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想《高僧傳》裡一定有很多既有趣又神異的故事,看完全集之後,果然是精采!若以故事的奇特性來看,可真是令人神往…,例如:安士高大師有宿命通,多少人希求有此能力!?坊間命相之流就且不論,依佛、依道號稱能知人三世因果者,便能使眾人趨之若鶩。如同那些所謂的有道之士或密宗法王、仁波切等,平時為人勸善行施、律己甚嚴,儼然是一位有修有證的師父,信徒或門人有事則說其人往世因緣如何,現今應當如何解決…等等,說命解厄彷彿高深莫測,實仗其世智辨聰、知識經驗豐富耳,所說皆為臆想探測推論而得。再加上其人口才流辯且善於察言觀色,結果便煞有其事似的!但若問今早所食何物?即無言以對,真是今朝尚且不知,況乎前世?!

另有一流鬼神之道者,稱之為「神」,實則有辱神格!其大部份乃鬼道之相應法,只要養一小鬼附耳報來,坐上法座,法袍一搭,來人未開口,即直道來者姓名、住處、今為何事前來…等等,事事果真如其所料,絲毫不差。接著再說你前世如何?業障多少?亡魂隨身與否等等…。可憐你無法得知真相,故會統統相信,且驚為大師!不但歡喜奉獻捐款,並依其言回家修行:「回去之後,唸某經四十九遍,持某咒十萬遍,限令一個月做完…等。」若時間已至,汝無法完成〈其交代的功課本故意刁難,來者最好無法達成〉,則告汝曰:「是以此業障難消,我今將為汝作法令消。」使汝再次捐獻;倘汝完成後卻覺業障未消,則又對汝曰:「有更多債主求償,來者凶惡勝前。」,必以種種更加令人怖畏之事來掌握來者之希望與恐懼。如此美其名曰為度眾入佛法,實則為興道場而求名得利罷了!彼諸人等,實無神通而妄說因果,皆為未證言證、妄說吉凶禍福之徒耳。

真有神通者則不然,如安世高大師,其宿命通用在何處?自己找上門去,讓債主一刀把他殺了!勇於償報外又藉此惡緣設法令世人信因果之真:於下一世尋訪前世殺害自己的債主,細說多生業報因緣,彼此解怨釋結,歡喜相對。最後還讓他追隨安師東行遊化,抵達浙江會稽時親見大師另償宿業而亡。此人因見大師前後二報的應驗,於因果深信不移,從此出家學道,精勤修學佛法。是以師真乃大菩薩也!若不證無生、無我之法,如何能有此大智與大勇?!菩薩當將心安住於佛法「正念」之中,於一切善、惡因緣、種種境界之相,皆能善於分別了知而不執著彼相,時時轉依無我法而起現觀,直至心得決定、成就無間作意後,即能隨順緣起,於自身異熟果報之諸受用中行諸佛事,成就無漏有為功德。如《金剛經》云:『以無我法行一切善法。』因依無我法故,一切善行方為真善,非世法之善惡對待之有漏性也。如是才能真實自度度他,為佛真子!

 而神通境界又有高低之別,在《大莊嚴論經》中亦曾記載:於佛世時,有一老人發心出家,欲求解脫。當他來到僧團時,正值佛出外教化不在僧坊。老人即去拜訪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舍利弗,懇求聽其出家;那時舍利弗便以宿命通觀察老人的因緣,從一生乃至百千生中皆不見其修少許善根;又更深入乃至百千劫中,亦不見其有任何微小善根可言,是以舍利弗尊者不肯為其剃度。老人後轉向其他比丘請求出家,亦皆不予。故老人於僧團門口涕淚悲泣,嘆自福薄,無能得度。

 是時 世尊從外教化甫歸,以妙相輪手摩其頂而問曰:「何故涕泣?」老人便哀泣地向佛白陳上述經歷。世尊牽其手臂入於僧坊中,於眾僧前慰彼人曰:「佛無量劫來,行種種難行苦行,修習深廣之智慧,故非舍利弗智力神通所能及。汝久遠前曾修微細之善根,今應聽許,使汝於佛法中出家修行。」舍利弗尊者及諸弟子甚覺疑惑便向佛請問其由,佛即為說彼出家因緣:原來在無量劫前,此人家境甚貧,故入山砍柴維生,一日忽遇猛虎將欲噬之,於驚恐之餘,爬到樹上,叫了一聲「南無佛!」。就憑無量劫前稱唸的這一聲「南無佛」,種下了微小善根;在無量劫後有因緣遇 釋迦牟尼佛而剃度出家,並證得阿羅漢果。由此得知,我等於佛法中所作之種種善業,決定功不唐捐,必為現在、未來得度及成就佛道之因緣。而佛的智慧神通境界,更遠非證得俱解脫的大阿羅漢所能比擬,況乎一切世間外道?!真可謂百千萬億分所不能及也。

 蕅益智旭大師年二十,焚自書文稿二千餘篇。後聞《楞嚴經》之經句:『世界在空、空生大覺。』心中迷惑不解,始至心參悟本源,師曰:「只求復我本來面目」而決意出家,是以真正志求佛道者,必以實證無生、得無我法之見地為首要之務。然此作意之前須知第一障道因緣乃「慢」也!如世智聰慧、博學之士,易墮「好為人師」之臼;一般學人則易著世間情執─「依人不依法」,故不得出離名聞利養之貪著也。小小一世之名位尚不能捨,如何得見無始本來之面目?!蕅益大師決意出家時先發三願:一、未證無生法忍前不收徒眾。二、不登高座。三、寧凍死、餓死亦不為長善養色身而誦經、禮懺。誠乃真實欲學佛者之典範。實證無生忍後,不但能知華嚴十玄門之意旨,亦能於禪門公案豁然通達,並得與古德、聖僧心,相印相契。六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故如何開起無門之門,入中道得般若慧,方能漸次邁向初地無生法忍的修證,是為學佛人之至要。是以長呼一偈:「隨緣當依無生,度眾當先自度;不識本來面目,願行不得真實。

 然神通境界真實有,於佛經中曾舉之大菩薩或大阿羅漢有六種神通者〈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漏盡通〉比比皆是,而其境界之深淺廣狹又因修行證量之高低大有不同,如佛與阿羅漢的神通境界相比,則有天壤之別。是以我輩學子應知:在行經整個佛菩提道的歷程中,四禪八定及神通的證得,只是修學一切種智的副產品,大菩薩們雖有非常勝妙的禪定及神通境界,亦只是作為利樂眾生與修證佛法的工具而已,絕非為其主要的修行目的。

 故高僧之「高」並非以神通境界之殊勝為高,而在於般若證量的修證愈高者為高;故高僧之「高」,亦非以其神異驚人之行宜為高,而在其一心求法、無我無私的身口意行為高,而此無我無私的身口意行又根源於心真如的親證與轉依。是故欲真實上求佛道者,亦當如是而行,才能生生世世在人間利樂眾生,無有疲厭。


神通變異遊戲行,化度群生無我行;周遍三千普賢行,是如來掌中行。

行行行行復行行,智慧為導願深行;神通似香馥行,莫失實智真人行。


末學正緯合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