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卷29: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文殊師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若諸菩薩欲學此法。應當修習諸三昧門。所謂色相三昧。聲相三昧。香相三昧。味相三昧。觸相三昧。意界三昧。女相三昧。男相三昧。童男相三昧。童女相三昧。天相三昧。龍相三昧。夜叉相三昧。乾闥婆相三昧。阿修羅相三昧。迦樓羅相三昧。緊那羅相三昧。摩睺羅伽相三昧。地獄相三昧。畜生相三昧。閻魔羅界三昧。貪相三昧。瞋相三昧。癡相三昧。不善法三昧。善法三昧。有為三昧。無為三昧。文殊師利。若諸菩薩於如是等一切三昧。善通達者。是則已為修學此法。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色相三昧。」(CBETA, T11, no. 310, p. 159, a2-15)
 
………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貪相三昧?即說頌曰:

 貪從分別生  分別亦非有

 無生亦無相  住處不可得

 貪性如虛空  亦無有建立

 凡夫妄分別  由斯貪染生

 法性本無染  清淨如虛空

 十方遍推求  其性不可得

 不了性空故  見貪生怖畏

 無畏生畏想  於何得安樂

 譬如愚癡人  怖畏於虛空

 驚懼而馳走  避空不欲見

 虛空遍一切  於何而得離

 愚夫迷惑故  顛倒分別生

 貪本無自性  妄生厭離心

 如人欲避空  終無能脫者

 諸法性自離  猶如於涅槃

 三世一切佛  了知貪性空

 住此境界中  未曾有捨離

 於貪怖畏者  思惟求解脫

 如是貪自性  究竟常清淨

 我證菩提時  了達皆平等

 若執貪為有  於彼當捨離

 由妄分別故  而言捨離貪

 此唯分別心  實無有捨離

 其性不可得  亦無有滅壞

 平等實際中  無解脫分別

 若於貪解脫  於空亦解脫

 虛空及與貪  無盡無差別

 若見差別者  我說令捨離

 貪實無有生  妄起生分別

 彼貪本性空  但有假名字

 不應以此名  而生於執著

 了貪無染故  是則畢竟空

 不由滅壞貪  而得於解脫

 貪法與佛法  平等即涅槃

 智者應當知  了貪寂靜已

 入於寂靜界  是名貪三昧」

(CBETA, T11, no. 310, p. 160, c12-p. 161, a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