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目 略說唯識
未悟的佛門後人說,大乘唯識派大約在西元五世紀時,由
聖 無著菩薩及 世親菩薩兄弟所創,源於聖 彌勒菩薩《瑜伽
師地論》等著作。同樣的,聖 無著菩薩等並非有意創建派別,
只是後人不明佛法唯有一法,妄作分別而將他們扣上唯識派的
帽子而已,但是大乘佛法根本就沒有唯識派或中觀派可以區
分,若要區分也只是先後次第及淺深廣狹之差別而已。
「唯識」的意思是:眾生由於執著自我,依五蘊十二處十
八界來看,認為五根和五塵外境等實有,卻不知外境是眾生自
心所變現;或只知道境界無常生滅,因此又執我空及法空,而
成為惡取空。而唯識的「唯」,就是要破除心外有境的「有」;
唯識的「識」,是要破除因為虛妄的「有」而展轉出生的「空」,
而揭示實相「有」而體性「空」之真實義,由於這兩重意義破
有、破空,而因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三界有的虛妄而說空相是
無,或因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空相而說有相也是無,因而顯示
非有非空的中道觀。
又 佛三轉法輪時,《解深密經》很清楚的說明,無上無容
大法「阿賴耶識」,有三種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
成實性。唯識師認為,在大乘佛教思想中,諸法是空相,但是
諸法空相是有條件的,是依於有八種「識」的運作及轉變,而
說諸法是空相。八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
賴耶。阿賴耶識是「根本識」,無生無滅;又是「藏識」,含藏
一切法種,前七識及一切法都由祂出生,前七識的染污種子也
由祂收藏;又是「持身識」,所以生命才能維持及延續不斷;
而阿賴耶識心體自性清淨,是圓成實性,性空而真實有,所以
又稱「空性」。末那識是遍計所執性,恆執阿賴耶識為內自我,
也恆執前六識及有根身為外自我;末那識是虛妄無實的,是無
始以來恆住不斷而遍計一切法,並執著一切法;末那識也是前
六識現行的所依緣,也是前六識運作時的所依緣,若無末那
識,前六識即無法現行;若無末那識配合運作,前六識即無法
運作,所以末那識在三界世俗法上來說,祂是實有的,在凡夫
位及菩薩位也都是通三世的,只有在聲聞、緣覺法的阿羅漢及
辟支佛位,才會在捨壽後滅除而不再現起。
前六識是依他因緣而生,非有真實不壞之自體,是依他起
性。又《楞伽經》說眾生心不離五法:相、名、分別、正智、
如如;相者,是一切法所顯示出來的形相、色像、處所等等,
函蓋我相、定相、法相等;名者,一切法相的名稱;分別者,
是不論是否有語言文字的了知及分別;正智者,如理作意的智
慧,真實的智慧,也就是透過相、名、分別的觀行,瞭解五蘊
十八界皆非實相,卻不離實相;如如者,即是實相,實相非有
相非無相,本身是無相卻不離世間相;證得實相才知實相是名
「空性」,無形無相又不離一切相;「空性」與眾生五蘊並存,
以十八界法示現祂遠離貪厭淨垢……等二邊的清淨自性,這就
是如如。三自性與五法的關係是:遍計所執是無常空而非真實
有,圓成實是真實有而非無常空,依他起則函蓋相、名、分別、
正智四項,圓成實是如如。唯識師依這五法三自性,而建立了
「非有非空」的中道義,又稱為「法相唯識宗」。以上略述唯
識非空非有的中道觀。
正覺電子報 第 41 期 第76、 77 、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