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正覺」所說的無分別心,都跟所有人說的不一樣?

難道所有人都都說錯了,只有「正覺」說對了嗎?》

 

《絕大多數的人,多是要將能分別的心第六意識妄心,把它修成一念不生的真心(即本心),根據經典教門的佛語開示,這是錯誤的知見,所以縱精進修行仍永遠落在五祖告訴六祖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的狀態下,而且堅持這種錯誤的知見,就是 佛陀在初轉法輪中所說的,以意識妄心為常住的「我見」,永遠無法有少分的解脫功德。》

 

 

一、 若以世俗人的想法,當我們可以分別的意識心,處於一念不生沒有語言文字的狀態下,就會認為自己沒有分別心存在了,這是一般人對佛法正理不了解時,都會有如此的想法;然而各位有沒有想過,所謂一念不生,是應該不再攀緣六塵境界,對於六塵萬法不再有任何的分別的念頭産生了,就是說不再生起任何一絲念頭了,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然而,事實上,雖然心中沒有語言妄想的念頭,但是其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我們是否仍要做分別,例如吃東西的時候,必然會分別它是食物,才會放入嘴裡,如果人家給您的不是食物,而是石頭、大便的話,雖然沒有經過出現語言文字的了別,但是就是不會把「非食物」放進嘴裡吞下肚,是不是啊?所以這個過程中,雖然意識沒有經過語言文字的思惟出現在心中,但是意識心還是以「沒有語言文字」在進行著「分別作用」,所以我們才會知道它是不是食物以及食物的味道、好不好吃等等,這就是意識心對於所攀緣境界的分別作用,所以雖然「意識心」並沒有語言文字,然而意識心的分別還是存在著;這個意識心一向來的分別作用,從凡夫地到佛地,永遠都不會有所改變,絕不可能明心見性,乃至成佛了,就會改變意識心的分別作用,讓意識心「向來是」「可以分別六塵境界的體性」改變成「沒有分別的體性」,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否則,找到於六塵萬法不分別的心,就是找到真心而開悟的人,豈不人人都要變成白痴了,因為開悟後,連生活中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分別能力都喪失了,這樣形同白痴的開悟有什麼意義呢?

而人們為什麼會有這種錯誤想法,都是被名師誤導,錯以為,第六意識妄心沒有分別了,就是修的很好,就變成沒有分別的第八識「真心」了,由於這種錯誤的見解,所以就一直想把妄心修成真心;可是經由上述的簡單說明:就算再怎麼的修行,再怎麼的會修行,妄心永遠是妄心,妄心第六意識心永遠不可能被修成真心第八識;在世俗法上,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旦意識妄心不能起作用了,不是變成植物人,就是要面臨死亡旳,那這樣的開悟,請問有誰要呢?

 

 

. 根據經典說明「分別與不分別」的正理:

某禪師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兩句話有點含糊。識與智,一是腦筋,一是佛性。沒有轉識成智之時,分別固然是識,不分別亦是識。已經轉識成智,則不分別是智,分別亦是智。分別與不分別,不能以之拿來判別凡聖也。

 

辨正:「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兩句話,其實一點也不含糊。所謂分別是識,指的是了別識,前六識;而不分別是智,則是指真心阿賴耶識,說衪向來沒有六塵境界的分別,只是隨緣而應。

在轉識成智之前,妄心有分別,真心無分別;而在轉識成智之後呢?依舊是妄心有分別,真心無分別。

也就是說真心與妄心的體性,並不會在轉識成智之後,就會有所改變,只是由原來的無明狀態,出生了智慧。

 

. 摘錄「分別與無分別的教門經典」於下,希望用來護持一切證悟的人,不要再遭受到錯誤的評論,也敬請想要得到正知正見的佛弟子仔細的聽聞。並且審慎的思惟看看何者才是對的:

 

1:《大寶積經》卷374 如來不思議性品〉:
「從境界生,是名為識。從作意生,是名為識。從分別生,是名為識。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是名為智。」(CBETA, T11, no. 310, p. 211, a23-26)

依於六塵境界所出生的,依於作意分別才出生的,就是識陰、識心,而如果找到真心並且觀察衪,從來沒有取執,沒有所緣,沒有六塵境的了別與分別,那這個才是智心。


2
:《深密解脫經》卷13 聖者曇無竭菩薩問品〉:

「我說第一義者,是過一切諸相境界;覺觀是名諸相境界。

如是我說第一義者,是無言境界;覺觀是名言說境界。

曇無竭!我說離諸言語是第一義相;覺觀名字是世諦相。

如是我說離諸諍論是第一義相;覺觀名字是諍論相。

曇無竭!依此義相,汝今應知:過諸世間覺觀境界,是第一義相。」(CBETA, T16, no. 675, p. 667, a6-12)

覺觀是諸相境界、是言說境界、是世諦相、是諍論相,而萬法根本的真心第一義諦,則是超出一切諸相境界、超出言說境界,衪是離諸諍論的,並且超出世間覺觀境界的。

 

3:《維摩詰所說經》卷26 不思議品〉: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CBETA, T14, no. 475, p. 546, a23-24)

真如實相之法,是沒有辦法覺知諸法的,如果是能在六塵境界當中見聞覺知的,那就是落於見聞覺知的妄心中,這就不是求取真實法的人。


4
:《金剛三昧經》卷13 無生行品〉:

「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捨。」(CBETA, T09, no. 273, p. 367, c21-23)

真如之法在諸行當中,衪仍然是一向無生無滅,衪是性相空寂的,衪從來沒有見聞覺知、形相、得失、言說種種差別。

 

5:《大乘同性經》卷1

「楞伽王!若正觀時不得眾生,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畜養、無人、無眾生數、無知者、無見者、無覺者、無受者、無聽者,乃至無色、受、想、行、識等。

楞伽王!若正觀時,無有分別而可得者。」

(CBETA, T16, no. 673, p. 643, a11-15)

大乘菩薩正觀現前,而明心見道的時候,觀察到阿賴耶識真心,從來不去了別自他的五蘊身以及眾生相,所以說不得眾生;我自身以及一切有情的本體,都同樣是無形無色的真心阿賴耶識而無有差別,所以才說無我、無眾生;這個本體是永恒常住的,所以說衪從來不曾出生,衪也永不壞滅,所以說無壽命、無畜養;因為衪不是五陰,也沒有妄心的見聞覺知,所以說無知者、無見者、無覺者、無受者、無聼者,乃至無色、受、想、行、識等。
如果我們能夠找到衪,而正觀現前的時候,就會發現真心衪從來沒有分別,是沒有任何一法可得的。

 

四、 雖然有的時候,意識心能夠做到沒有語言文字、沒有妄想,但是在這個時候,是仍然能夠分別明暗、冷熱、乾濕、去來、長短等等境界,所以這個仍然是意識妄心;如果當我們能夠做到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時候,這個意識靈知心,仍然沒有辦法離開了知。

也就是說不論悟前、悟後,意識心的體性,就是能夠了別六塵境界的,衪也永遠都不會改變,衪是要由意根、法塵為緣才能出生的妄心本質,而且衪的存在也就只有一生而已,衪無法由過去生來到今生,也無法由今生去到未來生,也永遠不可能變成不生不變的真實心。

 

五、 一向都能夠分別六塵境界的心,是意識心;而一向對六塵境界不分別的心,才是真心、智心。

 

六、要提醒諸位,這個無分別心是證悟者對眾生方便而說的,是為了那些還沒有明心開悟的眾生而說的,這是因為怕眾生不明白,錯把能知能覺能照的分別心,當作是真心,所以才把這個本心說衪是無分別的,但是對於已經證悟的人而言,其實是有不同的說法的:

《金剛三昧經》卷17 如來藏品〉:

「如是如義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則無分別;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唯分別滅。如是義相不可思議,不思議中乃無分別。」(CBETA, T09, no. 273, p. 371, c12-15)

這段經文的意思,和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相同的,另外成唯識論當中說:

《成唯識論》卷4:「如契經說:阿賴耶識,業風所飄,遍依諸根,恒相續轉。」(CBETA, T31, no. 1585, p. 20, b25-26)也是同樣的意思。

悟後的無分別心,雖然和悟前一樣,但是這個無分別心的分別作用,在一念之間有八萬一千次的生滅分別,當我們能夠證知,這個無分別心的無窮分別的話,我們說這個就是智,但是這一種智慧,並不是悟得淺的人所能夠了知的,更別說是一般都沒有悟得真如的眾生能夠了知。

 



 

敬請參閱電視弘法

《宗通與說通第116集》:宗門的證悟不得違背教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