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貼 苦聖諦.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324-a15_064

由正嫺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透過本會親教師的演述解說法義內容,傳達正法、聞熏正見、思惟正理,可以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收看。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苦聖諦。苦聖諦是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苦;或說三苦:有苦苦、壞苦、行苦;或說六苦:就是逼迫苦、轉變苦、合會苦、別離苦、所希不果苦、粗重苦;或談二苦:有世俗諦苦、勝義諦苦;此種種不同的苦皆相互含攝。其中「苦苦」是說身心之苦,「壞苦」談的是一切法壞滅之苦,「行苦」則是諸行無常剎那變異之苦。「逼迫苦」是說住胎、出胎之苦,「轉變苦」談的是老病死苦,「合會苦」是說怨憎會苦,「粗重苦」就是所謂五取蘊苦。「世俗諦苦」是說生苦、老苦、病苦乃至求不得苦,也就是世間所了知的苦;「勝義諦苦」談的是由聖人證得有漏諸行皆苦,因為有漏諸行皆不離五取蘊,不離五陰熾盛。如果您要廣知苦相,請閱讀《瑜伽師地論》所說有一百一十種苦;此中種種苦總歸一苦,就是「五蘊熾盛苦」。

 

因為不知不解意識及意根的心行無常苦,心行不斷則有變異,有變異則是苦,是行苦;像諸行苦,凡夫外道皆悉不知曉,宗喀巴、達賴喇嘛更不知,唯有真實證悟的人方能知道。又如宗喀巴、達賴喇嘛等人誤以為覺知心安住於一念不起境界中,以此欲界定中之一心不亂意識境界,當作是滅盡十八界的涅槃境界,其實都墮行苦之中。宗喀巴、達賴喇嘛更以為雙身法淫觸境界是大樂,以為受樂時一念不生就是報身佛的涅槃境界,不知那是苦中作樂、樂中有苦,都不離行苦;安住於此境界是不可能了生死的,因為這正是生死輪轉法。

 

在《中阿含經》卷7《分別聖諦經》中,舍梨子尊者如是說:【諸賢!過去時是苦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聖諦。】(《中阿含經》卷7)《中阿含經》卷7意思是說:過去時的五盛陰是苦聖諦,未來、現在的五盛陰也是苦聖諦,這是真實的道理,絕不虛妄。這個苦聖諦並不離於如,什麼是如呢?這個「如」字表示苦諦它不離於真實而如如不動的自在真如本性;而解脫道二乘人,他滅盡了五陰,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它並不是斷滅空。這個如就是在指說這個真如本心,祂是真實的,祂是實在的,所以這個苦諦它是不離於真實而如如的這個自在本性。這個苦聖諦也不是顛倒想,因為是依於如,所以它不是顛倒想,而是對於真實正理詳細地審察覺思。這個苦聖諦不是臆想思惟來的,而是對於我們前面所說的八種苦真實真正的這樣子的一個正理,詳細地審察思惟,確實以後所得到的。所以,綜合這樣子的一個思惟、觀察、觀行,綜合以上八苦的真諦,這個八苦的真諦是聖人所有、所知、所見、所了知的、所證的、所共同真正覺悟的內容。因為這樣子的緣故,所以 世尊說這個是苦聖諦。也就是說,是因為聖人如實地了知所真正覺悟的內容,才能夠說為是苦聖諦;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不能宣稱為聖諦,一般人言說的苦只有世間苦而已。

 

意識的最細境界莫過於非想非非想處定,然此定中仍有一念不生之心行不斷;若知意識行苦、少分知意根行苦者,得斷意識心行及意根受想而入滅盡定;若知意識行苦、不知意根行苦者,則斷意識心行而入外道無想定。就如宗喀巴等人以思惟揣測之意識離見聞覺知境界為涅槃,正是細意識境界,本質無非是非非想定的境界;以意識離語言妄想境界為涅槃,是意識粗心境界,本質是欲界六塵中的粗意識境界;以樂空雙運時專心領受淫樂的離語言妄想境界為涅槃,則是欲界中最極粗重的意識境界,是墮畜生道的因。因此說,宗喀巴等藏傳佛教喇嘛們,都是不解意識行苦的凡夫,他們都是我見俱在。

 

又如純修世間禪定住於四禪及四空定的人,尚有細意識在,卻仍不知意根何在;妄以為已證涅槃,因為尚有意根心行不斷。就像俱解脫阿羅漢入滅盡定,尚有意根住於此定,即滅受想定中;而於觸、作意、思三個心所之心行未斷,雖不觸外境,但還未離行苦,只能方便說暫出三界。除非捨壽入無餘涅槃,滅盡意識、意根與色身,不再受生,不再有意識與意根,十八界斷盡不再續生,才可叫作永離行苦,以意識、意根滅已永不出現。

 

又菩薩已證聲聞菩提,已證如來藏,已知意識、意根心行,以大悲心能離行苦而不離;這樣留惑潤生,發受生願,世世常在三界中自度度他乃至成佛,才可稱名為已知大乘苦聖諦者。至於《廣論》中所說的苦聖諦,只在世間上著墨,自始自終皆言不及義,不能了知定中、定外一切能知能覺的心皆是識蘊,不知末那識及意識心行,不知意識的覺知性一念不生時仍是剎那生滅而不離行苦,故《廣論》中雖稱說行苦之名,其內涵卻非聖者所證、所說的行苦。

 

像藏密他們被灌頂之前要受三昧耶戒,然後發誓永遠不違越三昧耶戒;那要受持三昧耶戒,要以十四根本墮作為他們遵守的內規。受了三昧耶戒以後,假如發現到密宗的法義不對,然後不能認同這個雙身法而退失原本所發誓的這種戒,後來不修行了就稱說退了三昧耶;或者說已經受了密法,若是對於密宗的法義產生懷疑而作否定,他們說:「你這樣是疑謗我們密藏,你就是破三昧耶。」這個就是他們所謂破了三昧耶戒。或者說沒有得到上師的允許,逕行自己去見聞聖教的口諭,就會說你違越了三昧耶戒。所以受了三昧耶戒以後,如果說不修雙身法,那麼就是退了三昧耶戒;如果說發現到有問題不學了,而表示意見了、提出質疑,就稱為說是破了三昧耶戒。也就是說,如果不違越它的戒,受了三昧耶戒,就得一定要修行雙身法,他們實質就是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說的持戒清淨,就是依三昧耶戒每天都與女信徒合修雙身法,大家別被騙了,誤以為是佛教中說的持戒清淨。

 

再者,《廣論》166頁說:【由此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故名為徧行粗重所隨。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若起苦受,瞋恚增長;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痴,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苦從此生。】(《菩提道次第廣論》卷6)《廣論》從五蘊熾盛文字上思惟,卻不知意識與意根都攝在五蘊中,也不知意識與意根之念念生滅而有三受引發之想蘊,而有愛、離、捨心行,因此才有貪瞋癡三苦,都是意識及意根之心行,都不離行蘊之含攝。此意識、意根心行非常微細,非一般凡夫眾生所能知曉。菩薩行大乘道必須先斷我見,繼而證悟阿賴耶識,並且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如法性;透過現觀阿賴耶識的功德而產生的智慧,才能深入知曉意識行苦,乃至意根行苦。墮入六識論的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宗喀巴、達賴等人,不知五蘊行苦的道理,正是我見未斷的凡夫,怎能稱為佛教大師呢?

 

《瑜伽師地論》卷34:【復作是念:我於今者,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可得,於諸蘊中,無有常恆堅住主宰,或說為我,或說有情,或復於此說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復說彼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如是名為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瑜伽師地論》卷34)此是聖 彌勒菩薩依阿賴耶識的無所得來觀行五蘊的空相,而說諸行苦皆空。又說:【復作是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彼亦一切從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為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瑜伽師地論》卷34)此亦是聖 彌勒菩薩從阿賴耶識真我來觀一切行都是緣生相、無常相、苦相,由諸行皆不自在,而趣入大乘無我行。

 

菩薩證悟阿賴耶識之後,應該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實性、如如性,名為證真如、轉依真如。透過對阿賴耶識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的觀行,以現觀意識、意根乃是無常、苦、空、無我,來對治凡夫眾生把意識及意根始終虛妄的體性認知為常、樂、我、淨的四顛倒。因此《瑜伽師地論》卷55說:【何故於苦諦為四行觀?答:為欲對治四顛倒故;謂初一行對治初一顛倒,次一行對治次二顛倒,後二行對治後一顛倒。】(《瑜伽師地論》卷55)亦即以觀無常來對治意識及意根的常顛倒,觀苦來對治意識及意根的樂、淨二顛倒,觀空、無我來對治意識及意根的我顛倒。因此轉依阿賴耶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觀行,了知意識及意根行苦,而行菩薩正道,才算是大乘行者。並不是像藏傳佛教宗喀巴、達賴等人,否認大乘佛菩提道的主體第八識阿賴耶識,而嘴巴卻說:「我是大乘,我是超越大乘的金剛乘。」徒有嘴巴高聲而說,卻連小乘的斷我見都無法實證,更沒有大乘法的實證,並無實質的意義;凡有所說,只是籠罩眾生的妄想邪說,有智者都可以依 佛陀聖教及理證的現觀加以檢驗,知道《廣論》的顛倒處而唾棄之,唯有愚癡迷信又無智的人才會信受。

 

像某些研讀《廣論》社團,成立許多教室讓學員自己討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像這類社團的學員,許多是大學院校的師生,因為前半本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撰飾合宜一般人,符合大學院校師生他們的看法,所以這類社團吸引了不少人。有一位日常法師令這個團體十年只讀《菩提道次第廣論》一本書,嚴重違背了佛弟子們想要瞭解三藏十二部要義的心願;就像《三字經》雖是中華文化的縮影,十年只讀《三字經》一本書而期望能瞭解中華文化,這是何等的無明啊!

 

佛求道之前已觀察到無常諸苦,但是因為看到眾生的苦,才強烈地產生求道之意圖,所以 佛證智正覺前後的一切都是為了饒益眾生。佛陀修道時,祂自己的觀法,如《雜阿含經》所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經》卷1)又說:【「……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卷1)佛教修證悟道之後,不可急想入於涅槃,否則實際上不能以二諦圓融的方式利益眾生,這樣就和聲聞乘、緣覺乘並無兩樣。所以,佛陀告訴弟子或佛教修證者,證悟前及證悟後都要世世利樂眾生作菩薩,繼續修菩薩道,在無量阿僧祇劫裡、在無盡生死煩惱中永續利益眾生。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等大菩薩,是基於瞭解眾苦和宏願而行菩薩道;學習佛法的弟子卻必須從大悲心而生出大菩提心和四無量心,並且啟動六度四攝的大修行成為菩薩。想要得到無上智慧,並以利益眾生的願心,稱為大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的,菩薩以及發大菩提心,和學人是否相信來世,是否是無神論者、唯物論者、科學家、哲學家無關,只要自己想要得到無上智慧,並發願永遠利益眾生,就能出生大菩提心和四無量心,並且配合六度四攝的修行成為菩薩。

 

總而言之,從這個「苦」來說,若不從大乘修學的正見下手,僅在世俗知見常識上來教育學人,最終仍會落入「苦中作樂」來誤解修行。因此,不依阿賴耶識而說苦聖諦,就是外道法,不是佛法,宗喀巴、達賴與日常法師正是 佛所破斥的這類人。

 

好的,因時間關係,留待下集再談。

 

祝願福慧增長,道業精進,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