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院子裡有兩棵樹,一棵很茂盛,一棵已經枯萎了。道長問弟子:你們說是枯萎的好,還是茂盛的好?
一個弟子說:「當然是茂盛的好。」另一個弟子說,「繁華終將消失,我看是枯萎的好。」
誰知 道長搖搖頭,「枯萎也終將消失」。
後來一個機靈的小道說出了答案「枯萎的讓它枯萎,茂盛的讓它茂盛。」
萬物各有規律,不要追逐外界的風景,而要關注自己內心的風景。心裡若能隨緣而觀,隨緣而喜,任他樹榮樹枯,都是絕好風景。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道家有言,隨緣自適,煩惱即去。隨緣是我們擺脫煩惱的第一秒法。
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人生在世,始終有很多無法左右的因素,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
二、
盡人事而聽天命,無法左右的事應該隨緣。這是智者的態度。隨緣不是隨便,不是對什麼事情都逆來順受。隨緣不是放棄,而是在一番努力之後的坦然。隨緣也不是消極,而是一番拼搏掙扎之後的看開。
在《論語》里,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說「畏天命」。
知命,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什麼是可以成就的,什麼是無法人為成就的。孔子說,富貴不是求來的,不是你追求就能得到的,所以他不去求富貴。
曾國藩說:人生有可為之事,也有不可為之事。可為之事,當盡力為之,此謂盡性;不可為之事,當盡心從之,此謂知命。
這裡的盡性和知命,精確地概括了古人「知天命」「隨緣」的內涵。
盡性就是要人,盡心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當仁不讓,捨我其誰?不要懶惰,更不能給自己找接口推脫責任,不要因為不作為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三、
知命就是要放下,尤其對於終其一生也不可能得到的東西,要看開。不要盲目執著,給自己製造對立和痛苦。
曾國藩很明白這些道理,他做人做事從不苛求完美,反而是完事求缺。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求缺齋」。
曾國藩相信風水,但他對風水的追求是「不求好地,但求平安」。他的墓地選的也是很普通的山崗。
最好的生活顯然是這樣的:懷抱一顆積極的心,盡心盡性地做事,又能知命隨緣,不執著於「得到」的妄念,樂天,隨遇而安。
報長 笑遊人間的話:
茂盛笑枯萎年華老盡;枯萎笑茂盛,你不過是以前的我,而我則是不久以後的你,枯萎與茂盛是一個生命的始與終,我只是比你早走這一段路程,你隨後便會跟隨我的步伐走來。
年輕擁有的是體力與時間,而年長擁有的是人脈、資源、經驗與智慧,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其酸甜苦辣,不用羡慕年輕,因為那不過是你早走過的路,不用歧視老人,因為那將是不久之後的你。
水有三態,液、氣、固,水在這三態中循環,沒有那一種形態最好,也沒有那一種形態最差,每一種形態都有其美妙之處,人生亦同,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各有各的精彩,我們所該做的是享受這一階段的精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