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5


學佛釋疑(二)第5集
由 正禮老師開示:學佛後能萬事如意嗎?


 
部分重點摘錄: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1 歸依三寶品〉:
「若我重患之時,求親愛人,慈心瞻省扶侍我身,摩抆沐浴供給飲食,病瘦醫藥種種相資,雖則如斯,而於我身病苦之中無相代者,況於未來而能救我生死大苦。而我此身於現世中無依無怙,何況未來。我身既然,有情亦爾,自我及他皆無恃怙,是故歸依真實三寶。何以故?以常住故。譬如有智之人於險難中,求有力者以為救護。眾生亦爾,生死險難,歸依三寶以為其主,方能越渡生死大河。我若得已亦為其主,覆護一切苦難眾生。」(CBETA, T08, no. 261, p. 869, c4-14)
   經典中說,有人可以幫我們世間的種種事情,可是生病老死,誰能夠幫我們忙呢?沒有人可以來代替我們的。可是我們就要因為這個緣故,什麼緣故呢?因為想要解脫老病死,為了要解脫老病死,為了要解脫,這個沒有人可以幫忙,沒有人可以代替的痛苦,我們應該要歸依真實的三寶,因為真實的三寶是常住的緣故,因為他們已經遠離了生老病死之苦。
所以在《長阿含經》裡面,佛陀也告訴我們,對世間的無常,有為的這些生滅的法,我們都不應該去貪著,想要它永遠常住來如意,為什麼?因為這一些是無常的法,不可能因為我們的貪求而改變。
所以 佛陀就跟阿難說──
《長阿含經》卷4:
「佛告阿難:「此有為法無常變易,要歸磨滅,貪欲無厭、消散人命,戀著恩愛、無有知足,唯得聖智,諦見道者,爾乃知足。」(CBETA, T01, no. 1, p. 24, b18-21)
   佛陀開示,這個五陰或世間的種種事物,都是有為的法,都是無常變異,而且終究要歸於磨滅的,那貪欲,我們對這些無常,世間的這些種種的法,我們對它産生了貪欲的話,而且對它無所遏止的貪求的話,那這樣子會消散人命的,為什麼?因為那樣只是讓我們傷心,讓我們痛苦而已,而且最後也沒辦法獲得,所以我們如果戀著恩愛,貪著於人跟人之間的這種相處的恩愛而沒有知足的話,那我們一樣會消散人命,會傷心的不得了啊!可是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要獲得聖智,然後諦見道者,什麼叫作「諦見道者」呢?就是看到解脫的法道,解脫的法道就是能夠看到常住的法,看到諸佛菩薩遠離生老病死苦的這種智慧,因為這個智慧,是依於常住法的存在,而獲得的智慧,能夠獲得了常住法之後,知道有常住法而去獲得,就能夠知足,滿足於什麼呢?滿足於說,我們終於可以獲得一個,永恆可以獲得的一個事物,而且那個事物確實可以讓我們永遠的獲得,那至於不能獲得的世間的這些事物呢?我們也可以知道說,它畢竟不可以獲得,可是我們又可以知道,它是該如何來暫時獲得,而且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在未來世可以經常的獲得它,可是要能夠有這樣的智慧,首先就要能夠知道,什麼是常住的法?有了常住的法,而且能夠真正認識到,佛、法、僧都有這個常住的法,那這樣子就能夠知足,因為這個時候修學佛法,所要獲得的目標就很清楚了,那個時候,所要獲得的是常住的法,而這個常住的法本來就存在,本來就常住,所以一定可以如意,一定可以如你的意想那樣子的獲得它。那對於無常變異的法呢,世間的法呢,你就不會去想要永遠獲得它,為什麼?因為它本來就是無常變異的法,那時候你的意念就改變了,你就不會一天到晚想要,永遠的獲得這些永遠無常的法,你會知道,這個只是暫時而有的,那我現在暫時而有的,我應該如何運用它,來讓我未來世再獲得它,你想的是這樣的道理。這樣的話,如果有世間的萬事萬物你獲得了,在順境中你也不會貪著,你說我現在擁有了世間的資財,擁有了名聞利養了,我應該怎樣利用我的資財,利用我的名聞利養,我來而利益眾生,那利益眾生後,就獲得未來世的資財


。佛陀有特別的教示,我們在勤苦的修行之下,還要以正見為主,作為前提,不能說我在每一個道場裡面行布施,那我通通都是修學佛法,而不管它法的內容,那這樣的話不一定能夠最後獲得常住之法,因為主張有常住之法,不是每一個道場。 佛陀在《長阿含經》卷12中說:
「佛告周那:
『彼雖有師,然懷邪見;雖復有法,盡不真正,不足聽採。不能出要,非三耶三佛所說,猶如朽塔不可汙色。彼諸弟子法法成就,隨順其行,起諸邪見。』
周那!若有人來語其弟子言:『汝師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應於現法成就道果。』彼諸弟子信受其言者,則二俱失道,獲無量罪。所以者何?以法不真正故。」(CBETA, T01, no. 1, p. 73, a23-b2)
   佛陀開示說,如果這個法不正確,那即使這麼辛勤的俢行,結果呢?二俱失道,這兩個師徒之間,通通都不能獲得真正修行的法道,而且會獲得無量的罪過。為什麼呢?因為法不是正確的。所以,一定是一個常住的法,它才是正確的,才可以讓我們可以抵擋生老病死之苦啊!如果沒有這個常住的法,就沒辦法抵擋生老病死之苦,那就不是真正的歸依啊!不是真正的歸依,他一定不能如意,他最後一定會産生無量的罪,因為他破壞了 佛陀的正法。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1 歸依三寶品〉:
(佛告慈氏):「譬如世間貧賤之人,一切有情見皆輕蔑,策役驅使,種種呵罵陵辱其身。既被輕賤,遂求尊貴有力之人以為其主,便能免離種種欺辱。有情亦爾,或生惡趣及在人中,恒被諸苦逼迫其身;為求免離,歸依三寶,如是諸苦悉得解脫。」(CBETA, T08, no. 261, p. 869, c16-21)
   也就是說,我們修了種種的正見,而且以如來藏常住的正見來修的時候,就可以避免種種的過失,避免了種種的過失之後,我們眾生雖然在惡趣之中,或者是在人中,因為歸依了三寶,就好比我們在人間,本來是一個沒有勢力的人,可是因為諸佛菩薩,是解脫於三界,衪是法界中最有威德的人,我們依靠有威德的人,我們就可以依於佛菩薩的庇護,我們就可以來獲得佛菩薩的調解,而能夠獲得佛菩薩的幫助,而免離種種的苦難,這樣子就可以讓我們萬事如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