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前面我們說明了「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以後,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來說明佛菩提道與解脫道的修學內涵和次第,希望能從整體的角度,以簡潔而明確的意涵,為各位介紹這佛法兩個主要道的修學次第和內涵。

首先我們來介紹解脫道的修行。什麼是解脫道的修行呢?解脫道的意思就是斷除我見和我執,也就是在聲聞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斷的煩惱。斷除了這些煩惱就可以出離三界,永遠不必再受生於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脫於生死輪迴,因此稱為解脫道。解脫道的初果所斷的煩惱是三縛結,也就是斷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二果所斷的煩惱為減低欲界煩惱的貪著,使得貪瞋癡淡薄,所以稱為「薄貪瞋癡」;三果所斷的煩惱為斷五下分結,也就是斷欲貪、瞋恚、我見、疑見和戒禁取見;四果所斷的煩惱為五上分結,也就是斷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和無明。以上所說的是解脫道的果證,可分為聲聞初果到四果。

各位菩薩,您知道聲聞人是怎麼修行解脫道的嗎?他們是從行住坐臥當中去如實的觀察,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是空;並且如實的了知這個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無常,是空;也能如實的了知我們這個見聞覺知心——也就是我們的識蘊同樣是無常,是空,是變異法;因此,他就可以斷了我見。在斷了我見以後,再把對於自我的執著給修除掉,然後他就可以成為阿羅漢了。在成為阿羅漢以後,我執斷了,三界的貪愛也斷了,捨報的時候就不再受生,不再去投胎,因此蘊處界就全部都消失不見了,這就叫作無餘依涅槃,簡稱為無餘涅槃,這樣就是解脫果修證完成了。阿羅漢的三界煩惱斷盡,捨報的時候可以出離三界,但是在他還沒有捨報之前,他也都是隨緣隨分的去度化眾生。所以他在入無餘涅槃以前,雖然沒有煩惱了,但是仍然和我們一樣,要受風寒,受熱苦、飢餓、痛癢,以及色、受、想、行、識的種種行苦,可是對他而言,這已經不是大苦了,所以名為「微苦所依」。由於他還有這種微苦所依,所以就叫作「有餘依涅槃」。當他捨報時把十八界捨了,這些苦也就捨了,就成為「無餘依涅槃」,這就是二乘人所得的解脫。



而緣覺的解脫果,雖然也是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但是他們是經由緣起性空的現觀而證得解脫果,所以不同於聲聞。那什麼是緣起性空呢?所謂緣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緣起法」——所謂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所謂的「此有故彼有」,這也正是眾生生死輪迴的主要原因啊。都是因為有這個無明,所以就有了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會有名色,必定會去投胎;因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了六識;因為有六識,有名色,所以就會有六入,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然後就有觸……一直到老病死憂悲苦惱。因為有這個所以有那個,這就是「此有故彼有」。當他們這樣現觀以後,最後說「此滅故彼滅」。如果我把無明滅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現;心的行滅了就不會再去投胎;不去投胎名色就滅了,當然也就不會有來世的色身以及六識的出現了;此滅故彼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這樣的道理就叫作「緣起性空」。這十二有支統統是因緣而有,並不是本來就有,都是由於眾緣所成,所以才會有這十二有支的現行,也因此才會有眾生的輪迴生死。當他這樣如實現觀以後,知道緣起性空的真實道理,知道「此滅故彼滅」的道理,因此在捨報以後,他也同聲聞人一樣入無餘涅槃,不再輪轉生死,這就是緣覺的解脫道。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的聲聞乘與緣覺乘這兩種修法,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同樣都是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面去修無我的觀行,這個無我,是人的無我。人無我又叫作有情的無我,因此說二乘人所證得的解脫果是人我空,也就是在蘊處界以及它所輾轉出生的萬法當中,證實並沒有常住不壞的我存在,一切無非都是緣起緣滅而已,因此而斷盡我見和我執,取證涅槃解脫。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十八輯 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二)、
佛法二主要道之修學內涵和次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