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大名師」與「明師」所談的「般若」? .jpg

    久學佛法的人,多會聽到「般若」這兩個字,也多只知道「般若」是佛法中一種甚深、世人難以意會的智慧,關於「般若」,一般學佛人耳熟能詳的《心經》,就稱為《般若心經》」(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是六百卷的《大品般若經》的精華;在《心經》內文中,提到「般若」的代表字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到底是什麼意涵呢?

    記得數十年前,剛接觸佛法時,每當課誦到《心經》的經文──「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就被打敗了,因為自問世間法上,所有的事物、現象都是有生就會有滅的──「諸法空相」,從來沒有見識過這個「不生不滅」的「不是東西的東西」,實在無法臆測;雖然經文中在前面對於這個「般若」的智慧有「顯說」跟後面的「密說」,但是儘管「般若」智慧透過《心經》白紙黑字的明白寫出,幾乎學佛人仍是不知所云這個「般若」的智慧,如果沒有實證者的開示,在《心經》中所謂「顯說」的「般若」,能用世間智慧去理解嗎?所以「不生不滅」這個法義,我自問了七年,終究一無所得,心想,《心經》才短短的兩百六十個字,就這麼的難,那《心經》既然是「般若」的精華,可見「般若」是超乎世人所知,不是世間人所說的深度的智慧;學佛人都很想得到「般若」的智慧,但是《心經》經文裡面又有提到「般若」是「『無智』『亦無得』」,這下可好了,搞了老半天,又說「般若」是沒有智慧(無智),跟無所得的(亦無得),學佛學了老半天,既學不到也得不到智慧,不是很無奈嗎?這個「般若」到底是什麼啊?好像在繞口令似的,真是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啊!所以到頭來,我們對於《心經》經文中所提到的「『無智、亦無得』」的「般若」實在是只能胡亂的臆想,而難以窺其堂奧啊!就算在尚未「明心開悟」前,能夠大膽的擠出一些字句來描述「般若」,這些字句會不會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沒有實質內涵的空殼子?會是「般若」的真正面貌嗎?

    這幾天,剛好朋友傳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師談「般若」的文章:

一、【大家早安,今天是佛誕日,閱讀到了一篇○○大師針對佛誕節的開示,覺得很受用,也提供給大家參考及閱讀:

「佛母是誰?

人的一生,孕育自「各種」父母:生我、養我、育我的,是我「生養的父母」;士農工商,使我賴以為生的,是我「衣食的父母」;善知識的拉拔提攜、循循善誘,是我 「再生的父母」;大地普載萬物、化育群生,是我「大地的父母」;諸法因緣生,因緣滋潤我們、造就我們,是我「因緣的父母」。此外,《阿含經》說,輪迴中的眾生,皆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因此,痴愛也是我父母。

佛陀呢,也有父母嗎?誰是佛陀的父母呢?佛傳裡記載,佛陀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事實上,淨飯王與摩耶夫人,他們是悉達多太子的父母;而佛陀的父母,則是「般若」。也就是說,佛陀的色身雖是人間父母所生,佛陀的法身卻由般若而生,般若才是佛陀真正的父母。三世一切諸佛,皆依般若而遠離顛倒夢想,證得無上菩提。

什麼是般若呢?般若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沒有生死、沒有來去、沒有時空、沒有對待,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缺少了般若,不知自家風光,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一切法都成了世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就像「布施」有了般若,才能三輪體空;「持戒」有了般若,才能饒益眾生;「忍辱」有了般若,才能無生法忍;「精進」有了般若,才能奮發不懈;「禪定」有了般若,才能證悟覺道。般若的重要,可見一般。

如此重要的般若,哪裡才有呢?般若雖然圓融究竟,出生諸佛,但是般若並非「玄之又玄」,般若要在生活當中體會,離開了生活,就沒有般若。《金剛經》中,「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即是佛陀般若放光的生活:禪門中,穿衣吃飯、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舉手投足,也都是般若的體現。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平凡一般的生活,有了般若,就能享有解脫自在的人生。

因此,教師能觀機逗教、作育英才,就是般若;醫護人員善用醫藥、守護病苦,就是般若;消防人員奮不顧身、救苦救難,也是般若;清道夫清掃街道、為民服務,也是般若;資源回收者默默付出、護佑大地,更是般若。 能做好事,是「般若手」;能說好話,是「般若口」;能慈眼看人,是「般若眼」;巧智慧心,是「般若心」⋯⋯。

何處有般若,何處尊貴!能可以體會般若、實踐般若、分享般若,即是人間第一尊貴之人!」】

    說實在的,看完這一篇鼎鼎大名的大名師所談的「般若」,也還是不能了解到底「般若」跟《心經》裡所指出的「不生不滅」有什麼關係?那麼既然不知道什麼是「般若」,那要如何像這位名師自以為所說的去「體會般若、實踐般若」呢?

二、還好,總算有善知識以有邏輯的方式寫出「般若」,解決末學的一些迷惑,以下則是有實證的大善知識平實導師對於「般若」的開示:

1.【般若中觀

禪宗真悟祖師之不落兩邊者,乃是親證自心如來藏—真相識,現前觀察如來藏自心之從來不落兩邊,故生起般若中道之觀行;由是般若中道之觀行,而發起般若中觀智慧。故說般若中觀之智慧,乃是由於親證如來藏識而得發起。也就是指意識覺知心對如來藏的真如性與中道性的現觀所產生的智慧。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門正義》公案拈提第六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8月初版二刷及《阿含正義》第一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7年6月初版四刷)

依自心如來(淨土宗謂為自性彌陀)之體性而說蘊處界空,而說蘊處界所生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亦悉皆依蘊處界而顯示於三界中,故亦是空;亦說自心如來能生蘊處界等一切法,亦說自心如來能生一切有為法、能顯一切無為法,而自心如來本體卻不墮於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中,無始劫來本離一切法之有與無,從來不墮二邊;若人如是現觀、如是轉依而安住者,即是證得般若中觀者,即入大乘菩薩之見道位中。般若中觀實以自心如來為體,若離自心如來,則無般若中觀可言。非唯大乘般若系諸經如是說,第三轉法輪之所有唯識種智經典中,亦皆如是說;乃至小乘法教之原始佛法阿含系經典中,亦復如是宣說。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楞伽經詳解》第八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11月初版三刷)

般若空性

空性者,則是菩薩修學般若第一義諦者所必須現觀之理。欲證般若所說空性者,要須親證空性之體,   佛說空性者以第八識如來藏為體故。然而般若無知,因覺知心而顯智慧;空性離知,藉覺知心而了萬法。因此,般若及唯識二系諸經所說空性,非謂萬法緣起性空,實說萬法緣起性空之實相--空性;此空性即是四阿含中所說「名色緣識之識、涅槃之實際、本際、如、如來藏」也。般若系諸經中,進一步顯示此第八識空性之中道性;唯識系諸經進一步顯示此第八識之究竟性、能生萬法之性、無我之性、涅槃之性、成佛之性,如是方名真正佛法也。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門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8月再版二刷及《宗門正道》公案拈提第五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5月初版二刷,及《宗門正義》公案拈提第六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8月初版二刷)

 

2、 平實導師座下的親教師對於「般若」的開示:

2-1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4/35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35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般若禪不是禪定(上集)

「先來說什麼是「般若禪」。般若禪的「禪」其實就是般若,般若是一種智慧,但是它不是世間人所說的智慧,它的智慧是在證得真心如來藏以後所具有的智慧。真心如來藏出生了這個五陰,也就是說祂是生命的本源,因此我們說:「般若」其實就是實相的智慧。般若所說的生命的實相——真心如來藏,祂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事實上祂是處於沒有境界、沒有所得的狀態當中。那麼,為什麼祂可以處於這樣的狀態當中呢?因為真心如來藏從來不對六塵起任何一念,也從來不對六塵萬法起分別,因此我們說,祂從來沒有境界,也無所得。」

2-2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8/2
菩薩正行第2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菩薩正行的基礎 依止如來藏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在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把菩薩的定義、菩薩的種類以及菩薩的修學階位,作了一個概略的介紹。今天我們要從菩薩道的初階——十信位的基礎前提開始談起。

十信位的修學,主要是要能夠具足對大乘佛法以及佛教三寶的信心。那麼十信位要具備什麼樣的基礎才能夠開始修學呢?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當中,地藏王菩薩有一段開示說得非常清楚。經文是這樣說的: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衆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衆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二)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如果一位菩薩想要修學大乘法的話,首先應當要知道,最初所行的根本之業,就是要依止一實境界來修學信解;因為信解力增長的緣故,就能夠很快的進入菩薩種性之中。也就是說,一定是要依止一實境界來修學十信位的信解。而所謂一實境界,指的就是一切衆生的心體——第八識如來藏,祂從本以來都是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形無色,猶如虛空。祂從來都不曾在六塵境界上面來作分別,所以說祂平等普遍,無所不至;祂能隨緣出生蘊處界以及世間萬法,又遍一切處,所以說祂圓滿十方。祂是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所以說祂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無論是六道凡夫衆生,還是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等四種聖人的根本心,都同樣是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的,因為是真如實相的緣故。】

    原來,有實證的大善知識「平實導師」以及座下的親教師,以他們的證量,所深入淺出寫出來的「般若」,跟時下的「大名師」所表達出來的自我想像的「般若」,在實質意涵的功力上相去甚遠,所顯現的智慧高下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啊,修學佛法是否入門,明眼人一看便能立刻見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