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唯識諸經所說之無我與我

 

佛講了般若以後,有許多人因不瞭解而產生了諍論,就有空有之諍,空有之諍只存在於佛門內的凡夫之中。阿羅漢不會跟人家作空有之諍,因為阿羅漢證得涅槃以後,他有一天起了一個念:「那我入了涅槃以後,十八界統統滅盡了,是不是變成斷滅?」他就去問佛,佛說:「不然!你入了涅槃以後,涅槃之中有本際常住不滅。」這個本際也就是「識緣名色」的「識」,就是「名色緣識」的「識」,也就是入胎識。阿羅漢聽到佛的開示以後,就心安了,他想:「我捨身的時候,可以安心的入涅槃,因為我是虛妄的,我滅了以後,我的本際不滅,所以涅槃不是斷滅。」

只有凡夫不如實知涅槃--不知無餘涅槃之中有本際不滅,不如實知般若--不知般若是在講第八識非心心的體性,他們才會有空有之諍。因為這些凡夫有空有之諍,所以佛又來一次三轉法輪--講唯識經典。唯識的經典可就多了,最有名的是《楞伽經、解深密經》,以及《如來藏經、大乘同性經、無上依經、勝鬘經∙∙∙∙∙∙》等等都是,乃至阿含經都已曾說唯識之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廬山蓮宗寶鑑》卷10「辨明髻中珠

髻中珠者。法華經云:如轉輪王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小王不肯順伏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戰有功者賞賜諸物,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而不與之,末後付與,如來亦復如是。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

爾時如來亦大歡喜,為說諸法,而不為說是法華經,今乃說之。如轉輪王久獲明珠末後賜與,此蓋世尊最後說是大乘法寶,超出諸聖之上,以輪王髻珠為喻。此珠者即諸佛之圓智,乃眾生之理性。悟之則三祇頓越,迷之則六道沈淪。

今有一等愚人,錯會經旨,妄以運氣入頂,作髻中珠,謂之最上乘法,密密相傳,教人般精運氣衝入頭頂,要學世尊頂上有肉髻珠。何其愚哉!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真正的佛法一定是現成的,不是修來的,這就是說:「般若經講的是無心相心」,「無心相心」才是真正的我,有心相的心就不是真正的我。有心相的心--如貪、瞋、慢、疑的心以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都是有心相的心;會與貪瞋相應的清楚明白的心,現在雖然清楚明白,等一下身體疲累、打瞌睡時又昏昧了,眠熟時又完全不明白了,不能遍一切時保持清楚明白。

你說:「我不要斷滅,我要保持覺醒,乃至連睡覺我都不睡。」這樣保持覺醒性,並且一念不生而清楚明白,但是卻仍與六塵相應,於一念不生之中仍會分別六塵,這就是「有心相心」,不是「無心相心」。《般若經》中跟我們說:菩薩有個「無心相心」,換句話說,祂是本來不貪、不瞋、不慢、不疑的體性,他不會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這就是「無心相心」--沒有眾生所知道的心相。般若系諸經講這個心,就是顯說「真我」。

然後又說「非心心」--說菩薩有一個不是心的心;如果參禪過程當中,你悟了--找到你的心,那個心就是真心。但是你得檢查你所悟的那個心是不是你所知的心?若是在你聞熏究竟了義法以前就知道的心,對不起!那不是「真正的我」,因為這個心也是眾生所能了知的心;而菩薩所悟的心是「非心的心」,不是有情所知道的能見聞覺知的眾生心。這句話很奇怪,既不是心,又怎麼說祂是心呢?可是這個真心卻真的不是眾生所說的心。就好像人家罵你:「你真的不是人!」你說:「啊!謝謝你讚歎我。不是人,才是真人。」人家罵說:「你是無道人。」,你說:「謝謝你讚美我,無道人才是真正的道人。」這個「非心心」就是般若諸經顯說的「真我」。

證得這個《般若經》所講的「真我」,就是般若的總相智和別相智。如果你不證得「菩薩心、不念心、非心心、無心相心、無住心」,而以覺知心常常保持在不念一切法的狀況,那你就不是證悟般若的人;就算是覺知心常常一念不生,也仍然不是證悟般若,因為這個覺知心不是佛所說的「不念心」。你所證悟的般若,是從你證得那「本來不起一切念的心、本來就不懷念一切法的心、本來就不憶念一切法的心」,由證得這個不念心才能升起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就是這樣來的。

而《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心經》所說的般若,就是在講這個「菩薩心、不念心」的體性。祂是這種八不中道統統具足的心。而這個心不是心,不像心,這個才是真正的「我」。為什麼祂是真正的「我」呢?因為祂恆常不滅,無始劫來不曾起妄念,無始劫來不曾念佛、念一切法,永遠沒有我執、法執,又永遠沒有斷滅,永遠常住,這樣才是真正的「我」嘛!所以會斷滅的覺知心絕對不是真正的「我」;而這個真正的「我」卻一向離見聞覺知,一向沒有我見我執,無始劫來都是無我性,從來不變。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什麼 佛陀要說不了佛智、不思議智等等這些智慧,就會生到那裡去呢?事實上祂所說的意思就是說,有人不相信要從智慧上面來信受,所以他有時候就用表相來相信「某某師父沒說有如來藏就沒有」,可是對於 佛陀說確實有如來藏,他不相信。也就是他不相信 佛陀確實有這個密藏——有這個不生不滅法的密藏——可以傳授給眾生,他不相信。也就是,同時他也不相信菩薩確實是有這個智慧,他也不相信。也因為他不相信 佛陀有這個智慧,所以他也不相信菩薩有那個智慧,而且他也不會相信,菩薩如果不示現出家相貌的時候——事實上他雖然不現出家的相貌——一樣可以實證佛法,一樣是有智慧的。他不相信純粹的智慧,他只相信於表相,像這樣只依於表相而不願相信佛陀的智慧、不願相信菩薩的智慧,這個同樣屬於不相信佛的智、不相信佛的不思議智、不相信佛的大乘智、無等等智。為什麼呢?因為他就是沒有辦法相信說:菩薩可以實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而這個法界裏面,竟然有一個法叫不生不滅!所以他不能相信,他只要依於表相。像這樣子都是屬於,對於 佛陀所說的道理,他不願意相信——不願意依於 佛陀的智慧而相信。像這樣的眾生就會生到胎生去,生到胎生之後在五百歲裏面,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也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我們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天,等於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劫,而且是一大劫。也就是說我們的這個世界,出生、壞滅——出生然後住持,然後變壞,然後最後滅盡——這樣一個大的循環叫做一大劫,這樣一大劫只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天。他如果生在極樂世界的,這種胎生的眾生,他是有五百歲,是天的五百歲,然後不見佛,不聞法,也不見菩薩,表示他不能在極樂世界裏面,親受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利益。所以如果因為這樣的緣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非常的可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2013/book2013.htm 

頂禮 一切智薄伽梵,身口意供養三寶。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