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如來藏永遠都在忠實的酬償因果。psd.jpg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5001/5001-1-50.htm

佛教正覺電子報

般若信箱──第21輯──  

 

問八、末學最近研究有關「性與道德」的相關文章時,察覺到一種現象:「道德觀」和「審美觀」似乎會隨著時間的流動而遷移,也會隨著物種/人群之間的不同而改變。以和「性」有關的「道德觀」來說,過去婚姻講究父母之命,視自由戀愛為「淫奔」、「野合」;又如過去在性行為方面不能「非人、非處」,現在不但婚前性行為沒什麼,甚至許多特殊「玩法」(如色情影片中種種不堪入目的鏡頭)都被視為稀鬆平常之事。又如過去的社會反對墮胎,現在的社會即使有許多人反對全面性合法墮胎,但正反雙方對於一定狀況下的墮胎(如被強制性交、被親屬亂倫等)卻都以「人道」而允許之。再以「審美觀」來說,不同的物種之間似乎會有巨大的不同,比如人類以為臭穢的糞便等物,卻有山精、鬼神等視為佳餚美饌(如蕭老師於其大作《狂密與真密》中所言)。而人類常食用的蔥、蒜等物,諸佛菩薩卻敬而遠之。末學想要請教的是:為何「道德觀」和「審美觀」會有如此的變遷現象?又不同的「道德觀」中,應以何者作為平常修身的善惡/道德標準?而「審美觀」又如何會在不同個體間有完全顛倒的現象?請問宇宙中是否存在絕對的「審美觀」?這些問題末學幾經思考卻仍得不到答案,還請電子報解惑,謝謝!

答:《大寶積經》卷105說:「諸法如幻化,斯由分別起。」道德標準也是諸法當中的一法,當然也是從分別而起。換句話說,一件事情是善是惡,並無絕對的標準。雖然沒有絕對的標準,卻可以站在某一個角度,來看它的善惡。以一個佛弟子的觀點來看,只要一件事情,對於成就佛道是有益的,我們就稱之為善,反之就稱之為惡。

  以這個標準來看戒相,有時候會覺得在某些時空環境下,特定戒相會變得無法適用。例如殺人是重戒,可是若這個人是一個盜匪,他正準備下巨毒於水庫中,害死多數人的生命,這時候一個受菩薩戒的人,可以不可以殺了他?有的人會說,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自己會因而下地獄,為了救多數人的生命,也只好殺了他。其實,這種情形的殺人,應該是不犯戒的,因為此時只有慈心而無惡心。而因果報應也不是絕對的,它會因為事前的準備、籌劃,造業時存心和手段,以及事後心態……等等的不同,而造成差異。殺人如此,邪淫、妄語、偷盜……乃至一切的戒相,莫不是如此。

  然而,道德固然沒有絕對的標準,卻不妨害因果報應,也不妨害各別地區的立法機關,可以制定法律處罰犯法的人民。所以,千萬不要把這個當做造惡的藉口。因為法官和閻王,都不理會這種說詞。如來藏更不受邪見所欺,永遠都在忠實的酬償因果。

  道德觀如此,審美觀也是「諸法如幻化」,沒有絕對的標準。雖然如此,卻不妨害人們在相對的觀點下,去判別美醜,並據以美化環境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