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425go.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1477.html
拈花微笑 – 禪 (下)
歷史上,中國從初祖達摩以至五祖弘忍,都是以《楞伽經》為禪宗印心的典據,然而這《楞伽經》是屬於第三轉法輪的甚深經典,這也是玄奘菩薩所弘揚的唯識法相的深妙義理,因此非常難以閱讀。
到了六祖惠能大師,由於聞說五祖弘忍為其講解《金剛經》,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從此第二轉法輪講授的《金剛經》便取代了《楞伽經》的地位,所以「禪」的證悟者都必須以經典來作印證,所有的公案的實證都必須歸回如來的本意,絕非有些人以為,公案只要隨便亂說,或公案都是沒有意義,或公案都是顛倒說,這樣的人的說法未免太輕視佛陀的拈花微笑以及宗門。
此外,禪宗典籍中的無上寶典:《碧巖錄》、《無門關》、《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無一不是禪門驪珠,不斷地發顯了禪門的殊勝妙觀察智,然而若干錯悟者也不慎列在其中,也因此使得這些古籍所要發顯的真義更為撲朔迷離。禪門古來有著名的三關:明心、見性、過牢關,這三關齊破的祖師在歷史上極為少見,而能夠如此的人,便已經接近菩薩中的三賢位的盡頭。
為了能夠讓根器日差的眾生能夠領受妙旨,禪師們便在公案故事之外,想出更多逼拶鍛鍊學人心性以及定力的方法,如是心性純厚、定力完備,方能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找出這法界實相到底何在,也因此參禪的前方便,如:看話頭,就是為了許多沒有參究能力的菩薩施設的,若看話頭還是不行,就是要培養動中的定力──攝念而能運作來入手,但如果還是不行,便要以攝憶佛念而拜佛來鍛鍊等等,皆因觀察眾生的根器而施設種種不同的方便法門。
當佛子們能開悟明心,參破了禪門的第一關,找到這法界實相,就是第三轉法輪經典所說的阿賴耶識,也是一切有情都有的本心,就知道祂本來解脫、本來沒有生死、本性清淨而含藏無量劫之煩惱染污業種;在眾生因地是祂,在阿羅漢、辟支佛地是祂,在八地以上菩薩也是祂,將來成佛也還是祂,所以說「眾生本來皆有如來的智慧德能」。
所以修證佛菩提道必須努力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開悟明心──證得這法界的本源──第八識如來藏。許多菩薩因為有多生多世的宿慧,能以不同的行門入手,仍然會以種種機緣而觸證這法界實相心;如淨土門中的「實相唸佛」,教門中的「大開圓解」,都能證得這本心地,必定和經典中的《楞伽經》、《金剛經》所說,完全相符。
真正宣說證悟的人,縱然從來沒有看過禪宗公案,也必定能夠一看之下,即能真實解說公案而無有謬誤!也絕無可能會認為公案是故紙堆,或是蔑視公案,或以為說禪最簡單,顛倒胡說等等使用污衊如來正法輪的語言。
可見這「證悟本心」實在是非同小可,因此於佛陀示現滅度之後,自古無量無數的出家弟子、名山住持、聞名大師,百般戒律精嚴、禪定殊勝、行儀超然、刻苦自勵、終生精進,乃至以身命來弘揚佛法,卻仍舊無法證悟這實相心;在眾多學佛人之中,每一代只有一位菩薩得以獲知這法界實相的妙諦,如實地證悟,如此一代代單傳到中國,菩薩的初階目標就是如是的困難。
然而這「禪」並不深奧,如來於經典也說:「這菩提是很容易證悟取得的」,祖師們常說:「只因為太近了,所以看不見,證不得」,慧開禪師於《無門關》也有一句名頌:「天晴日頭出,雨下地上濕,盡情都說了,只恐信不及」。
若是心性好的人,得知佛法就是要能瞭解這一切的道理,肯下功夫,積集菩薩的福德資糧,消除自身的性障,又肯尋訪真正的善知識,虛心求教,不斷地熏習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最後知道又肯實踐參禪的種種方便,便有機緣契入這實相。
我們尊稱佛陀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要能覺悟這種種的智慧,即是要將這法界的源頭找到,也就是父母未生時的本來面目,而願意去追求這個實相究竟是在何處,這是學佛人應該去作的,應該用功之處。
接下來最重要是能夠簡擇當代的善知識,哪一位可以將真正「禪」的密意作宣說,而不是輕慢禪法、以為禪就是亂說、隨便說顛倒話,或是無病呻吟、風花雪月、將什麼都說是禪、美麗也是禪,或是將意識心當作是本心,以為觸證的時候,和宇宙合而為一的幻想,如是等等都是妄語的生病之人。
因此必須有智慧地離開這些偽善知識,尋訪真正證悟的善知識;善知識必定存在於人間,一定會以那個時代的方式來弘傳佛法。然而歷代以來,真實的善知識通常在世間都不出名,甚至受到排擠,因此要能以其真實的說法是否能切合這「禪」的智慧,這公案的解說是不是非常地勝妙,是不是聽聞起來能合乎禪宗公案的意旨?
找到這樣的善知識,要繼續加以考察觀察,親近修學,看他是不是會以淫慾法、名利法來長養他自己,若是,就還是偽善知識,應當立即遠離;如是種種,理當審慎觀察以後,再去研習其修學參禪的種種方便法門,便能有契入實相的一天!(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