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生活中的佛法~心性與福報sd.jpg    

 

無意間,看到一則有關造惡業得地獄果報的文章,於是搜尋佛典CBETA,竟然查到許多關於 佛陀警戒弟子,敘述地獄內容的開示,例如

《起世經》卷3〈4 地獄品〉:

「復次,諸比丘!膿血地獄復有諸蟲,名最猛勝,此諸蟲等,為彼地獄受罪眾生,大作惱害。從身外入,先破其皮;既破皮已,次破其肉;既破肉已,次破其筋;既破筋已,次破其骨;既破骨已,拔出其髓,隨而食之。彼諸眾生,當於是時受極重苦。乃至若人非人所造所作惡不善業,未盡未滅,壽命不盡,皆悉具受。

復次,諸比丘!膿血地獄所有眾生,飢渴逼急,或時以手掬取如是熱沸膿血,置於口中,置口中已,彼人脣口,應時燒燃;燒脣口時,即燒其腭;既燒腭已,即燒其喉;如是燒胸,燒心燒腸燒胃;既燒胃已,直過小腸,從下分出。彼諸眾生,於此地獄,受如是等嚴切重苦,命報未終。乃至未盡人非人身,曾所造作惡不善業,如是次第,具足受之。」(CBETA, T01, no. 24, p. 322, a13-28)

 

以佛法的角度是說因、緣、果、報,如果沒有種下「惡因」,自然不會有惡劣的果報顯現出來;也就是說會墮落到地獄的眾生,是由於不懂「持戒」的功德與威德,或是已經受了戒,卻又犯戒而未依照善知識的教導如實懺悔。地獄有情的共同病因是他們的「心」嚴重的病了──沒有因緣信受三寶,以致不知而不信因果,隨著染垢造作貪瞋痴的惡業,喪失人倫,在品行、德性上虧失做人的資格,或不孝父母尊長、不擇手段貪求名聞利養、毀謗佛法僧三寶、殺害眾生、極度貪求淫欲……等等,造下種種深重罪業。在嚴苛苦楚的地獄刑罰之中受報,讓此等惡人經歷重罰,產生恐懼厭離之心,於求助無門的心態下,才有因緣離苦或願意相信因果實存,絲毫不假,期望能改變他們的心性。

另一方面,愛樂往生「沒有諸苦惟有眾樂」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們深信極樂世界的教主 阿彌陀佛曾發過四十八大願,普攝十方念佛眾生,懂得在臨命終時專心念佛一心不亂,得蒙 阿彌陀佛佛力加被,接引往生極樂淨土。而 阿彌陀佛的淨土,也是弘揚大乘了義佛法,那裡的「上品三生位」菩薩眾都是菩薩根性者,深信第一義諦,心得決定,向著佛道邁進;然而即便是到了極樂世界,並不是一般人錯以為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沒有事情,「自然」就會成佛、也不用受報,殊不知到了極樂世界仍然需要修行;由於一般大眾累劫熏習的貪瞋痴種種煩惱惡習,仍然具足存在如來藏中,這些染垢顯然會擾亂極樂淨土的修行環境,譬如在生前曾經造作過各種惡業的「下品下生」往生者,是 彌陀世尊「兼攝」之惡人,但卻是不誹謗大乘、不誹謗菩薩藏、不誹謗正法的人所往生的,被攝受住於「蓮苞」中,是必須極長時劫被關在蓮花裡,每天就好像聽錄音帶一般,反覆不停地聽聞苦、空、無常、無我的教示以自淨其意,除了上品上生及中品上生者之外,都必需暫時被奉養在蓮花中,經過長時劫日夜不停地以法水滋潤洗滌,經由佛力加持,熏聞善法,將生前雜染、強悍的心性,逐漸汰換調柔,轉變成具足修道的良善心性之後,再讓他們從「蓮花」中開敷而出生,才有資格加入其餘諸上善人一起修行;這也顯示出很重要一點,是說「心性」好,又曾與三寶結過善法緣的人,才有福報能夠與正法相應,繼而願意修行如來正法。

眼前是五濁惡世,人們的福德果報普遍不好,依照經典紀載,屬於減劫的時代。關於減劫與增劫,以及相關的人類心性與環境,茲引述以下親教師在電視弘法中的開示供參: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123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123集

由 正禮老師開示:劫是什麼?

 

我們這裏還要跟各位介紹,有所謂的增劫跟減劫對我們修行的一個意義。因為在大、中、小劫裏面,我們說從十歲增到八萬歲,從八萬歲減到十歲,也稱為一個小劫。那這個一增一減裏面,我們現在的眾生生存在一個什麼樣的一個時間呢?照我們現在所生存的一個時間,叫作減劫的時間。為什麼會稱為減劫呢?也就是說,從八萬歲一直減到十歲,那我們現在剛好在人壽大概百歲的時候。

為什麼我們會稱為減劫的時代呢?那就是因為 佛陀在經典裏面說,在劫初的時候,有種種的一些經過,其中裏面祂有作一個譬喻:譬如當時有光音天人下來之後,有種種的地味、地皮、地麩之後,又有所謂的自然粳米,這個自然粳米就是很類似我們現在所吃的稻米;自然粳米它是可以自己成熟的,不需要人耕種。劫初的時候,就有眾生他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所以他就一天……別人都是每天都去割,原來都是大家每天去割、去收穫,然後每天來吃。那就有聰明的眾生,他就認為說:「我一次割兩天,我就不用每天去跑。」就有人認為說:「他的方法很好啊!那我一次割三天。」又有人說:「那我一次割四天、五天。」結果越割越多。因為人心彼此想要偷懶,又彼此在競爭,所以自然粳米就因為眾生的競爭的心,而且彼此不顧慮彼此的利益,所以自然粳米就消失了。因為原來粳米是可以自然生長,能夠「朝穫暮熟,暮穫朝熟」,可是自從大家的人心變壞之後,只考慮自己的私欲,而不考慮公眾的利益之後,自然粳米又消失了。所以,從 佛陀的說明裏面我們可以知道,減劫眾生就是因為對於彼此之間的一種競爭,而且不顧公眾的利益,就會導致減劫;因為我們的心性符合這樣子的減劫時代的心性,就生到減劫。

那如果是在增劫的時候,眾生就不如是。因為如果有人想要多割,想要一次要多割兩天的粳米,那一定會有人出來制止,來告訴他說:「不可以這樣子!因為如果你今天割兩天,別人一次割三天,那這樣的話,原來自然生長的這些稻穀一次就統統被收完了;那全部被收完了,那這樣子一時之間就沒有粳米啦。」所以,在增劫的時候眾生就不如是,他的想法不會跟我們現在一樣。我們現在會認為說「一天把稻子割兩天份、割三天份,是比較聰明的」。我們會認同這樣的一個看法,可是在增劫的眾生就不如是看。所以說,這個叫作增劫跟減劫眾生心性的差別。」

 

由以上的史實引述知道,若多數人具有良善的心性,我們的共業將可造就有福報的世代;反之,若大眾心性不好,相召感的則是福報短缺的環境。從最近的媒體資訊得知,全球各種天災人禍陸續爆發,顯示現在正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世代,這是我們的共業(當然共業中也存在著別別有情各自的別業福報)。我們當然期望能安住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大環境,原則上,想要改變環境,得從具有最高智慧人類的心性著手調理。從佛法貫穿三世的宏觀角度,有情眾生所居住、實現果報的山河大地,屬於共業有情所共享,為能長久自利利他,我們得具備長遠心,從基本的持戒、修福做起,心淨則國土淨,改善整體器世間,建構未來世代子孫們的樂土,這才是治本之道,而非僅僅注重外在的物質追求、硬體建設而已。

 

謹引用一段經文做結語,供養讀者眾!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20 夜摩宮中偈讚品〉: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CBETA, T10, no. 279, p. 102, a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