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六字大明咒的起源與流傳,索南才讓(許得存)說:

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咒語是觀音菩薩的明咒,密教蓮花部的根本真言。它從吐蕃贊普拉脫脫日年贊時期傳入西藏,七世紀隨著藏文的創制,有關經典如《寶篋經》、《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心要六字大明陀羅經》等陸續翻譯過來[4]

也就是說,六字真言在西藏,是從拉脫脫日年贊時代(三九四五一三)的「傳說」開始,以「天降寶物」的方式,宣告了「佛法」直接由上而下的進入藏地。雖然附會拉脫脫日為普賢菩薩的化身,卻又說他「不懂其意」,只能將此玄秘神物「命名而供養」之[5]。直到松贊干布(六一七六五○)在位,西藏文化逐漸興盛,才解開了這些寶物的秘密,而密教得以弘傳。


[4] 索南才讓:〈二十世紀的西教研究綜述〉二六字真言和藝術研究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丙、證果——四果阿羅漢、五果辟支佛(2/2)

   佛出人間時,常見外道極為盛行;乃至今日佛門內外,遍於南北傳佛法諸顯密法師居士,莫不墮於常見法中。佛為摧破諸種常見外道,建立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六入之法,一一分析,令諸學人聞己,依佛言聲證解,而斷我見乃至我執,成阿羅漢,此即聲聞菩提。分述如下:聞:聞謂聞佛(或聖弟子)之音聲說法,詳述或略述五蘊十二處六入十八界之意涵,故斷我見我執,成須陀洹乃至阿羅漢;鈍根者尚須聞熏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之正理,然後付諸於思惟及修行,而證聲聞菩提。思:思謂鈍根者聞佛或聖弟子說法已,不能如實解義;或疑蓋重者、性障重者,須於聞後靜處思惟,分析辨正;如是理解及確認佛說蘊處界空,而斷我見乃至我執,證聲聞菩提。修:性障(五蓋)極重者,不唯聞法,不唯聞已思惟,尚須於歷緣對境中,藉聞思所得慧作諸觀行,以斷我執,證聲聞菩提。復學禪定,揉伏其心,以增益斷除我執之功德,亦名為修。慧解脫阿羅漢覺悟聲聞菩提後以不能隨時取證無餘涅槃故成時解脫——欲取無餘涅槃,必須等待捨壽時至;欲轉成俱解脫(兼俱慧解脫及定解脫)者,則於覺證聲聞菩提後,加修四禪八定,於修學四禪八定而——證入時,同時修八背捨,至非想非非想定時,即可證得滅受想定,成為俱解脫大阿羅漢,如是亦名為修。證:慧強蓋輕者,但須聞佛或聖弟子略說蘊處界空,立時可成慧解脫阿羅漢,不由思惟;聞說法音聲而證解脫果,名聲聞菩提已修成四禪八定者,其三界有愛已經完全降伏,唯因不斷我見故不證解脫,此人但須聞佛或聖弟子略說蘊處界空,不由思惟,立時即成定解脫阿羅漢名為俱解脫大阿羅漢慧劣蓋輕者,不但須聞佛之略說蘊處界空,尚須聖弟子為其詳細分析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而後獨一靜處思惟,經歷時日月年,一一通達之後,慧解脫阿羅漢慧勝而五蓋重者,於聞法後即證聲聞菩提,我見隨斷,但因性障習重故,我執不斷,唯聲聞初果,須於覺證後歷緣對境修除我執,熏習增長清淨無漏法種,貪瞋漸薄,而後漸次斷除五下分結、五上分結,慧解脫阿羅漢;證四果已,加修四禪八定及八背捨,即俱解脫大阿羅漢。如上略說聲聞菩提之覺證,要須先聞善知識之音聲說法,而後悟入蘊處界空相,證得聲聞菩提。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星期日,媽媽都很期待看利菁主持的比賽節目。在親子舞蹈單元中,來自高雄的國標舞父女檔終於要挑戰最後一關─也是第十次的衛冕了。

 

在這最後一關中,也是國標舞老師的媽媽加入舞蹈,成為三人共舞。舞蹈的精彩依舊不在話下,但令人印象更深刻的,卻是賽後主持人訪問這一家人時,他們分享參賽的甘苦:這位媽媽說她曾經在中途希望女兒不要繼續比賽,太辛苦,而且爸爸也因為不斷練習高難度拋接動作而受傷。但女兒說:「媽媽,你讓我比到輸。」就這樣,他們被女兒的毅力所感動,陪著女兒一直比到最後一場衛冕賽,拿回冠軍獎金十萬元。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轉貼自  http://blog.udn.com/hgz88888/6155516 


本文來源:台灣藝術大學部落格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