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721-a16_030
由 正國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之「六塵與六入」,來跟諸位菩薩探討「能取與所取--二俱無所得」這個題目。因為能取的心與透過六入,而成為所取的六塵境界有密切的關聯,而這些法義無論是在解脫道或者佛菩提道都是屬於非常重要,而必須加以正確理解的知見。
我們先來看,在五位百法中之色法十一,包括五色根、內五塵與法處所攝色,都是由前面兩位的法--即八識心王與五十一心所法,共同顯示之影像,屬於幻有幻滅、如鏡現像,故可稱之為影,因此說色法十一是「二所現影」,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在 平實導師的《起信論講記》第一輯中有這樣的開示:【因為八識心王有這些心所有法,配合過去世的無明以及這世父母的緣,四大元素的緣,所以有了五勝義根,有了十一種色法出現。】(~《起信論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107-108。)因此如果沒有八識心王與相應之心所法,那是不會有色蘊出現的;相同的,如果沒有識蘊及其心所法,當然也不可能有六識所了別的六塵相顯現於六識心中,因為意識心及其相應之心所法現起的時候才能顯現六識所了別的六塵相,因此六識心在配合其心所法時就可以產生「顯境名言」的功德。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確定:眾生六識心「所取的六塵相」是因緣所生、是無常變異而不安隱之法,因此當然不是眾生可以依靠的,故應逐漸斷除對於六塵之貪著。五欲六塵是屬於我所的部分,一般眾生也能夠略為瞭解貪著五欲六塵境界的過失,而能夠或多或少遠離一部分;但是要斷除「以能取心--六識為真實我」的錯誤知見,則比較少有人能夠觸及,以及心得決定。因為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知見架構,則會擔心落入斷滅空而無法接受,因為通常會以為:如果否定識蘊我之真實性後,就沒有真實我存在了。
因此接下來我們要多花一些時間,討論「能取心」的部分,如果由六識心出生的道理來看,六識心卻是要以六根觸六塵為緣才能現起,譬如在《阿含正義》第一輯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有了六根觸六塵,所以會有六識的出生;有了六識心,就會有六識心的六識自性顯現,所以眾生才會感覺到自我確實存在,再由意識的錯誤認知而誤執識陰自己真實……歸根究柢,都是由於六入而引生的。】(~《阿含正義》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75-276。)因此由於有六入的現象,因為想要了別六塵之種種境界,故有六識之現起;從這個角度來看,能取的六識及其相應能產生了別性之心所法,也是因緣所生、無常變異之法;如果以根、塵、識來看,反而能取之識蘊六識是要依靠六根與六塵才能現起,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比較容易信受:識陰是生滅之法。
如同在聖教中之開示:【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雜阿含經》卷3)也就是說:只要是因緣所生之法,由於其所依靠之因或緣,本身就是無常生滅;因為除了根本因如來藏心之外,其餘一切被出生之三界法--無論稱為因或緣,也都還是屬於生滅法,因此藉這些生滅性的因、緣才能出生的識蘊,當然更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了。所以我們就可以確認:六識及其了別性皆是無常變異之法,沒有真實不壞之體性;亦如同在《楞伽經詳解》第三輯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而其所生一切法悉無自性,以剎那剎那相續流注,非常住不動故;而一切法現行以後亦不斷變異──異性現故,是故說一切法之體性皆無自性。】(~《楞伽經詳解》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275。)也就是說:如來藏所直接或間接出生之一切法皆是虛幻生滅,無有不壞之體性,只要現行之後就馬上又產生變異;因此剎那剎那生滅不斷,這就是「能取的六識心」之真實相貌,故識蘊決定是生滅變異之法。這一部分的理路看似不難,然而實際上能夠觸及這種法義的修行人,比例並不高;因為一般修行人所謂的「要放下」,其實大多講的是「我所」的部分,而通常只侷限於「外我所」,比較少觸及其執為自我之意識心及其心所有法;然而即使如此,能夠漸漸離開對於外我所之深厚的執著,也是值得讚歎的。而如果要真能斷我見,除了我所之外,也必須把「識蘊我」之生滅虛妄性弄清楚,乃至透過觀行而心得決定。
那這裡我們也可以留意一下,就是只要有「能取心」出現,則必有六塵境界存在;也就是說識陰六識與六塵是相應的,六識不可能脫離六塵而存在,因此當然不是不緣六塵的實相心。所以我們就可以瞭解:絕對不可能將意識心修到在《心經》裡面開示的「無色、聲、香、味、觸、法」;即使是在四空定中還是有微細之定境法塵存在的。這是修行的基本知見,千萬不能誤以為一念不生等境界就是已經離開六塵,而誤以為已經開悟;因為有許多錯誤的法門要讓意識心進入某種狀況,譬如:一念不生、虛空粉碎,或者住於男女雙修之喜樂狀態等等;以為這些就是實證法界實相。其實這些都是不曉得意識這「能取的心」是生滅法的道理,因為意識是必須依靠六塵才能存在的,而因為要依靠六塵存在,就會受六塵的生滅變異而影響;因此意識心不可能是可以離開六塵存在的自在之心。這是順便再提醒大家的,因為有許多人以為已經證得實相心了,可是若實際探究他們所證的實際內涵,卻通常還是只是意識心處在上述種種境界之中而已,而且也一定是不離六塵、跟六塵是相應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有一個觀念:就是想要證悟實相必須依靠佛菩薩所教導的方法,如果只靠意識思惟或討論,那可以說是沒有機會的。
在《解深密經》卷1中就有這樣的開示:【我於彼佛土曾見一處,有七萬七千外道并其師首,同一會坐,為思諸法勝義諦相,彼共思議,稱量,觀察、遍推求時,於一切法勝義諦相,竟不能得。】(~《解深密經》卷1)也就是即使聚集很多外道,一起討論、推求這勝義諦,也是沒辦法成功的;因為一方面這勝義諦的道理是非常深的,另一方面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與具足正知見,以及配合定力、慧力、福德及除性障,才有辦法證悟,不是單靠意識思惟、想像就可以證得的;因為靠意識思惟、想像,大多會落入意識相應的境界之中。因此如果沒有佛菩薩的教導,想要證悟,想要證入這勝義諦的相貌,是非常困難的;而這「六塵與六入」的法義也可以幫助我們來檢驗:如果所悟之心是不可以離六塵而存在的,那表示所悟之心還是虛妄生滅之法;因此無論能取或所取--皆是如來藏之所幻現--兩者皆可攝歸如來藏,而這兩者其實也是平等平等的。這樣的理解對於修學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在世親菩薩的《辯中邊論》卷1中,就有論述有關「能取與所取」的重要開示:【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無實性故,能得實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識無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無所得性。】(~《辯中邊論》卷1)大意是說:能取心與所取之境界皆是由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能取」因為具有了別性而可以緣取「所取」,因此在能取心中便有境界相出現;雖然這看起來好像有所得--已經緣取了境界相,但是因為此境界相,其實只是自心所現之虛妄境界,並非如眾生所以為:「能取心識蘊」真的有緣取「外五塵境」;同時能取心前後剎那生滅變異,因此實際上是沒有一個具有真實體性而不變異的能取心,來緣取外五塵境;所以無論從「所取的虛妄性」與「能取的生滅變異性」來看,實際上都是無所得。因此眾生以為有真實不壞,而能取之識蘊可以緣取外六塵境之本質,這樣的狀況在現象上是不存在的;因為實際上除了「能取之識蘊」念念變異,同時也只是能緣取自心所現之「六塵內相分」,並非無法緣取外五塵境,而所取之「自心所現的內六塵境」體性虛妄。因此能取、所取二者皆是自心藏識所現,皆攝歸於如來藏;因此把能取與所取攝歸於如來藏之後,就可以說兩者平等俱成無所得性。這也是經教中所說之「自心取自心」的道理,所以「能取心六識」不是能緣取「外五塵境」,以及「所取」是六塵內相分則非 外五塵境;因此結果是能取、所取都不是眾生想的那樣之情況,也不是眾生所認知的體性。
在《大乘起信論》卷1中也有開示五蘊的法相,是前後剎那都有差異的:【是故若麁若細一切諸色,唯是妄心分別影像,實無所有;推求餘蘊漸至剎那,求此剎那,相別非一。】(~《大乘起信論》卷1)也就是說:例如意識心,前一剎那與後一剎那的意識心是有差別的,並不是完全相同;因為意識存在所依之緣亦是剎那變異。那意識心當然也是剎那生滅,因此說「相別非一」,因此並不是有一個實體的意識心完全不變而能夠到下一個剎那去,所以《起信論》以這種推求至剎那的方式,來對於意識心之剎那生滅性作觀察,確實是非常有力而可以斷除眾生「以意識為常住我」的錯誤知見。既然「能取之意識心」剎那生滅變異,那當我們在說這「能取的意識心」如何如何時,這一剎那的意識心就已經滅去了,而下一剎那的意識心已經是重新生起而有差異了;而色蘊也是一樣的道理。譬如六塵亦是剎那生滅,當你說我了別的境界是如何如何時,當你說完時這六塵境界也已經經歷了多剎那的變化了;因此說「唯是妄心分別影像實,實無所有」,包括五色根亦復如是,剎那生滅變異。所以真的可以說「能取」與「所取」兩者「平等俱成無所得性」。如果再從能取心所具能觀察的智慧來看,事實上也是剎那生滅變異的,因此聖教中說「能觀察智體實非有」,因為如果不是有意識心及其種種心所法,那怎麼會有意識相應的智慧展現出來呢?所以能觀察的智慧也是因緣生滅之法,非有真實不壞的體性。
經由上面的探討,相信大家對於能取與所取之虛妄性都能有多一分的瞭解。如果還有一些懷疑,那我們再來看看在《攝大乘論釋》卷6中的譬喻,這會有助於增加大家的信心:【鹿渴譬心及心法,以水譬塵,鹿渴動搖生識,緣水為境,實無有水。如此心及心法起變異事,於無有塵,生緣塵識。……譬如於夢中無有實塵,亦見有愛憎受用。此依他性中亦爾,無有實塵,亦見有愛憎受用。】(~《攝大乘論釋》卷6)也就是說:眾生在聽聞說沒有真實不壞的外六塵境界,乃至能取心之所取皆是自心所現之虛妄的內六塵之後,通常會想說:既然都是虛妄,那怎麼還會有心及心所法出生,乃至於在內六塵中受諸苦樂呢?因此菩薩就用譬喻讓眾生容易瞭解。就是說:好像一群鹿因為口渴所逼迫,看見遠處沙地熱燄流動便以為是水,因而心中迷亂,奔馳追求而不知熱燄實非是水,因此產生虛妄分別及錯誤的追求;又好像眾生在夢中,緣種種自心所現虛幻之夢境,而生起喜怒哀樂一般,不知那只是夢境而已。因此由論中的譬喻,大家就比較能夠接受眾生所追求的,竟然都只是自心所現的生滅幻境,非真似真,而令眾生於其中生起迷惑輪轉不已;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教導,真的是無法出離。而這些自心所現的內六塵雖然只是生滅虛幻的,但卻可以引起「識陰」現行,並令識陰於其中配合種種心所有法受諸苦樂;因此說「於無有塵,生緣塵識,以及無有實塵亦見有愛憎受用」,而因為眾生不了解 這個道理,在受用這些苦樂時感覺上就是會那麼的真實,因而生起種種執著與煩惱。所以有情覺知心所觸之內六塵,只是自心所現之影像而在非真實有中,卻有「相分」似有「質境」現起而被覺知心所觸,故非實無六塵相;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去瞭解六塵的真實相貌--它是似真而非真,而識陰也是一樣,雖然能緣六塵,卻需要六塵才能現起。而如果進一步探究能取與所取,自心真如所現的內六塵是屬於有情自己的相分,為見分七轉識的所取境,事實上所取六塵境與能取見分皆是如來藏所出生,此二者是互相依待。因此在聖教中形容說是「所取能取相待立」,也就是能取六識心需要所取才能現起,而所取之六塵境的顯現也需要能取心「顯境名言」及意根作意,才能令六塵相在有情識陰心中顯現,故兩者皆是生滅變異之法;而配合渴鹿以及夢中境界的譬喻就可以令我們更容易信受這個道理。
而菩薩在十行位時就要去現觀能取的七識心王,都如陽焰一般不停地晃動著,從來不肯止息;雖然不斷的攀緣六塵境而實際上並無實質,皆由自心真如而生。由此經由深入瞭解及現觀七轉識之虛妄性之後,就可以慢慢地降伏我執。今天從上面的探討讓我們瞭解到:為什麼能取與所取-二俱無所得。我們由各種角度的探討與分析,相信諸位已經能夠有基本的認識,而後續經由諸位自己的觀行驗證,相信對於這些道理就逐漸能夠心得決定。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