這是大乘法,不是出家的聲聞能夠確實了知的!聲聞僧是必須證果,才能夠稱之為聲聞僧;然而稱自己是「比丘」,哪裡不是僭越呢?因此 如來要這樣苦口婆心地說,不管要參學的人是不是證得小乘果,至少不能夠對於大乘法進行破壞,你不能壞大乘見,就是說「這蘊處界中應當有隱含一個非三界有的常,可是祂不是蘊處界」,所以就隱覆這樣的密意,而說「非我」、「非異我」,「如來既然不是五蘊,那異五蘊有如來嗎、非五蘊有如來嗎?」當場還要你承認,即使你不懂這裡面真實的含意,可是這法的知見不能壞,沒得商量,就是不容許讓大家再去作種種思維而說不是如此, 如來如是維護,就是說已經對於大乘法做了播種的工作,而記錄小乘經典的菩薩們也知道必須如此,因此聲聞人編纂出來的經典──《四阿含》經典看起來、閱讀起來,就感覺好像沒有那麼精彩,這當然是要顯揚大乘法;但即使是如此,這些大乘法的種子的意旨,大乘法的少分義理,還是於阿含經中有宣說。而且你只要是自認是「比丘」的人,你就是不能否定這樣的見解,否則你就是外道!因此至少要有「初果向」,了解知見,不壞大乘法的知見,以 如來所說的見解來取代當初自己對於蘊處界的誤計!因此透過這簡短的僧的定義,應該讓大家明瞭從 如來所說的小乘法中,如果你要自稱為「比丘」,那你至少要是「初果向」,就是小乘的知見有了,而且不能壞大乘法。可是一定會有人說:「但小乘人都還不懂什麼是大乘法,他如何壞大乘法呢?」這已經宣說於兩篇文章了,就是對於 如來說的「五蘊非我、非異我」要肯定,「異五蘊、非五蘊有如來」要否定,「阿羅漢歿後無有」要否定,「識蘊於死後為常」要否定,這是小乘人至少遵守的原則,亦是必須信受的知見至於對大乘法想要作深入的了解,還是那句,歡迎你到全省的正覺講堂參加共修,或是參加 平實導師於每週二全省所開演的法會──宣演佛法之會,共霑法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阿羅漢滅後」是「無有」是不對的,那就只能有另外的一個結果,就是「阿羅漢滅後」不是「無有」;可是其中已經沒有「三界有」,因為阿羅漢已經捨棄三界諸有,也不會再有三界相關的「有」出生,所以十二因緣和十因緣法中,便已經說得很明確,要想避免下一次的出「生」,就是要斷除「有」的因,而阿羅漢已經因為斷除了對於三界的「愛」: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所以不欲有任何的「取」,因此這堅固的不取,會導致此生命盡便可以「入無餘涅盤」,所以「阿羅漢不受後有」是《阿含經》普遍共同所知的知見,所以這個「有」如果要因為「愛」而重新「取」,就會出生「有」,當然就會再度出生於三界之中,所以可以非常地確認,這命題中:「阿羅漢滅後」不是「無有」,同時也沒有「三界有」,那請問:

1. 既然阿羅漢滅後不是什麼都沒有,那也不是三界中的有,那到底是什麼「有」?

2.到底還有什麼?

3.到底是什麼是阿羅漢滅不了的「有」?

4.這個「有」為何不宣講?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復問:「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非色、受、想、行、識有如來耶?」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是持自己的意識心為「常」,或虛妄地建立一個意識細心為「常」,都是無法逃避 釋尊所說的生滅法之範疇,都是屬於這六見解中的第一見之錯誤見解處;如此不知苦之邊際者,不知道苦因何而起,就是會繼續輪迴生死,於「無常」中生「常」想,將識蘊當作是「常」,將六識當作是「常」,將意識心當作是「常」,將目前自己聽法說法聞法的心當作是「常」,或是虛妄建立妄想,以「妄想」之「子虛烏有」的種種說來當作是「常」,建立各種不存在的識蘊中的細心,當然更是愚人,這樣的人只是為了「自圓其說」而顯示自己能夠獨創佛法,卻不之到此「根本佛法之創見」就是詆毀三寶;而密教就是這樣的愚人,印順以及跟隨印順的學人,出家人、學術界之人,只要信受者,通通都是愚人!他們落於上一篇中所說的第一種見解的人,自己將謬誤見領納為個人所得,便以為是聖解,於自說法而牴觸如來於經典所說,完全無顧於識蘊涵蓋意識的根本事實,而意識法也是不斷地生滅,何有「常」之事實可說!所以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建立因緣而得到初果呢!更別說願意去服膺「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甚深法了!

對於前一篇中所說的真正比丘,還是有些人無法信受 如來的誠實語,無法接受證果、或接受需要有正確知見的聲聞,才可以被稱為「比丘」,對於聲聞僧要證果,才是名實符合這樣才叫做比丘,許多人還有疑惑,以為比丘這樣的定義太嚴格了。但筆者透過經文舉證已經說明比丘至少要有「正確的知見」,這知見如果和 如來的教誨有所牴觸,便不能稱之為「比丘」;這樣是對於「比丘」比較寬鬆的定義。

而前面所說的六種知見處,除了正說諸蘊苦無常無我以外,更重要的是宣說非斷非常非我非異我的道理,但這已經是大乘法,小乘人是一點都聽不懂,又如何要其能夠了解甚深意涵呢?因此才要說對於大乘法深妙處,身為比丘不能「壞」也就是說雖不懂實際的意涵,不能自行創見與如來所說開示相違背, 如來不允可這樣的事情。

如同 佛陀很早便宣說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的安樂國,在《阿含時期便已經根據眾生、弟子的因緣而開演,大乘法也是已經于阿含時期便有直接宣曉,但只關注於阿含經典的學佛人是不清楚的,因為這些人也沒有好好真正地閱讀阿含經典,所以對於阿含經典已經提出安樂國,乃至說諸佛光明都是超越日月星宿的光明,都是視若無睹,因此便來詆毀極樂世界這些人不清楚極樂世界的國度、 阿彌陀佛的光明和無量壽都是每一尊佛都有的,不是 阿彌陀佛特有的;不是 阿彌陀佛是特別的一尊佛,而可以和諸佛分開的這樣的聖教已經宣說於阿含經》之中,因此有人說 阿彌陀佛沒有說於阿含經,這樣的人是少聞寡慧之愚癡人!

當無知的僧眾信受外界學術界的邪說,產生了對於「佛」的懷疑,就是屬於這三縛結的見解中之疑見未斷除之人,因此從嚴格僧的定義來說,對於三寶沒有斷疑的出家人也不是真正的比丘僧。但如果有人懷疑以為「佛」不是如此「法」不是如此,想要把大乘經文中所宣說的「佛」、「法」,乃至「菩薩僧」予以變更定義,以為這樣來符合小乘教理的三寶,卻渾然不知 如來於阿含經典所說的教理,已經很清楚要比丘們遵守,不能逾越 如來所說法,不能自創佛法;至於像後世有比丘尼愚癡到膽敢自創業果報系統,只能說這樣的壞尼根本不是出家人,此壞尼和自創立天衣、打扮光鮮亮麗的另外一位聲論外道實在沒有更多的區別!同樣都是不欲遵守佛制,不欲熏習佛法,只圖以個人所欲,而決定佛法的內涵;如是之人都是無知於佛法僧之人,雖然說有出家之形式,但皆無有出家之實!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