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開始,就由家中請的奶娘來帶著我,家裡面有許多幫傭及工人,看著他們辛苦的工作,就只為了那份我垂手可得的金錢,在不懂事的年紀裡面,竟然開始思索而不忍心那樣的老、中、少年的佣人們終日勞累身子耗盡體力,如此辛苦的作事,真是可憐啊!每每心中為之生出一絲絲悲苦。

在我童年的時代背景下有很多小孩子,讀完小學後,由於家中環境貧窮清苦,必須離開家鄉,一個人獨自地到都市工作來賺取微薄的薪水,對他的家庭來說,雖然離別是很痛苦,但這些小孩的離去卻可以減少家裡的負擔,又可以幫忙賺錢分擔家計,實在是不得已的最佳抉擇。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SC_0247.jpg  

 

警覺到,經常久坐做事而少運動,下腹部似乎增添了不少贅肉。坐著做事,肉兒們彼此擠壓,對向來骨瘦如柴,鮮少有下腹部長肉經驗的我而言,還真不習慣它們的「存在」,真想回復以前身輕如燕時的我。

多了點腹部肉塊後,熟識的朋友見了面都說,比以前好看,但仍不喜這些不速之客降臨我身上,真希望身上的每塊肉都能如意的長對地方才好,……想著想著,不知覺地落入存在的思惟中。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學佛過程中,沒有四處遊歷探訪各道場的經驗,更無尋尋覓覓的坎坷過程,但這一路走來經由 佛菩薩的巧妙鋪陳因緣,而修學大乘法的大道,建立諸多殊勝因緣,常令自己深感是被 佛菩薩呵護著,眷顧著,如此浩瀚佛恩不曾忘失,一直以來刻劃於心,堅信唯有學佛後才知道,我們這些人一直都於諸佛的懷抱中,從來不曾被遺棄,無量世的未來絕對仍然有著 如來無盡的深恩依靠,這樣縱使有數不盡的生死輪轉,我也仍然高峰站立,永無畏懼!

 

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跑到爸媽的房間,站在鏡子前踮著小腳伸長脖子,對著鏡子把頭左擺擺右晃晃,重複著問自己:「我是誰?為什麼這個人是我?為什麼我是別人認定的某某某?」,望著鏡子中的自己,心中有著滿腹的疑惑,無法明白為什麼我要讓自己長成這個樣子?如此的相貌是由誰來決定的呢?難道我無法決定如何的相貌嗎?我心裡所想的又是和這身體是怎麼聯結在一起的呢?別人所認知的我,所看到的我,真的是這個鏡子中眼前的這個人嗎?難道這個人真的是我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g:一線曙光

玄奘菩薩─
釋門千里駒

是偉大的冒險家、旅行家、翻譯家、辯論家、宗教家、哲學家、道德家

、外交家、地理學家;被譽為中國最傑出的留學生。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佛教自東漢傳到中國,歷經無數次法難,韓愈就曾經作《論佛骨表》上奏曰:「許多帝王事佛求褔,乃更得禍,佛不足事……」以種種理由要唐憲宗不要信佛;所幸,佛法尚可以傳到今天。然而,為何要學佛?是為了減少煩惱、健康快樂?是為了改變自我、超越困境?人生的苦惱都是因被七情六慾所困,因貪、瞋、痴、慢、疑,而沈淪於物質慾望、名聲地位,致心不得自在。要如何才能夠看淡物質、看破名聞利養,而能少私寡慾,擺脫種種誘惑?又要如何增長慈悲心,如何修忍辱波羅蜜?如果没有「佛法」作依止,就容易隨波逐流,一輩子渺渺茫茫而不知所終。故目標是很重要的,您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只是想斷除習氣?還是希望能夠明心見性?或是像六祖惠能大師的就是要「成佛」?

七年前,我還没有進來正覺講堂之前,真的是盲修瞎練,認為「襌宗」,是上根人才有資格修學的,而「修行」與「弘法」也是出家人的事。如今有了正確的知見後,偶然與一些出家眾接觸,反而勸說「明心見性」、覓得真心的重要,以「荷擔如來家業」是佛弟子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見有些出家眾妄自菲薄,不相信自己能修明心見性的法,令人不禁感到難過憐憫。

至於該如何修行?《瑜伽師地論》中,聖 彌勒菩薩有非常完整而有體系的解說,只是若没有善知識的開示指導,恐怕很難懂。閱讀《高僧傳》也是可以鞭策自己精進修行的方法。看諸位祖師大德,如:鳩摩羅什法師:「七歲時就出家為沙彌,跟著師父讀經,一經指點便能通達無礙。他的母親因為是國王女,受國人供養很厚,什母認為這樣對修道之人不宜,故而攜帶羅什走避他國。後來在一寺廟中,羅什偶然好奇的將一個很重的鐵鉢戴在頭上,隨後又轉念︰幼小之我何以能舉起此鉢?當心生此一念分別後,就再也無法舉起鐵鉢了;由此因緣,羅什便深深體會到萬法唯心的道理。他虛心好學,博覽外道、用心研究大小乘經論且巧妙的度化折服外道;又能飲水思源,化度恩師;並翻譯諸經,利益後代佛弟子,讀之令人感佩。

又,姚興因為羅什聰明蓋世,悟機超妙,天下無雙,而希望他能夠娶妻生子,以歌伎美女十人,逼他接受,並特別為他另建官舍,供養豐足,不讓他住僧舍。他為了化解僧眾之疑惑,為免於大眾起輕慢心,一日與眾共進午餐,在餐桌上放置一個盛滿鐵針的鉢,宣告大眾說:『各位如能學我將這一鉢的針吞下,就可以行我所行、為我所為,否則大家各各安心辦道,謹守戒律,莫再滋生妄想。』說完立刻將那滿鉢的針吞下,好像吃飯一般輕鬆平常,並能進膳如常,大眾目瞪口呆,從此謹守戒律,不敢稍有逾越。聖人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實在令人折服。」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