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856-a13_078
由正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佛典故事系列,今天要賞析的故事是「得見諦者斷疑見」。
在講這個故事之前,我們先說一下什麼叫作「得見諦」?得見諦就是能夠得到法眼淨,為什麼叫作法眼淨呢?就是對於是法、非法已經清楚了,什麼法是應該要走、要修行的;什麼法是錯的,什麼是外道法,什麼是能夠正向於佛菩提道的法,已經非常清楚地了知。所以經典裡面又說他已經知道了古仙人道。這古仙人道就是一切的修行人,他都是從這條路邁向於成佛之道,或者成就解脫道,而這條道路他已經知道了,也從此開始走了。那為什麼我們說得見諦者會斷疑見呢?也就是因為他已經知道這條路是怎麼走,一切不屬於這條路的,他都清楚那是不可能讓自己達到修行的成果。也因此對於諸方大師所說的法,是法、非法,合不合於三乘菩提任何一道,他都能夠有所了知。也因此得見諦的,我們說他有四不壞信的功德性。
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個人,就是ㄧ位首羅長者的故事。這ㄧ位首羅長者,他的性格非常的慳吝,也就是非常的小氣;而他的小氣是被舍利弗這些大阿羅漢們都知道的,因為他們都曾經往返過他家。所以舍利弗就曾經說:「這一個惡道就像海水一樣深,這個亂的心就像濁水一樣。」但是如果說有慳吝心的一個漂流,那麼就不可能會結下善緣,沒有結下善緣,就不可能有見道的因緣;因此我們應該要設法拔掉他這個慳吝的根源,來成就他布施的果報。
所以舍利弗尊者,就跟其他的阿羅漢陸續地來到這個首羅長者家。首先有一次,像摩訶迦葉他很早起來了,穿著衣服、持著缽,就走到首羅長者家,然後跟首羅長者說:「應該要行布施,布施有種種的功德。」那首羅長者因為一向都非常的慳吝,他聽到摩訶迦葉這麼說,他心裡就覺得很不舒服,就好像有刺在刺心一樣,於是他就對摩訶迦葉說:「你是受我們所請呢?還是你來乞食?」摩訶迦葉就說:「我是來乞食的。」這位首羅長者就說:「你如果來乞食,這個時間不對哦!」然後就讓摩訶迦葉空手的離開了。同樣的,舍利弗、目犍連尊者,還有其他的阿羅漢也是這樣,次第走到他家跟他乞食,他都一樣不願意來供養他們。
接著世尊也走到他家,然後世尊就對這位首羅長者說:「你今天應該要修五大施。」首羅長者一聽,就產生很大的苦惱,他心裡想:「我連一點點飯都不想要布施了,竟然教我作五大施,難道這個如來法沒有其他的嗎?常常就教人家布施,弟子也教人布施,今天世尊來到我這兒,也教我布施。」想了以後,他的個性也直,他就對佛說:「世尊啊!我連一點點的小施,我都不想作,而且作不來,你還教我作五大施啊!」佛陀就告訴首羅長者說:「不殺名為大施,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你這樣作就是五大施。」聽到這一句話以後,首羅長者心裡好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他算盤打一打以後就說:「欸!這五件事啊!不會絲毫的損耗我一毛錢,沒有損耗我一毛錢,而又有大施的這個名,這是太好了!為什麼不作?」於是想到這裡,他就覺得好高興,原來大施能夠這麼簡單就作到,所以他就對佛陀產生了非常歡喜、信受、敬愛的心。對佛陀說:「您真是ㄧ個善於調御、教示眾生的大丈夫,而且您所說的都不是虛妄的語言;您所說的都是我們大家能夠作到的事情,也因此您這麼一說,我們大家都能夠信受不會違背。」因此他就讚歎世尊,他說:「世尊的色貌真是無等倫啊!而且口才的辯給,也不是世間所有的,並且世尊祂說法的時候,能夠應機、應時,所說的法都不會有虛妄性,只要聽到的人都能夠得到這個法的果益。」
這個部分,他的讚歎,真的是完全地就說出了世尊的功德性。因為世尊只要有所說,一定會領受這個對象最應機、最應緣的法是什麼;而且這個所謂的應機、應緣,一定是能夠讓他產生了「解脫德」或者「般若德」的這樣的心性的起行。所以這位首羅長者說完了以後,他就對佛產生了非常高興的歡喜心,不知不覺地他的慳貪心就破掉了。於是他就跑到倉庫裡面,拿了兩張毛毯想要供佛,但是慳貪心雖然破了,但是並不是就消除了。所以他拿著那兩張毯子的時候,他就開始猶豫了,我是不是只拿一張來供養就好了,可是一張會不會太少呢?那我還是拿兩張好了,於是他就在那裡為了要拿一張毯子供佛,還是兩張毯子供佛,就開始在那邊考量起來了。這時候佛陀就知道了,那麼佛陀就說:「在布施的時候有鬪諍的心行,那這樣你布施的功德就不可能會成就。而在布施的時候,你會有兩種德呈現出來,一個叫作智德,一個叫作斷德,你只要在布施的時候,都有這兩種德;但是如果你產生了這樣猶豫的心,那麼你的這個德就不可能呈現出來。」佛陀這麼一說,首羅長者心裡想說:「哇!如來實在太厲害了!祂竟然知道我心裡所想的,因為我都還沒有說出來啊!」於是他就非常非常地高興,確實把這個慳貪的心就給破除了,然後抓起了一疊的毛毯,就布施供養佛。
供養佛的功德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佛陀就知道這一位首羅長者,他的心性已經調柔了,已經可以開始為他說法了。於是就開始為他說他能夠接受相應的法,也告訴他什麼才是修行的根本。更告訴他一切法一定有一個真實心,有一個本際不滅,而五蘊是虛妄的,不可執著的。也因此這個首羅長者聽佛陀這樣說的時候,由於他的恭敬心非常的夠,又非常的虔誠,聽完佛陀說完,他就已經得證初果了,就有了初果人的功德。這時候佛陀就從座位上起來,回到祂的僧團去了。那麼首羅長者非常歡喜地就送佛呀!他心裡的高興,就一直在那邊醞釀著。
不過有一位魔王,這時候他就出現了,因為他看到首羅長者這麼高興,就想:「我應該要到首羅那邊去要破掉他的善心」。因為魔王都很怕失去眷屬,魔王都希望一切眾生都在貪、瞋、愛染的無明闇當中;如果眾生解脫了,那麼他的眷屬就減少了,所以他就起心,他要去破掉這個首羅長者的這一個道心。那麼知道首羅長者是非常恭敬供養佛陀,所以他就化身為佛陀的相貌,有三十二大人相,有八十種隨形好一樣,就來到首羅長者的家。他來到首羅長者家的時候,也一樣示現像佛有那樣的一個光芒,首羅長者就覺得說:「啊!怎麼今天運氣這麼好呢!剛剛佛陀才離開我家,怎麼現在屋子裡面,又有這樣的光芒呢?而這個光芒就好像太陽從地下踊出一樣,讓我的整個屋子都是這麼樣的光明。」所以他就非常非常地高興去承迎這位魔王,並且對他說:「我真是太有福報了!如來剛剛才離開我家,現在又再來,可能是如來祂不斷不斷地在救度眾生,所以都會不棄捨眾生的。」所以他就非常的高興去接待這位魔王,這個時候魔王就說:「首羅長者!我跟你說,我先前跟你說,這個五受陰是虛妄的、是苦的,也因此依著這個五受陰,有苦、集、滅、道的這一個修行的法門,而跟你說要受持八正道,要滅五受陰的虛妄,這個是不對的,所以你不要按照我剛剛所說的修行。」這時候首羅長者聽到以後,心裡就覺得好奇怪:欸!這個人長得跟佛很像,但是他所說的怎麼跟實際上我所體會的不一樣呢?難道我在作夢嗎?還是我的心顛倒了?這個人他到底是佛還是魔呢?也因此他就覺得說:這個一定是惡人,他化作佛形,他就好像在漂亮的花朵中,顯現出的一個黑色的毒蛇,這個人肯定是魔,他今天來到我這邊,跟我說五受陰虛妄的、苦集滅道、八正道的修法,是邪說不可以信受。但是我是一個已經親證這個五蘊十八界虛妄,是一個斷我見的人,而且我也是真見道的人,他今天來這樣對我說,就好像一個在賣針的人,跑到製作針的這一個師傅家裡要賣針。於是他就對魔王波旬說:「你一定是魔王波旬!而我是真佛子!我告訴你,如果鵝的翅膀,牠一直在扇著須彌山,那須彌山可能都會被搧動。但是你今天要影響到一個有真見道的人,任憑你有多大的力量,都不可能去搧動一個真見道的對法的一個決定心,你可以迷惑眾生的肉眼,但是你沒有辦法迷惑眾生的法眼。這個肉眼其實它是無常微劣的,這個肉眼並沒有辦法真實地辨別真實或者是虛偽;就像我沒有辦法看你是真的佛陀還是假的佛陀,但是得到法眼的人,他就真正地看到了牟尼尊。(這個牟尼尊,我們等一下會稍微解釋一下)。我是已經得到了法眼淨的人,我已經滅掉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的人,所以我不會上你的當,我不會依著你現在所教示的去作。所以你呀!是自己找疲勞,我真見道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你所說的是不如實的,所以你一定是惡波旬,你所說的法一定是不如實的。你雖然用你的形色迷惑了我的肉眼,但是我的法眼卻可以鑑照出你的法是錯誤的,你的法是不如實的。」也因此這樣說,魔王波旬就知道他的計謀沒有辦法得逞而離開了。
剛才我們有講到,這位首羅長者說我已經親見牟尼尊,這個「牟尼尊」並不是表示說他是已經親自見到了佛陀,因為無論是魔王或者佛陀,這魔王所示現的相和佛陀並沒有差異呀!那「親見牟尼尊」是親見什麼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釋迦」以及「牟尼」就是能忍寂靜的意思。所以這位首羅長者說我已親見牟尼尊,也就是說我已經親自見到了這寂靜清淨的法相,表示他是已經明心見道的一個人。也因為他的明心見道,是自己親自證實佛所說的話是正確的;這個明心見道,已經不是依於佛語,而是依於自己親證的功德性。所以他現在對法的認知,已經不是在語言名相的認知上,而是自己親自的體證上,所以這就是屬於實證的功德;既然是有實證的功德,自然就不會為外道,這樣的邪見、邪說所迷惑。
在這一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一如平實導師常常跟我們強調的──要結善緣。我們表面上看這位首羅長者好像很慳吝,對阿羅漢們都不布施,但是呢,這是一世所現出來的一時的假相,我們相信這位首羅長者過去世一定都曾經布施、供養過諸佛,但是因為這一世意識重新的熏習,所以能夠讓他產生了慳吝的法相,法種的流注。所以一開始依於意識這一世的熏習而有慳吝的心行起行。但是他畢竟看到佛能夠產生歡喜心,看到佛為他開示的時候,他能夠接受,而且是非常快的接受,所以我們相信這一位首羅長者,一定過去世都有結過善緣。
因此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要跟善知識以及一切發菩提心的人,我們說發菩提心,是正發菩提心的人結下善緣,由於結下善緣,生生世世都能夠為這些菩薩們所護念。也因為我們跟人家結下善緣,所以我們在生生世世也能夠無罣礙的來行這一個菩薩道,而最重要的善緣就是能夠以正確的佛法知見跟人家結緣。我們如果以正確的佛法知見跟人家結緣,我們生生世世所得的果德,也會很快地相應到正法;如果今天以邪法跟人家結緣,乃至於說我們用邪法教授人,不但是自己會有不好的惡趣的流轉,生生世世也必須要等到那些被自己錯誤邪說所迷惑的人都已經轉變了,這樣自己的業報才有終了的時候,因此結善緣真的是非常重要。
而這位首羅長者,又能夠用毛毯供養佛,也因此供養三寶也是一切佛弟子基本要做的行為。在經典當中佛陀有開示:如果能夠供養三寶的話,那個功德是不可限量的,而不論是佛陀住世或未住世,只要是有佛陀的聖像,你能夠起恭敬心、起供養心,那樣的功德與佛住世是一樣的。
另外我們來看到在這一個故事當中,本來這位首羅長者,他是非常的慳吝,所以當從舍利弗、摩訶迦葉、目犍連尊者來跟他乞食的時候,他連一點飯都不肯給人家,一點食物都不肯給人家,那是因為他還沒有受菩薩戒,如果受了菩薩戒,那這就是屬於重戒之一,所以也因為他的真見道,其實也能夠把他這一個毀戒的這一個部分的業行,能夠徹底的斷除掉。再者,我們說到當菩薩在布施的時候,都應該要產生慈悲心,不要著於財物,也因為對財物能夠不執著,而能夠對法起歡喜心,這樣的一個布施才會產生波羅蜜。也因此在布施的時候,一定要有智慧的相應,如果在布施的時候,心裡還會有著這一個要布施、不布施、多或少,那這樣的布施其實是不清淨、不圓滿的。
在這裡,我們再跟各位講一個小小的故事,就是有關於度眾的方便。我們看到佛陀,祂有著方便善巧來度眾,文殊菩薩祂也有個小小的故事,可以提供諸位菩薩作參考——就是這個度眾方便善巧——其實也是一種智慧。文殊菩薩在過去世久遠的時候,他也曾經是一位比丘,他到城裡面去乞食,結果他的福氣很好,得了滿缽的這個百味歡喜丸子,這個丸子應該都是炸的,香香酥酥的非常好吃。於是他在走的時候,城中裡面的那個小朋友就一直跟著他,跟他要這個小丸子也想要吃,那文殊師利菩薩就不給他,就一直往前走,這個小朋友就一直往後跟,那一直走到僧團。這時候文殊菩薩就拿了兩個小丸子跟他說:「你如果想要吃小丸子,可以!我先給你兩顆,一顆呢!你要來這裡供僧,布施給僧眾,當你布施給僧眾以後,那另外一顆小丸子,你就可以吃囉!」於是這個小朋友就點頭答應,趕快拿一顆小丸子來布施供養僧眾,然後自己就可以得到那一個小丸子了。也因此文殊菩薩就覺得這一個小孩子是可以受教的,為什麼?因為他以這樣的布施功德,已經是可以來調教了,所以文殊菩薩就為這個小孩子傳戒給他,並且要他能夠發心作佛,要他能夠發起菩提心,並且告訴他布施的種種功德。也因此在布施的時候,我們也要學習善巧方便,最重要不是財物的布施,而是法的方便道施予眾生。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