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修學大乘般若 善知識很重要.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6/6230-a26_038

由 正莉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製作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系列節目。今天我們繼續上一集講的「方便品」。

我們看經文《妙法蓮華經》卷1〈方便品 第2〉:【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意思是說:諸佛有很多弟子們,過去世曾經承事供養諸佛,這些弟子們修到這一世,「欲愛、色愛以及無色界愛」等三界愛都斷盡了,「欲漏、有漏以及無明漏」等一切漏也都已經斷盡了,住在最後身成為阿羅漢。為什麼說是最後身呢?因為阿羅漢「我生已盡,不受後有」,未來不會再有色蘊出生。所有親證阿羅漢果的人都是不受後有,除非他迴小向大成為菩薩而留惑潤生,也就是保留最後一分思惑潤未來世生,繼續投胎受生行菩薩道以利樂眾生。

《法華經》接著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我們都知道,佛世的時候,所有阿羅漢當中舍利弗的智慧最好,舍利弗的智慧第一。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假使所有的世間人都成為阿羅漢了,他們的智慧也都像舍利弗一樣這麼好,大家聚集起來一起測度思量,仍然無法了知諸佛的智慧。除非他迴小向大而證悟了,才可以稍微懂得一點 世尊所說的實相般若妙義。進一步來說,縱然是十方世界所有眾生都成為阿羅漢了,而他們都像舍利弗一樣有這麼好的智慧,乃至這些十方世界中像舍利弗這麼有智慧的眾生,他們又都各自有弟子也都遍滿十方佛剎;像這樣無量無數的阿羅漢們一起來測度思量,也是無法了知諸佛的智慧。

諸佛不但斷盡分段生死,也斷盡變易生死;而阿羅漢只斷分段生死,還沒有斷變易生死。也就是說,阿羅漢只斷除煩惱障的現行,但是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還沒有斷,所以阿羅漢還有習氣種子流注。所謂「分段生死」,是指五陰的生死,從五陰出生一直到死亡為止,就是一段生死的過程。因為每一世的五陰都是獨立的,這一世的五陰不會去到未來世,上一世的五陰也不會來到這一世,所以才會有胎昧的現象存在,也就是所謂的隔陰之迷。這樣的一段生死,是從五陰的生與滅來定義的,只要把我見、我執、我所執都斷盡了,死後願意自我滅盡不再去投胎,就永遠不會有五陰出生;這樣沒有生,就永遠不會有死,就說分段生死已經斷盡,捨報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再出現在三界中,這就是阿羅漢與辟支佛所斷的生死。換句話說,分段生死就是說這個生死有形體或命根的分段。例如說,從欲界人間的受生開始,一直到死亡後的中陰身受胎為止,就叫作一期分段生死。無色界雖然沒有色身,但是有命根,所以從無色界天境界中安住後就叫作受生;一萬大劫乃至八萬大劫,報盡就下墮人間乃至三惡道,這樣無色界天的命根終了,就是一期分段生死,這是以命根來分段。

所謂「變易生死」,這是依種子的生滅變異來說。而所謂的斷變易生死,就是種子不再生滅變異,也就是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所含攝的一切上煩惱——又叫作塵沙惑,猶如恆河沙數一樣無量無邊都斷盡了,所以離開變易生死。意思就是說,變易生死不是依身根、命根而說,它是依自心識種流注而說。換句話說,自心識種流注就是變易生死,因為剎那剎那生滅變異,得要到達佛地才斷盡變易生死,因為佛地第八識無垢識真如,是清淨的七識聚種以及純無漏法種,不再受新熏,不再改易真如心中一切種,所以說為斷盡變易生死。諸佛不但斷盡分段生死,也斷盡變易生死;而阿羅漢只斷分段生死,還沒有斷變易生死。阿羅漢所斷煩惱障的現行,也就是見惑與思惑;而諸佛在兩大無量數劫之前,也就是在初地時就已經斷盡了;可是諸佛所斷的煩惱障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不是阿羅漢所能知道、所能斷除的。

那什麼是所知障?是說對於法界實相有所不知而導致障礙修證佛菩提道,這就是所知障。所知障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所以又叫作無始無明;但是凡夫眾生、甚至阿羅漢,從來都沒有感覺到所知障存在。那什麼時候所知障才會現行?什麼時候才會跟所知障相應?就是一直想要弄懂生命的實相,想要參禪、想要實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想要實證第八識如來藏;這時候,就跟所知障相應。但這也只是跟所知障相應,什麼時候打破所知障?明心開悟就打破所知障。但是明心證真如只是打破所知障,悟後還要繼續跟隨真善知識進修,一直要到所知障都斷盡了,一切種智都具足修證了,這樣才能圓滿佛菩提道而成佛。

阿羅漢只有聲聞菩提的解脫智慧,然而諸佛的智慧是圓滿具足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以及佛菩提等三乘菩提。換句話說,必須圓滿成就一切種智,究竟了知第八識如來藏中一切種子的智慧,具足大圓鏡智、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以及成所作智等四智心品究竟圓滿了,才能成佛。所以說,無量無數如同舍利弗有那麼好的智慧的阿羅漢們一起來測度思量,也是無法了知諸佛的智慧。

接著《法華經》說:【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意思是說:辟支佛的智慧是很猛利的,當辟支佛修行到最後階段而住在無漏法的最後身,假使這樣無漏的最後身辟支佛也遍滿了十方世界,他們的數目無量無邊,就像全天下竹林中的竹子一樣無法計算;縱然他們共同一心專念來思量,經過一億個無量劫,想要思惟諸佛的真實智慧,也是沒辦法少分知道一點點的。

《法華經》接著說:【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妙法蓮華經》卷1)這裡經文中的「新發意菩薩」,是指剛證悟、剛發起真實義的菩薩;一般說來,這樣的菩薩,一定是已經供養過無量無數諸佛以後才有辦法明心。因為明心的基本條件,就是定力、慧力以及福德;然而,這三個條件當中,以福德最為重要。因為菩薩五十二個位階之中,每一個位階都有其相應的福德必須要圓滿;當這個相應的福德圓滿之後,才有可能往上邁進,所以能夠證悟而成為新發意菩薩,都是已經多生多劫植眾德本,都是已經承事供養過無數佛。

我們看《金剛經》,佛告訴須菩提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意思是說:如來入滅之後,到了末法最後五百年時,如果有人受持佛戒並且修集福德,對於《金剛經》裡面解說這個法的章句,能夠生起信心,認定這個是真實法,應當知道:這個人在過去無量劫來,不是只有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下善根,其實已經在無量千萬佛的所在之處而種下了種種的善根了。

您看,光是對《金剛經》中的章句生起信心,並且把《金剛經》中所說當作是真實法的人,就已經曾經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的所在之處種下善根了,更何況是能夠證悟而成為新發意菩薩,一定是已經承事供養過無數佛了。像這樣的新發意菩薩,已經承事供養無數佛,他也已經了達佛法的種種法義及其中的真實內涵,也能善於為眾生說法;像這樣的新發意菩薩,如同稻麻竹葦那麼多,而且是遍滿了十方佛剎的每一個方分。這麼多的新發意菩薩共同一心,以他們證悟的勝妙智慧,於恆河沙數劫之中,所有人一起共同來思量,還是不能了知諸佛的智慧。

《法華經》接著說:【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妙法蓮華經》卷1)一般說到不退,就有五種不退,所謂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以及究竟不退。所謂信不退,是說已經滿足十信行,對佛法僧三寶起正信不退,不會再退回常見或斷見等外道見之中。所謂位不退,是說七住位以上菩薩明心後,得到佛菩薩或得到善知識的護念攝受,永遠不退失,稱為位不退。但是,有時候還有行退或念退,也就是有時候行為懈怠放逸,或有時候心中起念懈怠放逸。但是這裡所說的不退轉,是依正常情況而說,有時候也有例外,並不是絕對。比方說,有的人得到善知識的幫助而明心,但是性障深重,由於私心不遂,產生無根誹謗善知識的身口意行,造作誹謗菩薩藏惡業,捨壽後將下墮三惡道,三賢十地一切皆失,此後仍然必須從頭再修起。

因此修學大乘般若,真善知識的攝受非常重要,就如《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這裡《菩薩瓔珞本業經》中 佛說:即使明心了,還是需要佛菩薩及善知識的攝受,才能進入七住位不退;如果不是這樣,很容易退失佛菩提。就像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人,明心後想要進入七住位,由於值遇惡因緣而退失佛菩提,於十劫中無惡不造。

接著我們說行不退,這是說初地以上菩薩修行的過程,每天都不會退失掉,一切行為都很精進,不曾有懈怠放逸或者退轉的行為。但是,有時候還有念退。所謂念不退,是說八地以上菩薩起心動念都是修行,念念精進、念念都不退轉,不曾有過一念退失;但是於佛地無生法忍智還未究竟圓滿。最後說究竟不退,這是佛地境界,於一切法實相都沒有疑闇,已經究竟圓滿。以上我們簡單介紹五種不退轉。

時間的關係,我們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大家:福慧增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