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貼  1、佛法中所說的有漏性.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928-a21_065

第065集

阿賴耶識有有漏性嗎?(上)

 正德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這個單元,我們要來探討一下「阿賴耶識有有漏性嗎」?

為什麼要探討這個問題呢?因為千年以來,總是有人認為阿賴耶識祂是生滅法,是可以滅的;但是可以滅的法,祂必須是有漏性的法。那什麼是有漏性呢?佛法中所說的有漏性,指的是會引生三界生死的煩惱,這些煩惱有三種,也就是欲漏、有漏、無明漏,與這三種煩惱相應的心就稱為有漏心。

欲漏指的就是欲界一切煩惱;對於五蘊在欲界所受用的五欲六塵,攀緣、愛樂、貪求,面對著外緣境界,內心的貪欲、瞋恚煩惱不斷地現前,煩惱的作用會導致有情施設方便去追求,滿足他的受用,並且會眷戀不捨。其中最粗重的部分,就是男女欲愛的貪,為了滿足淫貪,在色身的莊嚴方面、在貪愛壽命方面、在種種謀取生活的資財上面,一切的造作,都是想要獲得欲愛淫貪的滿足,這些所造作的業,都沒有離開欲界的貪,後有的業果也必定是在欲界受報,受報種類包括了欲界六天、人、畜生、鬼道、地獄以及阿修羅,所以欲界愛的一切煩惱就稱為欲漏。

第二個有漏,指的就是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對色界、無色界的禪定境界產生貪愛,由於這個貪愛的煩惱,而把定境中的身心執取為我,或者執取為解脫,或者執取為最殊勝的證量,並且對於失去或者是減損了定的境界不能忍受,因此最粗重的煩惱就是瞋。而這一種有漏的煩惱,在欲界漏還沒有斷除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存在但是沒有現行,屬於煩惱習氣隨眠的性質。

第三種無明漏,指的就是三界的無明,也就是不能了知五蘊我以及我所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生滅法,不能區別內法以及外緣,這個無明漏就是欲漏以及有漏生起的根本;被欲漏所繫縛的眾生,以及被有漏所繫縛的眾生,無明漏必定同時存在,這個對三界的無明,就是貪的因、瞋的因以及癡的因;以貪瞋癡煩惱為根本,會產生忿、恨、惱、害、嫉妒、憍慢等隨順貪瞋癡的煩惱,使得眾生心顛倒染著,這個時候的眾生心就是有漏心。

一切眾生心都具足八個識,八個識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六個識,第七識意根與第八識阿賴耶識。在欲界會與欲漏煩惱相應的就是前六識,因為前六識必定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中,分別、領受、了知,攀緣、愛樂、貪求、受用,在順境中追求樂受,在逆境中厭惡苦受,這樣的心行就是與欲漏相應的有漏心。前六識很明顯的就是能取欲界境界的有漏心,六塵就是前六識所取的境界,貪瞋癡慢等煩惱,就在前六識執取六塵境界的時候,直接從種子任運的現行相應產生作用,也就是攀緣、愛樂、貪求、眷戀的這些行相;而第七識意根在一切時中,遍計執取五蘊法為自內我、執取第八識的功德法為自內我,導致前六識不斷地在六根觸六塵中分別、領受、了知,造作一切滿足我見、我執與欲漏相應的身口意業。

五根、意根以及前六識與內六塵等十八界法,都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功能,因為阿賴耶識又叫作一切種子識,所以阿賴耶識有能生十八界法的功能;也就是說,十八界法中的每一法都是由阿賴耶識藉著種種緣,直接出生或者間接輾轉出生。阿賴耶識自體運行現起十八界法的過程,是每一剎那的種子起現行,然後每一剎那的現行又回熏種子,七個識現行與欲漏煩惱相應,造作了有漏身口意行,也都同時再回熏到阿賴耶識心田中。因此,七個識是能熏的因緣,阿賴耶識是所熏,所以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內容,包含了第七識意根的遍計所執性、前六識與欲漏、有漏、無明漏相應的三界有漏煩惱。

大家也許要問:阿賴耶識為什麼能夠受熏?為什麼能夠執藏所熏的一切種子?為什麼一切善惡法、無記法都能夠因果不失、毫無差錯地熏習記錄?前六識與意根末那識為什麼不能呢?玄奘大師曾經在《成唯識論》中提到:必須具有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與能熏共和合性,要具備這四種法義的心體才是所熏。也就是說,阿賴耶識必定具有這四種法義,才是所熏。

《成唯識論》的原文它是這樣說的:【何等名為所熏四義?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住,故非所熏。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成唯識論》卷2)先來解釋堅住性與無記性。論中所說的第一種堅住性,指的就是假如有一種法,無始以來一向都是一類相續,前後一類沒有變異,也不會間斷,能夠執持戲論習氣的熏習,讓習氣能夠熏習而不失壞,有這種堅住性的法才是所熏。因為只有第八識,有這種一類異熟相續的堅住性;而眼等六轉識呢,必須藉著根、塵相觸的因緣才能現起,一旦眼根毀損或者色塵不現前,或者睡著無夢,或者悶絕,或者入無想定,眼識就無法現起了;六轉識都是同樣的道理,都是不自在的,沒有相續不斷的法性,沒有堅住性。而且人、天與三惡道有情的六轉識,是不同類的,所以沒有一類性,也就沒有一類異熟的能力,因此不是所熏啊!第二種無記性,如果有一種法平等無差別,沒有衝突性,能夠容受一切習氣的熏習,這樣才是所熏。只有第八識具有無覆無記性,沒有任何一法可以遮覆或者改變祂的真如性,以及改變祂不涉及善惡與苦受、樂受的無記性與異熟性。但是六轉識與善法或者雜染煩惱相應的作用力很強,苦與樂以及善與惡會產生衝突互不相容,因此不是所熏。由這個道理可以知道:如來的第八無垢識已經完全清淨,已經斷盡種子的變易生死,成佛時究竟圓滿的種子,它是不會再有新增、再受熏習的可能性的。

我們接著再來看其他兩種,玄奘菩薩怎麼說:【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成唯識論》卷2)第三種可熏性,若有一個法它是自在的,不需要依靠他法才能存在,沒有那種不自在的依他緊密堅密性,沒有依他的不自在性,能夠容受習氣的熏習,這樣才是所熏。這是在簡別只有第八識心王自體才是所熏,而與第八識相應的五遍行心所法,是不能單獨存在的,一定得要依附於第八識心王才能存在,所以與第八識相應的心所法也不是所熏。第八識心王與所生的七個識、與心所法以及色法等,和合運行所顯示出來的虛空無為、真如無為等無為法,具有依附性這種緊密堅密性而不自在,也不是所熏,只有第八識心體才是所熏。第四種與能熏共和合性說的是,有一個法若是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是能熏,也不離於能熏,這樣的法才是所熏。這個部分在簡別什麼呢?簡別:若與能熏不同身、若是不同時的剎那、若是屬於能熏法的前念與後念,這樣都沒有和合的義理存在,就不是所熏。唯有第八識異熟識具有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與能熏共和合性這四種義理,才可以是所熏;其他與善染相應的七轉識以及心所法,乃至無為法,都不是所熏。

從以上 玄奘大師的開示中可以知道,第八識為什麼可以受熏執藏一切種子;而第八識從眾生的因地到最後成就佛道,所執藏的種子可以接受能熏法在善染層面的熏習,乃至於說修學解脫道的過程,可以將三界中分段生死的有漏煩惱種都斷除。進而修學佛菩提道,實證般若道種智,斷除意根的遍計執性,去除煩惱種子的習氣隨眠,斷除種子的變易生死,生起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圓明大菩提,顯示了清淨法界無住處涅槃大涅槃。佛果的大菩提與大涅槃,都是由第八識所出生與顯示的,乃至於說二乘聖者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所謂的無餘涅槃,指的就是第八識異熟識祂獨處的不再出生五蘊任何一法的狀態。換句話說,第八識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就是第八識不生不滅所顯示的。如果說,第八識具有有漏性,那麼前面所說的法義都要推翻掉了,玄奘法師在《成論》所說的都不能成立了,成佛以及成就阿羅漢都不可能了,因為有漏性的法是能夠被斷除的。如果第八識叫作阿賴耶識的階段,就認為阿賴耶識具有有漏性,阿羅漢修證解脫道的過程,必須要把三界的欲漏、有漏、無明漏都斷除的;也就是要把有漏性的-造成分段生死的-煩惱都斷除,那麼阿賴耶識也必須將祂滅掉啊!否則就不能成為漏盡阿羅漢了。

這裡存在了極大的問題,因為必須在阿羅漢還沒有捨報之前,就得把阿賴耶識滅了,否則永遠沒有漏盡阿羅漢的果報可以實證;如果將阿賴耶識滅了,七轉識根本就無法現起啊,色身應當馬上就要壞掉,等於說當實證了漏盡阿羅漢果的時候呢,五蘊會隨著阿賴耶識被滅時立刻毀壞,要馬上成為死人,因為五蘊離開了阿賴耶識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另外還有個大問題,假如阿賴耶識被滅了,那麼祂所受熏含藏的一切種子也都會被滅掉;二乘人在修解脫道的過程所發起的解脫智慧、無漏智慧,竟然都無法受用,一旦成就了無漏心解脫,結果是要馬上死掉,並且成為斷滅,連二禪、三禪、四禪、滅盡定都無法再繼續修練,就不可能有俱解脫的大阿羅漢;這樣合理嗎?但是在四大部《阿含經》中,處處可以看到 世尊座下的漏盡阿羅漢都是活生生的,繼續修練不放逸行成就俱解脫。

例如有一段經文就說了:【世尊告諸比丘:「二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云何為二人?所謂辟支佛出現世間甚為難得,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出現世間甚為難得。是謂,比丘!此二人者出現於世甚為難得。」】(《增壹阿含經》卷8)世尊告訴所有的比丘說:有兩種人出現在世間是非常難得的,就是所謂的辟支佛以及漏盡阿羅漢,這兩種人出現在世間是非常難得的。這表示漏盡阿羅漢以及辟支佛並沒有把阿賴耶識滅掉,第八識還在啊!七轉識以及五蘊都正常在運行,才可以說是出現在世間。假如有人主張阿賴耶識具有有漏性,把阿賴耶識滅了以後,清淨性的心就會出現;那麼這個清淨心到底是哪一個識?是第六識意識嗎?或者是第九識呢?因為第八識阿賴耶識被滅了,所以應當要有個新的第九識才合理呀!

有一位已經往生的法師,他主張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可以再發起大心修學佛道,這樣的主張,就是立基於有一個微細的意識心是清淨心,修證解脫道捨報入無餘涅槃時,是這個微細的意識心單獨存在不受後有。因為只有意識心才能有發起大心的功能與行相,只有意識心才能分別了知他發的是要成佛的菩提心。但是這樣的主張問題非常多,因為意識心是沒有能力可以單獨存在的,前面提到的第八識可以受熏是所熏的義理中,很明顯的已經將意識心排除在外了,因為意識心不能自在,是依他起性的心,三界中最微細的境界就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那個境界就是意識與無明漏及有漏相應才存在的,也是意根遍計執所呈現的最微細境界,那都是屬於有漏性的,所以不是解脫。

一旦滅除了有漏與無明漏,就是斷除了後有意識再出生的因緣,而這一世的意識將隨著五蘊的壞滅而永滅,沒有所謂的細意識可以獨立於五蘊之外而單獨存在的。因此從解脫道的層面來說,意識不能滅就是有漏未盡;諸漏已盡,表示沒有後有的意識可以再出生,這才是佛法中解脫的真實道理,所以不可能有一個清淨的細意識心住於無餘涅槃中的。因為涅槃不是意識這個依他起性的心所具有的法性,只有能受熏、能持種、能生五蘊萬法的心,才具有涅槃的法性,那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如果主張:「阿賴耶識具有有漏性,把阿賴耶識滅了,有一個清淨心第九識存在,所以不會出現斷滅的問題,也不會出現創造細意識的矛盾問題。」那這樣的主張,問題也非常大,有必要將問題探討清楚,到底合理或者不合理。

我們把問題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這個第九識是否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還沒有被滅之前就存在了?如果是,那就是出現了八、九識並存的過失,這個過失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玄奘菩薩的年代就出現過了,當時教界出現了八、九識並存的爭議,可是卻沒有完整的大乘經論當作裁決的依據,所以 玄奘就冒著九死一生的艱難去天竺取回《瑜伽師地論》,翻譯後流通,就是要解決八、九識並存的爭議。那現在又有人重新端出了這盤冷飯,所以 平實導師在2003年以《成唯識論》為依據,辨正申論了八、九識並存的過失,略說就有一百九十條的過失存在,如果要詳細解說有無量過失呢!因為《成唯識論》是《瑜伽師地論》的濃縮版;也就是說,都是在論述著什麼呢?佛法絕對不許別有第九識,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那我們現在回到問題的第二類:第九識不是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還沒有被滅之前就存在了,那麼第九識應當是第八識滅了以後才出現的,那就是被出生的法,是有生有滅的法,最後還是會被滅掉的。我們舉一個比較淺顯的例子來說,意識心與我見、我執貪瞋癡煩惱相應的時候,那是染汙的心;而通過真正佛法的修行與實證,將我見與我執以及貪瞋癡煩惱斷除了;這個時候,意識心與解脫的智慧相應,再也沒有屬於有漏性的染汙了,心清淨了,但是意識心仍然是意識心,不會因此就被稱為真如心或者稱為涅槃心。而意識心的本質就是祂要依靠意根觸法塵的因緣才能出生,並沒有因為說意識心清淨了,然後就改變這個法性與本質;就好像阿羅漢的意識心清淨了,但是捨報入無餘涅槃,意識心仍然被滅而不能單獨存在啊!同樣的,第八識具有涅槃性,具有真如佛性,並沒有因為所出生的七個識與染汙煩惱相應,然後就改變祂的涅槃性,或者減損祂的真如佛性;也不會因為七識心相應的這個染汙煩惱被斷除了,然後就增加祂這個第八識的涅槃性而消滅祂的真如佛性。

我們舉這個例子是要來告訴大家:八個識祂是一切有情的定量,而八個識祂是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主體,既然是主體,就不可能被附隨的法所消滅;也就是說,第六識意識心在有漏位的階段,運用了解脫的智慧以及佛菩提的智慧,也僅能將什麼呢?也僅能將含藏在第八識心田中的三界生死的有漏煩惱斷除,永遠不可能說去滅除第八識心體的。所以,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絕對沒有有漏性,雖然祂稱為阿賴耶識,可是祂是第八識在那個階位的名稱,並不是因為叫作阿賴耶識,就說祂屬於有漏性。雖然阿賴耶識階段,是因為含藏著染汙以及執著的煩惱,但是我們要看待的是整個第八識心體,而不是在看這個名稱的意義—這個名稱的意義在告訴我們—祂這個時候染汙、執著的種子比較多。

所以前面所敘述的道理,我們 平實導師在1997年出版的這個《真實如來藏》以及2004年出版的《真假開悟》,在2005年出版的《識蘊真義》,在最近2018年出版的《涅槃》,以及二十年來所出版的上百本的著作,其實都在述說這個真實道理。述說什麼呢?述說一切有情眾生只有八個識,第八識就是這個真如;第八識具有真如法性,不管祂是不是叫阿賴耶識,一樣具有真如法性,雖然阿賴耶識階段具有這個染汙與執著,但是祂具有的真如法性是真實可證的。

好,那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了。阿彌陀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這個單元,我們要來探討一下「阿賴耶識有有漏性嗎」?

為什麼要探討這個問題呢?因為千年以來,總是有人認為阿賴耶識祂是生滅法,是可以滅的;但是可以滅的法,祂必須是有漏性的法。那什麼是有漏性呢?佛法中所說的有漏性,指的是會引生三界生死的煩惱,這些煩惱有三種,也就是欲漏、有漏、無明漏,與這三種煩惱相應的心就稱為有漏心。

欲漏指的就是欲界一切煩惱;對於五蘊在欲界所受用的五欲六塵,攀緣、愛樂、貪求,面對著外緣境界,內心的貪欲、瞋恚煩惱不斷地現前,煩惱的作用會導致有情施設方便去追求,滿足他的受用,並且會眷戀不捨。其中最粗重的部分,就是男女欲愛的貪,為了滿足淫貪,在色身的莊嚴方面、在貪愛壽命方面、在種種謀取生活的資財上面,一切的造作,都是想要獲得欲愛淫貪的滿足,這些所造作的業,都沒有離開欲界的貪,後有的業果也必定是在欲界受報,受報種類包括了欲界六天、人、畜生、鬼道、地獄以及阿修羅,所以欲界愛的一切煩惱就稱為欲漏。

第二個有漏,指的就是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對色界、無色界的禪定境界產生貪愛,由於這個貪愛的煩惱,而把定境中的身心執取為我,或者執取為解脫,或者執取為最殊勝的證量,並且對於失去或者是減損了定的境界不能忍受,因此最粗重的煩惱就是瞋。而這一種有漏的煩惱,在欲界漏還沒有斷除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存在但是沒有現行,屬於煩惱習氣隨眠的性質。

第三種無明漏,指的就是三界的無明,也就是不能了知五蘊我以及我所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生滅法,不能區別內法以及外緣,這個無明漏就是欲漏以及有漏生起的根本;被欲漏所繫縛的眾生,以及被有漏所繫縛的眾生,無明漏必定同時存在,這個對三界的無明,就是貪的因、瞋的因以及癡的因;以貪瞋癡煩惱為根本,會產生忿、恨、惱、害、嫉妒、憍慢等隨順貪瞋癡的煩惱,使得眾生心顛倒染著,這個時候的眾生心就是有漏心。

一切眾生心都具足八個識,八個識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六個識,第七識意根與第八識阿賴耶識。在欲界會與欲漏煩惱相應的就是前六識,因為前六識必定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中,分別、領受、了知,攀緣、愛樂、貪求、受用,在順境中追求樂受,在逆境中厭惡苦受,這樣的心行就是與欲漏相應的有漏心。前六識很明顯的就是能取欲界境界的有漏心,六塵就是前六識所取的境界,貪瞋癡慢等煩惱,就在前六識執取六塵境界的時候,直接從種子任運的現行相應產生作用,也就是攀緣、愛樂、貪求、眷戀的這些行相;而第七識意根在一切時中,遍計執取五蘊法為自內我、執取第八識的功德法為自內我,導致前六識不斷地在六根觸六塵中分別、領受、了知,造作一切滿足我見、我執與欲漏相應的身口意業。

五根、意根以及前六識與內六塵等十八界法,都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功能,因為阿賴耶識又叫作一切種子識,所以阿賴耶識有能生十八界法的功能;也就是說,十八界法中的每一法都是由阿賴耶識藉著種種緣,直接出生或者間接輾轉出生。阿賴耶識自體運行現起十八界法的過程,是每一剎那的種子起現行,然後每一剎那的現行又回熏種子,七個識現行與欲漏煩惱相應,造作了有漏身口意行,也都同時再回熏到阿賴耶識心田中。因此,七個識是能熏的因緣,阿賴耶識是所熏,所以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內容,包含了第七識意根的遍計所執性、前六識與欲漏、有漏、無明漏相應的三界有漏煩惱。

大家也許要問:阿賴耶識為什麼能夠受熏?為什麼能夠執藏所熏的一切種子?為什麼一切善惡法、無記法都能夠因果不失、毫無差錯地熏習記錄?前六識與意根末那識為什麼不能呢?玄奘大師曾經在《成唯識論》中提到:必須具有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與能熏共和合性,要具備這四種法義的心體才是所熏。也就是說,阿賴耶識必定具有這四種法義,才是所熏。

《成唯識論》的原文它是這樣說的:【何等名為所熏四義?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住,故非所熏。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成唯識論》卷2)先來解釋堅住性與無記性。論中所說的第一種堅住性,指的就是假如有一種法,無始以來一向都是一類相續,前後一類沒有變異,也不會間斷,能夠執持戲論習氣的熏習,讓習氣能夠熏習而不失壞,有這種堅住性的法才是所熏。因為只有第八識,有這種一類異熟相續的堅住性;而眼等六轉識呢,必須藉著根、塵相觸的因緣才能現起,一旦眼根毀損或者色塵不現前,或者睡著無夢,或者悶絕,或者入無想定,眼識就無法現起了;六轉識都是同樣的道理,都是不自在的,沒有相續不斷的法性,沒有堅住性。而且人、天與三惡道有情的六轉識,是不同類的,所以沒有一類性,也就沒有一類異熟的能力,因此不是所熏啊!第二種無記性,如果有一種法平等無差別,沒有衝突性,能夠容受一切習氣的熏習,這樣才是所熏。只有第八識具有無覆無記性,沒有任何一法可以遮覆或者改變祂的真如性,以及改變祂不涉及善惡與苦受、樂受的無記性與異熟性。但是六轉識與善法或者雜染煩惱相應的作用力很強,苦與樂以及善與惡會產生衝突互不相容,因此不是所熏。由這個道理可以知道:如來的第八無垢識已經完全清淨,已經斷盡種子的變易生死,成佛時究竟圓滿的種子,它是不會再有新增、再受熏習的可能性的。

我們接著再來看其他兩種,玄奘菩薩怎麼說:【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成唯識論》卷2)第三種可熏性,若有一個法它是自在的,不需要依靠他法才能存在,沒有那種不自在的依他緊密堅密性,沒有依他的不自在性,能夠容受習氣的熏習,這樣才是所熏。這是在簡別只有第八識心王自體才是所熏,而與第八識相應的五遍行心所法,是不能單獨存在的,一定得要依附於第八識心王才能存在,所以與第八識相應的心所法也不是所熏。第八識心王與所生的七個識、與心所法以及色法等,和合運行所顯示出來的虛空無為、真如無為等無為法,具有依附性這種緊密堅密性而不自在,也不是所熏,只有第八識心體才是所熏。第四種與能熏共和合性說的是,有一個法若是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是能熏,也不離於能熏,這樣的法才是所熏。這個部分在簡別什麼呢?簡別:若與能熏不同身、若是不同時的剎那、若是屬於能熏法的前念與後念,這樣都沒有和合的義理存在,就不是所熏。唯有第八識異熟識具有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與能熏共和合性這四種義理,才可以是所熏;其他與善染相應的七轉識以及心所法,乃至無為法,都不是所熏。

從以上 玄奘大師的開示中可以知道,第八識為什麼可以受熏執藏一切種子;而第八識從眾生的因地到最後成就佛道,所執藏的種子可以接受能熏法在善染層面的熏習,乃至於說修學解脫道的過程,可以將三界中分段生死的有漏煩惱種都斷除。進而修學佛菩提道,實證般若道種智,斷除意根的遍計執性,去除煩惱種子的習氣隨眠,斷除種子的變易生死,生起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圓明大菩提,顯示了清淨法界無住處涅槃大涅槃。佛果的大菩提與大涅槃,都是由第八識所出生與顯示的,乃至於說二乘聖者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所謂的無餘涅槃,指的就是第八識異熟識祂獨處的不再出生五蘊任何一法的狀態。換句話說,第八識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就是第八識不生不滅所顯示的。如果說,第八識具有有漏性,那麼前面所說的法義都要推翻掉了,玄奘法師在《成論》所說的都不能成立了,成佛以及成就阿羅漢都不可能了,因為有漏性的法是能夠被斷除的。如果第八識叫作阿賴耶識的階段,就認為阿賴耶識具有有漏性,阿羅漢修證解脫道的過程,必須要把三界的欲漏、有漏、無明漏都斷除的;也就是要把有漏性的-造成分段生死的-煩惱都斷除,那麼阿賴耶識也必須將祂滅掉啊!否則就不能成為漏盡阿羅漢了。

這裡存在了極大的問題,因為必須在阿羅漢還沒有捨報之前,就得把阿賴耶識滅了,否則永遠沒有漏盡阿羅漢的果報可以實證;如果將阿賴耶識滅了,七轉識根本就無法現起啊,色身應當馬上就要壞掉,等於說當實證了漏盡阿羅漢果的時候呢,五蘊會隨著阿賴耶識被滅時立刻毀壞,要馬上成為死人,因為五蘊離開了阿賴耶識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另外還有個大問題,假如阿賴耶識被滅了,那麼祂所受熏含藏的一切種子也都會被滅掉;二乘人在修解脫道的過程所發起的解脫智慧、無漏智慧,竟然都無法受用,一旦成就了無漏心解脫,結果是要馬上死掉,並且成為斷滅,連二禪、三禪、四禪、滅盡定都無法再繼續修練,就不可能有俱解脫的大阿羅漢;這樣合理嗎?但是在四大部《阿含經》中,處處可以看到 世尊座下的漏盡阿羅漢都是活生生的,繼續修練不放逸行成就俱解脫。

例如有一段經文就說了:【世尊告諸比丘:「二人出現於世甚為難得。云何為二人?所謂辟支佛出現世間甚為難得,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出現世間甚為難得。是謂,比丘!此二人者出現於世甚為難得。」】(《增壹阿含經》卷8)世尊告訴所有的比丘說:有兩種人出現在世間是非常難得的,就是所謂的辟支佛以及漏盡阿羅漢,這兩種人出現在世間是非常難得的。這表示漏盡阿羅漢以及辟支佛並沒有把阿賴耶識滅掉,第八識還在啊!七轉識以及五蘊都正常在運行,才可以說是出現在世間。假如有人主張阿賴耶識具有有漏性,把阿賴耶識滅了以後,清淨性的心就會出現;那麼這個清淨心到底是哪一個識?是第六識意識嗎?或者是第九識呢?因為第八識阿賴耶識被滅了,所以應當要有個新的第九識才合理呀!

有一位已經往生的法師,他主張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可以再發起大心修學佛道,這樣的主張,就是立基於有一個微細的意識心是清淨心,修證解脫道捨報入無餘涅槃時,是這個微細的意識心單獨存在不受後有。因為只有意識心才能有發起大心的功能與行相,只有意識心才能分別了知他發的是要成佛的菩提心。但是這樣的主張問題非常多,因為意識心是沒有能力可以單獨存在的,前面提到的第八識可以受熏是所熏的義理中,很明顯的已經將意識心排除在外了,因為意識心不能自在,是依他起性的心,三界中最微細的境界就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那個境界就是意識與無明漏及有漏相應才存在的,也是意根遍計執所呈現的最微細境界,那都是屬於有漏性的,所以不是解脫。

一旦滅除了有漏與無明漏,就是斷除了後有意識再出生的因緣,而這一世的意識將隨著五蘊的壞滅而永滅,沒有所謂的細意識可以獨立於五蘊之外而單獨存在的。因此從解脫道的層面來說,意識不能滅就是有漏未盡;諸漏已盡,表示沒有後有的意識可以再出生,這才是佛法中解脫的真實道理,所以不可能有一個清淨的細意識心住於無餘涅槃中的。因為涅槃不是意識這個依他起性的心所具有的法性,只有能受熏、能持種、能生五蘊萬法的心,才具有涅槃的法性,那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如果主張:「阿賴耶識具有有漏性,把阿賴耶識滅了,有一個清淨心第九識存在,所以不會出現斷滅的問題,也不會出現創造細意識的矛盾問題。」那這樣的主張,問題也非常大,有必要將問題探討清楚,到底合理或者不合理。

我們把問題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這個第九識是否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還沒有被滅之前就存在了?如果是,那就是出現了八、九識並存的過失,這個過失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玄奘菩薩的年代就出現過了,當時教界出現了八、九識並存的爭議,可是卻沒有完整的大乘經論當作裁決的依據,所以 玄奘就冒著九死一生的艱難去天竺取回《瑜伽師地論》,翻譯後流通,就是要解決八、九識並存的爭議。那現在又有人重新端出了這盤冷飯,所以 平實導師在2003年以《成唯識論》為依據,辨正申論了八、九識並存的過失,略說就有一百九十條的過失存在,如果要詳細解說有無量過失呢!因為《成唯識論》是《瑜伽師地論》的濃縮版;也就是說,都是在論述著什麼呢?佛法絕對不許別有第九識,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那我們現在回到問題的第二類:第九識不是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還沒有被滅之前就存在了,那麼第九識應當是第八識滅了以後才出現的,那就是被出生的法,是有生有滅的法,最後還是會被滅掉的。我們舉一個比較淺顯的例子來說,意識心與我見、我執貪瞋癡煩惱相應的時候,那是染汙的心;而通過真正佛法的修行與實證,將我見與我執以及貪瞋癡煩惱斷除了;這個時候,意識心與解脫的智慧相應,再也沒有屬於有漏性的染汙了,心清淨了,但是意識心仍然是意識心,不會因此就被稱為真如心或者稱為涅槃心。而意識心的本質就是祂要依靠意根觸法塵的因緣才能出生,並沒有因為說意識心清淨了,然後就改變這個法性與本質;就好像阿羅漢的意識心清淨了,但是捨報入無餘涅槃,意識心仍然被滅而不能單獨存在啊!同樣的,第八識具有涅槃性,具有真如佛性,並沒有因為所出生的七個識與染汙煩惱相應,然後就改變祂的涅槃性,或者減損祂的真如佛性;也不會因為七識心相應的這個染汙煩惱被斷除了,然後就增加祂這個第八識的涅槃性而消滅祂的真如佛性。

我們舉這個例子是要來告訴大家:八個識祂是一切有情的定量,而八個識祂是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主體,既然是主體,就不可能被附隨的法所消滅;也就是說,第六識意識心在有漏位的階段,運用了解脫的智慧以及佛菩提的智慧,也僅能將什麼呢?也僅能將含藏在第八識心田中的三界生死的有漏煩惱斷除,永遠不可能說去滅除第八識心體的。所以,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絕對沒有有漏性,雖然祂稱為阿賴耶識,可是祂是第八識在那個階位的名稱,並不是因為叫作阿賴耶識,就說祂屬於有漏性。雖然阿賴耶識階段,是因為含藏著染汙以及執著的煩惱,但是我們要看待的是整個第八識心體,而不是在看這個名稱的意義—這個名稱的意義在告訴我們—祂這個時候染汙、執著的種子比較多。

所以前面所敘述的道理,我們 平實導師在1997年出版的這個《真實如來藏》以及2004年出版的《真假開悟》,在2005年出版的《識蘊真義》,在最近2018年出版的《涅槃》,以及二十年來所出版的上百本的著作,其實都在述說這個真實道理。述說什麼呢?述說一切有情眾生只有八個識,第八識就是這個真如;第八識具有真如法性,不管祂是不是叫阿賴耶識,一樣具有真如法性,雖然阿賴耶識階段具有這個染汙與執著,但是祂具有的真如法性是真實可證的。

好,那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了。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