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學佛(下).jpg  

有了法身德,也觀察到色、受、想、行、識五陰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是與如來藏和合運作的,就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與五陰不一不異,如同「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非一非異的道理。然後也可以觀察這個如來藏-自己這個法身-一直都是不生也不滅,因為祂無始本有,沒有一法能生祂,只有祂來生我們,所以祂永遠不會落到生的一邊,也不落到滅的一邊;遠離生滅兩邊,當然就是中道了!如果有人是要離開兩邊才能處於中道,那是意識思惟所得而不是親證中道,那就不是「可以不離開兩邊」「就處於中道」的真正中道了!

當我們證得如來藏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很多很多的面向去觀察這個如來藏的本質,永遠是中道性,永遠是處於中道而兼顧到兩邊。這樣的中道觀行實證所產生的智慧,就是「實相般若智慧」,這就表示明心以後已經有了般若德。

有關解脫德--七住位菩薩之「開悟」,即是以意識覺知心證得真實心「如來藏」自住的境界,是三界外的境界,從來都不是三界中的境界,從來不是「眾生我五陰、十八界」所能想像的境界。因為「意識心」的「開悟」──明白「本來真面目的生命實相」,是知道了「本心如來藏」現量的境界;可以觀察到:我在生死輪迴當中,我的如來藏是涅槃的,是不生不死、是不斷不常、是不生不滅的;我的如來藏自身是不來不去的,祂本身就是涅槃,而我自己就住在如來藏中。說白一點,所有的有情都在自己的如來藏中生活,因此所有的有情都住在涅槃中─ ─都是本來涅槃解脫,只是自己都不知道,都找不到涅槃而不得解脫。

這個涅槃的實證,就是找到了本然解脫的如來藏,這解脫的功德是可以實證的,你可以現前觀察到,這就是有了解脫德。阿羅漢死後入了無餘涅槃的境界,而那個無餘涅槃中的境界是在自己現前的五陰中就已經同時存在的,無需將五陰滅除掉,因為阿羅漢的涅槃,其本質仍然是「不生滅」的「如來藏」自住的境界,只是不迴心的阿羅漢斷滅了五陰而證不到──本來就在、本來就是「無生、無死」、「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獨存」的「涅槃」境界,如是善用有五陰存在的當下,才能說證得「涅槃」,這才是在生活中實證了「大乘佛法」,當你能夠如此現觀時,就說你已經有解脫德了。

證了如來藏以後就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就是三德,只是不像諸地那麼具足,也不像佛地已經圓滿。當我們具足了這基本的三德,次第進修以後,慢慢地就會成佛,因為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悟後實修。但是,三大阿僧祇劫的過程有快有慢,有的人一秒中就過一大劫,有的人修完一大劫才只過了成佛之道裡的一秒鐘,這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長劫入短劫或是短劫入長劫的意思。

三德是成佛的根本,而三德的根本卻是如來藏,一定要親證如來藏以後才能獲得三德,這時就有初分的三德了;然後再悟後起修,逐次往上一一次第實證各個不同位階的佛法內涵,行自他雙利的菩薩道,通往成佛的道路邁進。

多年以來,在善知識的慈悲化導中,學得以上的佛法正確知見。有實證現量、慈悲無私的真善知識出世弘法,為救護眾生的法身慧命,必能依其多生累劫的修學經驗,將佛法分門歸類並施以善巧方便,引導學人聞熏修習,讓學子們不會迷失在浩瀚法海當中;否則,以一般學術研究思惟,依文解義研讀微妙甚深之無上大法,不免迷失而不自知。因而佛法的修學要項中,依止「善知識」始終被列為第一優先要素;隨學有實證的真「善知識」依於「本來真面目──如來藏」的真實理,有層次的為眾生開示化導「生命教育」的實質義涵,將一切的教化都匯歸到唯一理趣「本心如來藏」之義旨之中,逐次成就佛菩提道,有真實功德受用,如此方是眾生能否「快樂學佛」的樞紐。

我們再來閱讀 平實導師著作《人間佛教》第318頁中的開示,做為本文的結尾:

「證道的菩薩學佛時總是學得快快樂樂地,不必每天時時刻刻與語言妄念對抗,那真是學得很痛苦。學佛學得不快樂,都是因為沒有證得法身,因此就沒有證得三德,沒有功德受用。也就是說他沒有真的進入佛門,才會學得不快樂;或是錯把學羅漢當作是學佛,所以學得痛苦。」

「當你進入大乘的見道位以後,你會更辛苦,但是也會更快樂;因為,進入了大乘佛法的殿堂- -進入了佛的家裡,你將會發覺:『唉呀!好多的珍寶都是要送給我的。』確實都是要給你的,你要一直不斷地把它們搬回你家中;哪個家呢?你心中這個家。佛都不吝惜,都準備好了,要讓你儘量搬回家;可是搬得越多就愈辛苦,但是搬得愈多也就愈快樂啊!就好像世俗人經商貿易,生意愈好就愈累,簡直累得一塌糊塗;然而錢卻賺得愈多,心中就愈快樂。大乘法就像是這樣,正因為是有這三德的受用,因此殊勝莊嚴受用無邊。」

敬愛的佛友們,想快樂的學佛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發願實證如來藏,獲得「初分的三德」而快樂地進入「佛的家裡」,從此遠離無明、不墮惡道,快快樂樂地取寶,成就佛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