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外道」的意思,並不是罵人的話,是說外於每一個人的真實心「如來藏」而學法,若是這樣就落入五祖告訴六祖的「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的窘境;現見世間不少有道德的人士,因為沒有值遇有真參實修的善知識教導,難免不知「真心如來藏」的本自清淨的體性,就被誤導而變成落入「外於自心如來藏」而求法的學人,若抱持這樣錯誤的知見,就難以步上解脫之路,甚至有的學人,以善心學法反而被人誤導而毀謗「如來藏」是外道神我,這樣可真是遺憾,我們不忍善良的學人走上險路,所以一再的提醒有緣人,一定要慎重的保護自身的法身慧命為宜。阿彌陀佛
敬請參閱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post/459947638                 ✪常見佛法名相略釋~外道。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post/464616497      ✪佛典故事~「心外求法」的外道「鬱頭藍弗」的故事。

        0307貼  10一神教他們所講的也都離不開欲界的世間法。.jpg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9/4145-a19_003

第003集

 

經題釋義(三)

由 正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之真實義」。

上一個單元,我們講到覺知心如果懂得斷我見,那就能夠解脫;如果見聞覺知心不懂得斷我見而想要讓自己永遠存在,那就永遠輪轉生死而不得解脫。因此說,解脫是要靠覺知心來覺悟,而生死輪迴也是因為覺知心的執著,所以會永遠輪轉生死而不得解脫。因此,祖師才會說:「見聞覺知是生死的根本。」也說:「見聞覺知是解脫的根本。」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不是依著覺知心來修學佛法,那也不能夠斷我見,不能夠斷我執,當然就沒有辦法出離三界生死;而眾生就是因為錯誤的認知,才會誤以為覺知心是常住法,於是產生了堅固的執著,才會不斷地在三界之中輪轉生死;這就是因為有覺知心存在,就一定會想「那要怎麼樣才能夠離苦得樂」,而且是只想要領受快樂,所以就會想說:「我不要去三惡道,我不願意去領受三惡道的那些痛苦。」當他有這個作主的心,有這個觀念存在的時候,他的覺知心就一定死不掉,所以我見和我執也就斷不了了,那就還得要繼續輪迴,還得要繼續在生死之中受苦,這就是覺知心的體性,所以說「覺知心是不清淨的」。

當你找到了如來藏,那你就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的本來清淨性。你就可以把祂劃分開來,然後以這個染汙的自己來看清淨的如來藏,你就會發覺到:如來藏祂既離六塵見聞覺知,祂也不會對六塵起貪著、起厭惡,所以如來藏的本身是沒有染汙的;那麼至於有染汙的,其實是因為如來藏祂所含藏的種子有染汙,但是那個染汙也還是我們把祂染汙的;雖然我們把祂染汙了,可是如來藏祂仍然是如實地顯現祂的本來自在清淨性。所以眾生有染汙,而如來藏祂仍然是自在清淨的,這就是大乘菩薩所證涅槃的第三個法--清淨。

接著要講如來藏祂為什麼叫作「涅槃」?佛有開示說:「不生名涅,不滅名槃;不增名涅,不減名槃;不來名涅,不去名槃;不一名涅,不異名槃。」所以,不生不滅是涅槃,不增不減是涅槃,不來不去是涅槃,不一不異是涅槃,所以涅槃是中道。而二乘人所謂的證涅槃,那是把自我滅掉,把五陰十八界都滅掉了,那就不符合中道了;菩薩所現見的涅槃,並不是這個樣子!菩薩所現見的涅槃是「不常不斷」。為什麼說涅槃是不常不斷?那是因為如來藏自心的這個種子,從來就不斷地在流注生滅,所以說是「不常」;可是如來藏心體卻是一直存在,而祂從來就不曾間斷過,所以是「不斷」。那麼菩薩所現見的涅槃,就是離斷常兩邊,因此說,涅槃是不常也不斷。

為什麼說涅槃是「不生也不滅」呢?,那是因為如來藏祂從來就沒有出生過,祂無始以來就是本來而有,所以 佛在經中有開示說「阿賴耶識本來而有」;既然是本來而有,那怎麼會是有生呢?有生的意思就是本無。是本來沒有,而後來有的,那才叫作生;而如來藏祂是本來自在,本來而有,因此叫作不生。因為不生而自在,當然就不會滅,所以如來藏祂是不會有滅,不生不滅這才是涅槃。當菩薩證得如來藏的時候,現前來觀察自己的如來藏,或者也觀察別人的如來藏,那就可以確實證明祂是從來沒有出生過;那麼從來沒有出生過,當然以後也永遠不會有滅,沒有任何一個法可以滅掉祂。

所以,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不增亦不減,不垢亦不淨,不常亦不斷,就是如來藏的中道法性,永遠都是離兩邊的。至於阿羅漢,那是捨壽以後才說是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說,他的五陰十八界全部都滅盡了。事實上,在那個時候已經沒有阿羅漢存在,已經沒有阿羅漢能夠證涅槃境界,也沒有阿羅漢能夠住涅槃境界,所以二乘聖人不入涅槃,因此說:「所謂入無餘涅槃者,即非入無餘涅槃,是名入無餘涅槃。」這就是《金剛經》的般若公式。只要實證了如來藏,生起了般若智慧,那麼這個般若公式套到哪裡都可以通。所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菩薩的所證;又因為菩薩信受佛語,菩薩精進地在修行,因此就在佛菩提道中次第邁進。

當菩薩證悟了,就可以現見到自己和眾生確實都是住在這種涅槃境界之中。甚至於修到初地滿心,實證了慧解脫果而能夠取證無餘涅槃的時候,菩薩還是會故意去留著最後一分思惑再去入胎,而不入無餘涅槃;當菩薩修到了三地滿心,可以取證滅盡定成為俱解脫的時候,菩薩仍然是不去取證滅盡定;即使修到了六地滿心,不得不去取證滅盡定的時候,他還是會故意留下一分思惑再去受生;當進入到第七地的時候,念念入滅盡定,菩薩還是會故意留著一分思惑再去受生;一直到滿心位的時候,因為太寂靜了,所以不由自主地就會趨入無餘涅槃,這個時候佛會來為他說法,傳授給他「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來為他加持,所以他就更確定不想要入無餘涅槃了;之後進入到八地,八地菩薩他斷盡思惑,再依著十無盡願來發起受生願,他既不取證無餘涅槃,也不取證有餘涅槃,就這樣子繼續地再往佛地邁進。

所以,菩薩從七住位到等覺位所證的涅槃,都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種能夠證得涅槃而不入涅槃,那是菩薩的殊勝智慧證境;那麼這種殊勝的智慧所證境界,不但是凡夫無法思議它,同樣地二乘聖人也都無法去思議這種殊勝的證境,因為他們所知道的涅槃,就只是把自己滅掉之後成為無餘涅槃;但是菩薩卻不用滅掉自己,就能夠住在無餘涅槃的境界之中,所以這個涅槃是不可思議的。

實證的菩薩他轉依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轉依於如來藏真如法性解脫的境界,因此他在三界當中,就這樣子來來去去廣度眾生,即使是被眾生辱罵,菩薩也都無所謂,只要眾生能夠得利益就好。所以,菩薩遊戲人間,如果遇到了辱罵菩薩的眾生,菩薩都是會想方設法要去度化他們;如果遇到了想要殺害菩薩的眾生,菩薩也同樣會想方設法要去度化他們、要去幫助他們,這就是菩薩。

接下來,我們要來講《不可思議解脫經》的這個「經」字。經有很多種名稱,譬如說一神教有這個《可蘭經》,有舊約、新約的《聖經》,雖然說那只是世間法,但是也叫作經。中國的儒家也有經:就是「四書五經」,那也是世間法。道教也有經:譬如《清淨經》、《道德經》,也都還是世間法。我們佛教也有經,而佛教的經有明確的分類,分為:世間法、出世間法,還有世出世間法。我們先講儒家的四書五經,為什麼說它叫作世間法?譬如《詩經》,《詩經》在一開始就是講情詩、情話,譬如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就是在講少年情懷,他追求異性的情況。又譬如說:「及長,則慕少艾。」也是在說,這個男孩子稍為長大了一點,看見了女孩子就會喜歡!這就是在講情詩、在說情話,因此它是世間法;再來看「四書」,四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這也是在講世間法。

再來看一神教,一神教他們所講的也都離不開欲界的世間法。譬如《可蘭經》就講:一手持劍、一手持經,如果你不願意選擇接受《可蘭經》,那麼你就得準備要接受一劍之賜;在基督教的《聖經》也說,上帝要放天火,要燒掉異教徒,又要把異教徒交給他們的信徒們去殺掉,這些都是在《舊約聖經》裡面明確地記載。例如上帝說:「你要我翦除掉你,還是要我用《聖經》來對你?你要是信我,那就依我的經去做;你要是不信我,我就翦除掉你!」這些也都是欲界法,因為那一種心行,是沒有辦法超過欲界。

至於道教,道教的始祖—老子—有講過:「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可是,那個「精」是什麼東西?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在無形無色之中有一個真精,這個真精是萬法的根源,是出生有情的真實心,但是他怎麼找也找不到;所以就創造出一個太極,在那個太極圖裡面去區劃出這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論述的都是在陰陽、四象、八卦的範圍之內,所講的也都是世間相。所以說,道家所講的這個四象、八卦,就只能用來論斷世間法、評判世間法;事實上,太極才是他們應該要去實證的法,只是說太極的真實義,他們沒有辦法實證,那就只能夠從太極衍生出來的陰陽、四象、八卦的論述當中去摸索,可是他們還是觸及不到佛法中的這個二乘涅槃。所以,道家沒有辦法證得涅槃,那就永遠出不了三界生死苦。

我們佛教的經典也稱為經,但是佛教的經典,是把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整個貫串起來,所以稱之為佛經,之所以能夠稱為佛經,就是因為它能夠貫串一切佛法,能夠詳細地說明成佛之道的一切法,所以佛經能夠究竟現象界和法界的實相,能夠讓眾生成就佛道。而它所依止的就是大乘的如來藏法教,也就是唯一佛乘。譬如說《阿含經》,如果《阿含經》離開了大乘如來藏法教,那就不是佛經了,頂多也只能說是解脫經而已,因為沒有辦法讓人成佛。所以,只有在不違背成佛之道,而且含攝在大乘如來藏的成佛之道中,才可以稱為佛經;如果是離開了大乘的根本法,也就是離開了空性心如來藏之外去求法,那就連斷我見成就初果的功德都不可能有,更何況還能夠稱為佛經?所以,必須是能夠把佛法貫串起來的才是佛經。

或許有的人會說:「如果一部經就可以貫串整個佛法,那麼佛為什麼要講那麼多部經?」其實,眾生不懂!眾生的根性,事實上有種種不同的差別,所以 佛就得要從很多的層面來講,佛講三藏十二部經,看起來似乎是很多,而且大多數的人在一生之中都沒有辦法讀完。佛就曾經譬喻說:他從地上抓起一把泥沙,把另外一隻手的大拇指伸出來,然後從指甲上方撒下這一把泥沙,最後留在指甲上還能夠有多少的沙呢?當然就只剩下一點點了。所以佛就說:「我所說出來的法,就像指甲上的沙那麼多,而我還沒有說出來的法,就像大地土那樣的多。」

從這裡看來,佛經對於學佛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讀經絕對不能只讀一部經。

那麼在這裡,我們人類的壽命就只有短短的百年,所以 佛來人間示現,也就只能隨緣百年了,在這個短短的百年之中,能夠講到多少經?又能夠講到多麼的深細?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 佛就只好把那些要講給諸地菩薩聽的法,留待色究竟天來宣講;那麼 彌勒菩薩則是在兜率陀天講法,事實上也只能夠如此。所以看待「經」這個字,我們千萬不能夠輕視。雖然,經典上說「佛法浩瀚猶如煙海」,其實也是可以用一句話來講,那就是「經」——就是如來藏,所以《金剛經》就說:「此經」就是此心--空性心如來藏。

經名其實就是總持,所以當 佛講完一個法的時候,阿難尊者一定會起身合掌禮佛,並且請問 佛:「這一部經應該如何受持?這一部經當名何經?」接著 佛就會指示說:它叫作什麼經、又名什麼經,如是受持。因為如果只講一個經名出來,可能大家還是會有誤解,或者是會有偏頗,所以有的時候一部經會有好幾個名稱。這一部《維摩詰經》,就是等覺大士 維摩詰菩薩所說的,而諸大阿羅漢、諸凡夫、諸外道所不能思、不能議論的,難可思議的解脫境界的經典。

接下來就要進入到經文的本身,所要演述的這個法義,必定是極為殊勝而令人期待的。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